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凉州词二首&amp#183;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5篇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0KB
约21页
文档ID:415081545
凉州词二首&amp#183;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5篇_第1页
1/21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5篇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凉州词:乐府曲名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巧的酒杯沙场:战场翻译:精巧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赏析: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浩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场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惯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伤感、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根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大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似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抱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头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抱怨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低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那么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说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局部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惯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薄弱”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防止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假如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拟,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大方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赏析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局部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惯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薄弱”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纪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抚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心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比照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准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河好似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抱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