文档详情

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样本)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9MB
约78页
文档ID:416782220
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样本)_第1页
1/78

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煤矿防突专项设计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1 矿井概况 31.1 井田概况 31.1.1 位置与交通 31.1.2 地形地貌 41.1.3 气象及地震 41.2 地层及地质构造情况 51.2.1 地层 51.2.2 地质构造 91.3 煤层赋存情况 121.4 矿井开拓与开采 131.4.1 开拓方式 131.4.2 井田开拓、开采顺序 141.5 矿井通风情况 161.5.1 通风方式 161.5.2 矿井供风量 161.6 矿井瓦斯情况 171.7 周边矿井情况 18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初步评价 192.1 突出危险性评价指标 192.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 203 矿井防突基本要求 214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234.1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34.1.1 井筒(石门)揭煤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54.1.2 掘进工作面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64.1.3 回采工作面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74.2 区域防突措施 284.2.1 区域防突措施方法选择 284.2.2 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要求 294.2.3 地面井大面积预抽3号煤层瓦斯措施 304.2.4 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 304.2.5 大巷及首采工作面掘进巷道区域防突措施 314.2.6 回采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 344.3 预抽煤层瓦斯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 37 -4.3.1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要求 - 37 -4.3.2 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 38 -4.3.3 掘进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 39 -4.3.4 回采工作面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 40 -4.4 区域验证 - 43 -4.4.1 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区域验证 - 44 -4.4.2 掘进工作面区域验证 - 45 -4.4.3 回采工作面区域验证 - 46 -5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 48 -5.1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 - 48 -5.2 首采煤层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 - 49 -5.2.1 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 - 49 -5.2.2 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50 -5.2.3 回采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51 -5.3 局部防治突出措施 - 52 -5.3.1 井筒(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 - 52 -5.3.2 煤巷掘进工作面防突措施 545.3.3 回采工作面防突措施 555.4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555.4.1 石门揭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565.4.2 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565.5 安全防护措施 595.5.1 采区避难所 595.5.2 反向风门 595.5.3 远距离爆破 605.5.4 工作面避难所 605.5.5 压风自救 615.5.6 隔离式自救器 616 防突机构的建立及培训 626.1 成立矿级防突工作领导组 626.2 成立区(科)级防突管理机构 626.3 防突管理机构职责 626.4 矿井人员培训 626.5 防突组织管理 636.5.1 防突规划、计划的编制 636.5.2 防突措施制定与实施 636.5.3 防突工作面安全报告与审批制度 646.5.4 防突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填报突出卡片制度 646.5.5 矿井突出工作面的挂牌管理制度 646.5.6 日常技术管理工作 647 劳动定员与防突设备 657.1 劳动定员 657.2 防突仪器、装备 65附录A: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 66附录B: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 67附录C: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汇总表 68附录D: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岗位责任制 69参 考 文 献 74前 言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十四条规定: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

设计应当包括开拓方式、煤层开采顺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通风系统、防突设施(设备)、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等内容为此,受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对××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进行专项设计项目组根据矿井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的要求,编写了“××煤矿防突专项设计”报告一、编制设计的依据⑴《××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步设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2012⑵《××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瓦斯抽放工程初步设计》(以下简称《抽放设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2012⑶《××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矿井地质报告》(以下简称《地质报告》),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2008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井筒揭3号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初步评价》,河南理工大学,2008⑸《××煤矿煤层气项目井筒检查4#孔煤层气试井成果报告》,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2008⑹××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二、设计遵循的主要标准及规范⑴《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⑵《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

⑶《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⑷《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由于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瓦斯动力现象,对突出发生的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加上各矿煤层瓦斯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存在差异性,因此对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及临界值、防突措施参数都应通过实际考察加以确定,设计中所采用的指标和参数均参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等国家规定来确定建议矿上委托具有资质的科研单位,对预抽瓦斯的防突效果、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及临界值、局部防突措施的参数等进行考察,以便指导今后的防突工作1 矿井概况1.1 井田概况1.1.1 位置与交通××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场地西距沁水县县城约50km,东距玉溪村约2km,位于樊庄农场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6′20″~112°41′00″,北纬35°42′15″~35°45′00″井田形状呈台阶状,南北宽5.1km,东西长6.78km,面积为26.172km2矿井边界拐点坐标详见表1-1表1-1 探矿权边界拐点坐标表序号XY序号XY1.0.67.7.42.3.48.8.83.6.59.7.04.2.910.1.55.7.811.2.46.6.512.6.7交通较为便利,见图1-1所示。

玉溪煤矿图1-1 矿井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煤矿位于高原东南部,太行山脉南端区内地形总体为北高南低,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东北最高,最高点位于东北角山梁,标高+1210.3m;西南最低,最低点位于胡底村东樊庄河谷,标高+760.9m,相对高差449.4m南部为樊庄河谷,走向近东西向及NEE向,与区内最发育的一组节理走向一致谷底较平缓,宽140~400m,坡降±1.6º;井田中北部为樊庄支谷及山梁,呈NNE向羽状分布,与该方向的一组节理相吻合,沟谷呈“V”字型尖谷,为侵蚀强烈的中低山区1.1.3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东亚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夏季午间较热,早晚凉爽,雨水较多;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秋季雨少风多据沁水县气象局资料,当地年平均气温10.2℃,极端最高气温达37.4℃(1991年7月12日),最低-18.7℃(1990年2月4日),无霜期180天,最大冻土深度43cm,最大风力为10级降雨多在六、七、八三个月,年降水量最大891.2mm,最小412.5mm,年平均蒸发量1584.78mm据县志记载,从1140年至今,该区共发生地震2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8次。

根据国标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位于沁水县境内,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属第一组1.2 地层及地质构造情况1.2.1 地层区内地层出露条件较好,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如图1-2所示现将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⑴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14-3孔揭露至上马家沟组下段地层厚190.95m,其中上段厚53.91m,为深灰色巨厚层状石灰岩,底为白云质灰岩,中段厚121.04m,为灰色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不规则裂隙发育,方解石充填,局部见小溶孔下段为灰白色含膏灰岩⑵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地层基底,平均厚度114.71m分上下两段① 下段(O2f1):厚78.53m,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状、薄层状泥灰岩、角砾状内碎屑灰岩,下部具波状层理,变形层理下部夹一层厚层状石灰岩② 上段(O2f2):厚36.18m,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质纯石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具缝合线构造⑶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与下伏峰峰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3.25(1202孔)~8.45m(0801孔),平均3.53m。

为灰-深灰色含铝泥岩、泥岩,含鲕粒具星散状黄铁矿,均匀层理为主底部0.8m±透镜状铁矿层(山西式铁矿)⑷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主要含煤地层,厚75.62(14-3孔)~101.74m(0801孔),平均厚度86.31m,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① 一段(C3t1):K1砂岩底-K2灰岩底厚3.43~17.62m,平均11.84m,自下而上为:K1为细粒砂岩,厚0.40~1.80m,平均1.43m,灰白色薄层状,石英为主,硅质胶结,脉状层理,夹泥岩条带K1顶-15号煤底:深-黑灰色泥岩粉砂岩、含铝泥岩、中夹中粒砂岩15号煤厚1.20(1202孔)~2.30m(14-3孔),平均1.84m,全区可采中条带状结构,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可见黄铁矿结核,煤质由下而上变好图1-2 地层综合柱状图本段以含可采煤层、含铝质为特征其中15号煤为海退后期,在广阔平坦的废弃泻湖、潮坪上发育连续广布的泥炭沼泽,由于早期距海岸较近,偶然性风暴潮海水常侵入泥炭沼泽,导致15号煤下部灰分、硫分较高晚石炭纪中期(C3t2)华北最大的海侵(K2)来临,终止了本次泥炭堆积,并导致煤中硫分增高② 二段(C3t2):K2灰岩底-黄水沟砂岩底,厚23.62~26.40m,平均25.38m。

以海侵石灰岩发育为特征由K2、K3等深灰色石灰岩构成主体格架,与其上深-黑灰色泥岩,灰-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及13、12、11号煤层等薄煤层组成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③ 三段(C3t3):黄水沟砂岩底-K7砂岩底,厚47.80~64.35m,平均49.09m以碎屑岩发育为特征,夹K5、K6等石灰岩、泥质灰岩及7、8-1、8-2等薄煤层⑸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为主要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