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修辞手法与例句1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92KB
约9页
文档ID:416777235
常见修辞手法与例句1_第1页
1/9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例句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有: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 象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好像、仿佛、像……似的、 如同、像……一样 是 成了……【例句】(1) 、梧桐树叶 像 手掌本体) (比喻词)(喻体)【分析比喻句方法: 把(本体)比作(喻体);或者 用(喻体)比喻(本体),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把或用 把 梧桐树叶 比作 手掌 ; 用 手掌 比喻 梧 桐树叶 【练一练:说一说下列各题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用什么比喻什么】(2) 十五的月亮像玉盘一样 (3)火红的太阳好像大火球 (4)儿童是祖 国的花朵,老师是的辛勤园丁5)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 (6)党是阳关, 我是花 (7)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8)蒲公英的花好像我们 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 (10) 我家的后院成了孩子们的乐园2、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 使被描写的事物人格化进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 (1)小树在向我们招手 (2)花儿向我们点头 (3 )小鸟在树上唱歌4)天空中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5)夜晚,蟋蟀在平台上弹琴6) 金鱼悲伤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7)小河唱着欢快的歌儿向东流去 (8)蝴 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3、 排比: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 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有力的说明道理 【例句】(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2)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 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 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海上的 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5)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 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6)一张贺卡,就是一份温馨的友情,一份热情的祝愿它把春的信息捎来,它把 爱的种子撒播,它把美好的祝福传达,它把 人间的真情传递4、 设问: 设问就是自问自答1)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2)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3 )大海会呼吸吗?会 4 )什么东西最宝贵?时间最宝贵5) 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6) 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7)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5、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引起深思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4)这难道不是真理吗?(5)吸毒难道是正确的吗?(6)我难道不是好学生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方法具体见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 例:武松打死老虎,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武松打死老虎,这是事实6、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夸大事物某一 方面的特质,烘托煊染以引发联想1)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2)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5)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7)我风一般的跑回了教室8)他一声吼得天塌地陷7、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 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偶可以使语言 的句式整齐,形式美,音韵和谐,意义严谨.8、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叫做“连续反复另一种是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叫做“间隔反复”. 如:“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居十日,扁 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一)、考试时对句子含义提问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 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 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 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1、文章中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一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 下文;A、引起下文B、 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 照应文章标题D、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 类文章文、小说)A、 总结全文B、 揭示文章主旨C、 照应前文D、 照应题目E 、引人深思2、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我们曾经背诵过的)(2)结合句子语境。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题格式有这些:这句话或者这段话或者划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 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什么什么特性(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想象)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 象生动 拟 人 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 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拟 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 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夸张:……采用了夸 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排 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 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采 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 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设 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 “引起了对……的问题的 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反 问:强调,加强语气等;(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 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对 比:强调了 ……突出了……引 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 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二、如何仿写句子公式:1、 数清例句的字数2、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3、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三、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或者中心思想①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简 要 5 、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 后、此外.. ), 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四、病句类型与修改病句1、成分残缺。

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枝叶”齐全,意思完整明确例 1: “这种不爱护公物应该受到批评——这一句中缺少主心语,应在“公物” 后面添上“的行为”三个字例 2: “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这一句第二分句缺少谓语中心语(谓语动词),应在“一顶”前 添上“戴着”二字2、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指句中所用的词不符合语境,或用了词义相近,甚至相反的词例 1 :“她喜欢一个人在平静的环境里看书——应将“平静”改为 “安静”例 2 :“校园里屹立着一棵棵白杨树—— 应将“屹立”改为“挺立”例 3 :“ 升旗仪式开始了,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应将“鲜红 ”改为“鲜 艳”3、搭配不当句子中一对词不能搭配或违反语言习惯就是搭配不当例 1 :“早晨,金灿灿的太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应去掉“光”字例 2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 2005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 观音》,接受了全国观众的好 评——应将“接受”改为“受到”或“得到”4、语义重复语义重复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同的 词同时出现使用,造成句子的表意重复 啰嗦例 1 :“ 上课时,同学们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讲。

—— 去掉“全神贯注”或“ 聚 精会神” 例 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去掉“非常”或“得很”例 3 :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去掉“陡峭的”或将“险峰”改为“山峰”例 4 :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去掉“那个三条边的”5、归类不当归类不当是指将不属于同一属类的事物放在一起例 1 :“《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儿童时代》等报纸,我都很喜欢 ”—— 应 去掉《儿童时代》,或者将“报 纸”改为“报刊”例 2 :“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名胜古迹—— 应去掉“和南京长江大桥”6、前后矛盾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的表意不清晰、矛盾例 1 :“开班会前三分钟,全班同学基本上全部到齐了—— 应去掉“基本上 ”或“ 全 部”例 2 :“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 应将“傍晚”去掉,或者将“一夜”改为“ 一场”7、词序颠倒词序颠倒是指句子中所遣用的词没有按一定语法顺序进行造句, 而是词的顺序颠倒了例 1 :“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 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 坚持 和发扬” 例 2:“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操场走去—— 应将“迈着整齐的步伐”与“排着整齐的队 伍”的次序对换。

8、指代不明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 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 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 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 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例 1 :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 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例 2 :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 应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9、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