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14770363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7分)1.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告终。B . 最为世人属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C .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D .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2. (3分) (2017七上浦东期中)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按近体诗的分类,宿建德江是五言绝句,放言五首是七言律诗。B . 张飞、关羽、曹操都属于中国

2、戏曲角色中的“净”角,俗称“花脸”。C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李白对杜甫飘逸豪放、雄奇洒脱诗风的赞叹。D . 从体裁而言,鲁迅的社戏、牛汉的滹沱河和我都属于叙事散文。E . “朝闻夕死”出自论语,体现出对真理或信仰追求的迫切。3. (2分) 下列赏析饮酒有误的一项是( )。A . (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B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C .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D

3、 .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二、 默写 (共1题;共5分)4. (5分) (2018七上云安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_,_。(曹操观沧海) (2) 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乡书何处达?_。(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涛句是:_,_。 (5) 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5. (10分) (2016九上江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

4、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5、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秦王不说_请广于君_秦王色挠_长跪而谢之_(2) 翻译句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4) 列举我国历史

6、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6. (10分) (2016八上市中期中)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7、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解释下列加划线词桑竹之属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不足为外人道也_处处志之_(2) 翻译下面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 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4) 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终的概括。发现桃花林-_-访问桃花林-_-_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7. (17分) (2017七下武威月考) 阅

8、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小题。明媚的三月三月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

9、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认真地砍着,仿佛在

10、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那有什么不好呢?”“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我被深

11、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12、。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1) 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2) 根据文意,在文中第5段的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3) 第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4) 第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5) 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并抄写在横线上。(6) 根据语境,解释第段中划线词“芬芳”的意思。(7) 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8. (14分)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施舍印度林中花拉哈布萨卡尔布昂着头,大步地走着。他没带阳伞,对灼人的烈日毫不在意。拉哈布信守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从任何人和事。他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却从不指望得到旁人的任何恩惠,追求的只是一辈子活得有尊严,有骨气。拉哈布正走着,一个黄包车夫来到他身边。车夫摇着铃铛问道:“先生,您需要车吗?”拉哈布转过头去,发现那个人瘦得皮包骨头,目先里似乎包含着贪婪的神情。“只有那些没有人性的家伙才会以人力车代步。”这是拉哈市坚定不移的观点。因此,他一辈子连轿子都没坐过一回,认为那简直就是犯罪。他用那粗布缝制的甘地服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连声说道:“不,不,我不要。”

14、一面继续走自己的路。黄包车夫拉着车子跟在他后面,一路不停地摇铃。突然间,拉哈布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也许拉车是这个穷汉唯一的生存手段。拉哈布是个有学问的人,许多概念资本主义、平等、穷苦人、上帝、劳动分配、农村的赤贫、工业、封建主义等,片刻之间都闪进了他的脑海。他又一次回头看了看那黄包车夫天哪,他是那样面黄肌瘦!拉哈布心里顿时对他生出了怜悯之情。黄包车夫摇着铃铛,又招呼拉哈布道:“来吧,先生!我送您,您要去哪里?”“去希布塔拉。你要多少钱?”“6便士。”“好吧,你跟我来!”拉哈布继续步行。“请上车,先生。”“跟我走吧!”拉哈布加快了脚步。拉黄包车的人跟在他后面小跑。时不时地,拉哈布回头对车夫说:“跟着我!”到了希布塔拉,拉哈布从衣兜里掏出6便士递给黄包车夫,说:“拿去吧!”“可您根本没坐车呀。”“我从不坐黄包车。我认为那是一种犯罪。”“啊?可您一开始就该告诉我!”车夫的脸上露出一种的神情。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拉着车子走开了。“把这钱拿去吧,它是您应得的!”“可我不是乞丐!”黄包车夫拉着车,消失在街的拐角处。(1) 拉哈布第一次看车夫时,发现车夫眼中含有怎样的目光?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 拉哈布第二次再看车夫的感觉是怎样的?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这一“看”起了怎样的作用? (3) 黄包车夫收了拉哈布的钱吗?他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