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41789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7.50KB
约21页
文档ID:41410655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41789_第1页
1/21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一)社会性的产生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当人一出生时,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

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那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即使狭义地界定社会性,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二)社会性的内容关于社会性的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心理学家重视个体在社会性发展和演变中的那些心理规律,试图发现人的遗传因素、情绪、气质、智力特征等怎样在其中发挥功能,以及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教育学家重视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试图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训练、组织方法,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心理学家所发现的那些个体社会化的规律社会学家重视的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所有基本单元:各种人的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非正式群体、临时群体,而不是个体;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所有这些群体怎样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这些群体怎样演变;还包括社会大环境、大背景,如政治、经济、法律、传播媒介等怎样迂回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群体的演变关于社会性的具体内容,东西方学者均有不同论述。

西方有些学者认为,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我国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性的内容应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总之,尽管对社会性的描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如果要对社会性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生之初的学前儿童期,其社会性内容有哪些呢?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取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共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由于在第二节里将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做具体介绍,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礼貌谦让,受人欢迎;可有的人却与他人的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经过比较后得出结论: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甚至逆反、对立。

一言以蔽之,两种人的社会适应程度大不一样,即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一样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同样是其生存发展的必需的内容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罗杰斯也指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敬及获得别人承认的需要,而"积极关注"是儿童在社会性情绪、情感交流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同时,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放眼现实世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都具有很高的情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成功,婚姻生活也并不一定美满;而情商很高的人则必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

智商高的人一般来说是专家,情商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好的教育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因为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澳大利亚人史迪夫·比道夫说过"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儿童获得爱的情感、与人相处愉快,良好的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例如,当一个儿童和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时,他会感到自己是开心、愉快的这种开心与愉快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的各种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的生长与发育而且有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与此相反,如果有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不适应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总是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对抗,那么,他必然感到闷闷不乐甚至生气发火,不论他发火或是生闷气,都会使自己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将对他的生长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有医学研究表明,幼儿心情紧张可导致呕吐、腹泻、发烧等;长期神经紧张还可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痒、慢性肠炎,也都与神经紧张有关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在初入园的时候,他们能比其他幼儿更快地熟悉老师和同伴在平时,他们更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往往心态积极、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小小的挫折或困难时,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放弃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而良好社会性中的自制力、适应能力、毅力、真诚等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这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智力程度,但是它们能使心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同样道理,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也会因为非智力水平的低下而导致智力水平发展一般甚至很差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和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澳大利亚萨恩森博士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我国学者199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性是由七个因素组成的,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情绪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等下面,我们尝试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抽取学前阶段儿童社会性构成的最基本因素,即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对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逐一展开解释,并详细论述其发展特点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等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