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吴湘韩叶铁桥美国《圣何塞水星报》数据库编辑詹妮弗•莱弗卢尔说,新闻界最缺乏的就 是掌握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的人确实,一方面,计算机自身强大的功能, 能帮助新闻工作者进行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以计算机技 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并由此形 成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这一较新的新闻操作手法一般而言,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可分为4个方面,即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 sistedReport ing)、计算机辅助调查(Computer-As sistedRese arch )、计算机辅助参考 (Computer-AssistedReference)、计算机辅助聚谈 (Computer-As sistedRendevou s),这4个方面常缩写为CARs①美国新闻业 界和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报道技巧的重要性,并成为新闻课堂必须讲授 的内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了解,目前在我国的新闻教育和研究中,对 计算机辅助报道技巧的教育和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 查性报道等更为细化的领域,关注得更少。
笔者作为经常进行调查性报道的新闻 采编人员,在此方面想结合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体会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界和业界 对此领域的关注一、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根据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现实基础:一是 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人类的网络化生活也越来越深入、广泛,一些个性化网 络工具如博客、BBS等,扩大了网民个体作为信息发布源的空间和权利,使“人 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发布 的信息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新闻报道领域可以信赖的重要信源据2007年7月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大陆网 民总人数达到1.62亿,而且上网的时长也由2001年平均每周8.5小时上升到目 前的18.6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 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网民数量及上网时长的增长,说明了中国的网络化生活程度正在进一步深 入一方面,网民们利用BBS、博客和参与新闻评论等方式,成为信息公开最庞 大和最富群众性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留下的诸多个人信 息,也为新闻工作者迅速地寻找到采访对象提供了诸多便利。
事实上,这些个人 信息不仅见诸机构主页、博客、网上论坛,也可见诸租房广告、邀请旅游伴侣的 网上帖子,甚至面试、录取的通知名录中,等等另一方面,政府机构信息日趋公开与丰富也越来越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 渠道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越来越公开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 站正式开通,全国80%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②2007年4 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将于明年5月1日起 施行这样一来,很多重要信息就可以从这些权威机构网站找到更重要的是, 为了解民意,这些网站大都设有留言、领导信箱等功能,就笔者的经验来看, 这些功能并非摆设,而是充满机遇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二、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采访1. 寻找报道线索对网上简单的、有价值的、背景深厚的信息进行重点挖掘,可开发成调查性 报道线索如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线索,中国青年报有许多特别报道,编辑室是从 网上率先知道的,然后派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并寻求深度的突破比如矿 难,我们经常会对官商勾结、瞒报、超能力开采等进行深入调查,从而形成比较 好的调查性报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能找到有价值的网站作为调查性报道记者,平时要 熟悉安全生产监督、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民航、气象、地震、环保、公安、 检察、法院、统计等部门和单位的网站,也要熟悉地方主要网站。
中国青年报特 别报道编辑室,就经常关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网站上的事故快报专栏等需要 重点“盯防”的栏目一些网站、论坛、博客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即时通讯工具群(如群),也 是调查性报道线索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些网站专事舆论监督、学术打假等,上面 的线索同样价值非凡如新语丝网站上有许多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中国青 年报关于此类调查性报道的许多线索就来源于此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历史系教 师包伟民拒招研究生的公开信是最先发布在国学论坛上,笔者发现这一线索后, 做成了调查性报道《导师招生要交“助研经费”引起争议》(《中国青年报》2007 年3月23日)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许多举报人为举报问题,也会经常到论坛上发公开 信或举报信,这同样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信息重要来源地,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中青的青年话题、天涯论坛等,就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 线索来源不久前发生的重庆钉子户事件,那张著名的孤岛图片最初也是见诸网 络,并在各大网络论坛迅速传播3月8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将其刊发在专 门报道网络新闻的“网眼”版上,随后,众多媒体记者云集重庆,进行深入调查, 最终形成了新闻热点事件事实上,哪个媒体最先发现这样的线索,哪个媒体就 可能抢得了报道先机。
由于自主化程度比较高,博客也成了一些体制内人士说真话的舞台如湖北 黄石公安局“另类警察”吴幼明,先后在博客上披露交警有罚款任务的内幕,及 自己遭辞退的消息,成为我们撰写调查性报道《黄石一警察被辞退事件调查》(《中 国青年报》2007年4月5日)的线索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会建立网络论坛和网络即时通讯 交流工具群,经常在网上交流调查性报道线索,这些也是获取线索的重要来源而在一些调查性报道或中央正在查处的某类不正之风新闻发布后,其网络新 闻的跟帖中也是线索来源的重要区域前不久,中央几个部门表示将严查房地产 背后的权钱交易,这条新闻上网后,就有不少举报当地房价高企、怀疑有问题的 线索跟在文章后的评论之中河南某县豪华办公楼的新闻后面,也有众多网友对 类似问题进行举报与此同时,由于网上信息庞杂,也很可能出现假的或片面的新闻对心存疑 惑的网上信息追索信息来源,也可以成为调查性报道线索的重要来源去年, 国内有新闻机构发布英国《泰晤士报》(Th eTimes)大学排行榜将北大排为亚洲 第一的消息时,笔者就想找到原始文件详细研究可结果让人惊讶,《泰晤士报》 的网站上并未看到任何有关大学排行榜的信息。
按常理推断,作为重大独家内容, 该报应该隆重发布,不可能藏之深山诧异之下,笔者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一个 名为《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HigherEduc at ion Supplemen t的网站, 发现正是该网站发布了大学排行榜,仔细阅读了该网站的介绍才发现,原来该排 行榜与《泰晤士报》并无关系,却被国内媒体误认为是英国百年大报《泰晤士报》 排出来的,其社会公信力因此也判若云泥《北京青年报》的一些调查性报道题 材也来自对网上信息的怀疑,如对陕西舞女当法官的调查性报道,起初就是对网 上相关报道的怀疑;媒体关于吴英非法集资、一夜暴富的调查性报道也是从对网 上信息的怀疑开始的2. 寻找采访对象调查性报道找到采访对象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重要采访对象的缺失, 对于调查性报道而言却是致命的应该说,在网络时代,找人远较过去便捷,再 不着边际的人,让他过回搜索引擎,也可能因此而变得有些眉目比如,即使是 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民,他的名字也很有可能进入网络空间,出现在“退耕还林” 补贴农户之列,或者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而这些正是当地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 内容即使不能直接找到本人,他们村委、村小学、村企业等也可能出现在网络 上,由于这些机构置身于熟人社区,是寻找采访对象很便利的渠道。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调査对象的博客或单位的网站上査找联系方式有的调 查对象建有博客,博客上大多留有电子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中国青年报》2007 年4月2日刊登的《国家体彩中心原掌门人涉嫌滥用职权落马》(以下简称“体 彩稿”)一文就是先从采访对象在新浪博客上留的电子邮箱取得突破的笔者在 湖南衡阳采访高考加分内幕时,还在一所中学的网站上找到了所有教师的联系方 式,包括他们的号码和住宅,当时真是大喜过望当然,这种情况比较 少见有一些利用网络寻找采访对象的手段则需要技巧2006年11月,曾被广为 报道的内地女博士生贿赂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戴道晖以求考试通过的新闻曝光 后,笔者先是与港大联系,结果相关部门对有价值的信息都不肯透露,戴道晖(搜 索一下,他的和办公室都能在网上找到,来源于他母校浙江大学的一个 同学录)也不肯多说,内地和香港媒体的报道也大多语焉不详,只报道了这个研 究生名叫陈静,来自武汉即便武汉媒体报道此事件时,也没能找到当事人母校 但笔者考虑,既然陈静国内硕士毕业,按照国内许多大学的要求,她可能需要发 表论文才能参加毕业答辩,也许通过这个途径可以找到线索于是,笔者进入“中 国期刊网”搜索比对,认真排查,确定陈静是武汉某高校数学系毕业的研究生,结果找人核实,确实如此。
《广州体院院长身陷“学生门”事件》也是另一例通过网络寻找采访对象的 成功案例该线索来源于一封投递给中国青年报的匿名电子邮件,作者在信中粗 粗说明有两篇体育类论文大部分雷同,却未提供论文原件和其他任何信息笔者 同样根据中国期刊网搜索两文作者作品,通过论文“通讯作者”这一特征确定身 份,然后再寻找联系方式几个教授的号码很快就找到了,因为对绝大多数 人而言,越知名越容易被找到,但其中的一个涉嫌抄袭者因为不知名不好找,只 能确定他在广州体院工作,为防止打草惊蛇,笔者注册了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号码, 在网络上找到广州体院学生论坛(百度吧),找到一个群号码,以体院学生名义 加入,发言询问群内有谁知道此人联系方式,没想到,还真有人知道他的联系方 式,并且很热心地告诉了笔者就这样,在采访前,所有采访对象都未被惊动, 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3. 米访权威信息源利用电子邮件、MSN、视频聊天等进行常规采访,是许多新闻从业者使用过 的手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采访笔者在采写《汉芯事件无人负法律责任》一文时,对关键信源 国家某部委的采访就较好地利用了网络在采访中,笔者尝试过很多种方式,如给该部 委新闻办打、发,给相关人士发电子邮件等,都未得到任何回应。
后来, 笔者注意到该部委的网站上有“提问”的功能,因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出 了尖锐问题在常规采访中,这类问题对方往往会避而不答,但未曾想到,第二 天一大早,笔者就接到了指明答复人的,他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丝毫没 有任何避讳,我们因此获得了关键信息此后,笔者多次尝试这种方法,屡试不 爽三、如何利用网络编辑调查性报道稿件1.用网络上的权威文件、信息订正原稿中的错误记者由于采访不扎实等许多原因,写的稿件中常有一些文字、常识或事实错 误编辑稿件时,遇到可疑的地方,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或核实笔者在编辑“体 彩稿”时,就利用网络搜索,对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换届的时间、北京中体彩 印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生产基地的开工时间、审计报告的内容等关键事实进行了 查询,订正了文中的错误细节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信息也有很多错误,一 定要找权威网站进行核实2•利用网上资料进行编辑,作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背景为方便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给调查性报道配发新闻背景资料是一种经 常用的编辑手段,这些背景资料往往是根据权威网站上的信息编辑的笔者在编 辑“体彩稿”时,就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上摘录了有关彩票发行的宏观数字 资料,编成“数字”栏目,如1987年至2006年,我国累计发行彩票3671亿元 等。
3•利用网络査询相关资料,佐证新闻事实记者在采访“体彩稿”时,由于此案尚未开庭,采访难度很大尽管作了种 种艰辛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