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学习:26个心理学中的效应1 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败北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体现良好,但由于缺少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平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重要因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局限性导致有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杰出,众星捧月,导致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少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一方面,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惊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某些而已另一方面,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劲,同步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劲,"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然有一份收获最后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2 迟延满足效应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典型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小朋友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步告诉孩子们:如果立即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立即吃掉了;而另某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测,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测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状况下,合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克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的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措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盼望的目的相符合一般说来,小朋友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她同窗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止、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陷和错误,选择合适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窗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某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她力大无穷,无往不胜由于她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妈妈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她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她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她因此,要学会依托人们、依托集体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小朋友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措施提高教学效果6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足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映,浮现但愿达到的药效,这种反映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浮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映的人,称为“安慰剂反映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局限性,常常注意自身的多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鼓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的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白,人的目的行为的中断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的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种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因素重要有两个,一是目的选择的合理性,目的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浮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浮现半途效应这就规定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步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的、小步子"的措施,对于避免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8、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她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她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 把一种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规定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发明脱颖而出的机会。
9、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和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白,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后来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常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当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人,使其她职工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人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的诸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10、比马龙效应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体现不良行为 11、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觉得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她灌醉,并剃光她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限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对的结识;从某种意义讲,结识"自我"比结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
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对的结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12、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奉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长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长的) 举一种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种包子的感觉是最佳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他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根据,即:顾客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由于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减少了)固然也有少数例外状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快乐,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长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长 1k 大的,也许和 6k 月薪的人增长 2k 的相称,因此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长月薪更对公司有利;此外,常常靠增长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长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长了某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也许增长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
如果想避免这种状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似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也许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他鼓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与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高,虽然耗费也许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故意思,只是对诸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13、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种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种以资源作为投入的公司,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后趋于峰值,并有也许衰退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种可爱多,你快乐的乱跳觉得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始终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因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但愿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因此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种映射,使得多种效用是可比的(例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故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种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合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阐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阐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种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固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固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固然,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似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规定有产出,因此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合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种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掠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种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事实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种东西从干净到涨不久,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种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人们还可以想到诸多诸多,例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运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备由于投入的太多使得最后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晰,所谓的多种高档操作都是某种限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固然某些数学上的游戏 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来源绝对是一种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 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14、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踌躇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15、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朴但是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种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觉得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并且虽然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