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课件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4040809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传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健康传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健康传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健康传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健康传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传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传播课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传播学课程健康传播概述健康传播HealthCommunicationCampaigns)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健康传播不仅仅是传递健康知识,还包括培养健康态度、促进健康行动。从传播接受者的角度可以把健康传播看做是人们寻找、处理、共享医疗资讯的过程1、健康传播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有传播学的共同特点,又有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素质,而且要掌握公共健康、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得心应手,获得

2、传播的良好收效。往往是传播学者与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健康教育者、公共健康学者以及医学专家等进行合作,共同研究2、健康传播的传播方式: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籍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是: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自我个体的层次,如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人际层次,如医患关系、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关系;在组织层次,如医院与患者的关系、医护人员的在职训练;在大众层次,如大众健康知识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3、健康传播的研究领域是广泛的。(1)、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分为(报

3、纸广播电视)大众传媒的健康宣传,如:健康知识讲座、医学研究动态、专家学者访谈以及健康科普等;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大众媒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信息,特别是那些与日常生活内容相距较远的所谓的“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信息获取,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大众媒介。(简单说,强制性接触议题就是公众能够直接体验的议题,更多地受到自身主观感受以及周围人群的影响(比如失业、物价、食品安全等)与非强制性接触议题公众不能直接体验的一些议题(日本核辐射、墨西哥漏油事件、利比亚战争局势),研究大众媒介向受众传递健康知识的内容、形式、方法技巧、效果,以及受众接触大众媒介是目的是什么,又获得什么的效果。就是媒体健康传播对公众

4、的影响。比如说,媒体对饮食、吸烟等健康风险因素的报道较多,人们由此对现在的健康饮食比较担心,这就说明了媒体对公众健康行为的直接影响。(2)、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健康传播研究医生患者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院管理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话题,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各自的关注点也不同。健康传播学关注的是则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理解、误读以及由此引发的传播效果。医患关系研究是人际健康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聚焦于医患之间的健康信息的传播方式、内容、效果如何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均衡等。比如医生在公众的形象评价、患者对于医患沟通的内容期望与落差,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提问方式,沟通的效果随着患者个

5、人权利意识的强化,从患者角度来探讨个性化传播、知情权研究日益成为主流。(3) 、以艾滋病、同性恋、安乐死、戒烟等特殊议题的健康传播探讨,面对报道新闻和保护隐私方面如何抉择,(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危机的健康传播),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公共如何获取相关信息,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各扮演着什么角色,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媒体该如何报道,公众获取了信息之后会采取什么样的认知应对、情绪应对以及行动应对。传播学原理一、传播的概念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6、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受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应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信息作为传播的内容,就像没有货物即无需搬运和运输一样,没有它即没有传播。所以,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换句话说,符号就是信息的具体袒露,而媒介又是符号的物化载体。没有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信息内容就无所依附;同样,没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其他物

7、质载体,符号就无法进入人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所以,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只要人在传播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传者送出了信息,受者收到了信息,并且产生了传播效果。这种“相应的变化”,不专指态度与行为的改变,还包括情报资料的获得、知识的增加、见闻的扩大、感情的沟通、精神的愉悦、情况的了解、事实的澄清等等。健康信息的获取1、健康信息的分类健康生活方式信息: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心理健康

8、、睡眠、日常卫生等保健的信息疾病早发现信息:如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口渴或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疲倦、视力模糊,是诊断糖尿病的信号。如冠心病的诊断信号: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听到噪音心慌胸闷,白天平卧时呼吸困难,心慌做起有所缓解等信息。疾病治疗信息:如癌症患者,包括疾病治愈的可能性、疾病所处的阶段、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的详细说明、治疗后所引起的副作用以及疾病复发的相关信息2、健康信息获取行为(1)主动搜寻健康信息行为有了健康信息的需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媒介(报纸、杂志、图书、互联网)查找特定的健康问题的信息

9、,或主动咨询亲友、医生获取自己关系的健康信息。(2)被动接触健康信息行为人们除带有较强目的性的去主动搜寻其所需要的健康信息外,还会没有信息获取意图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大众媒体或是在于他人交流中接触到健康信息,(3)公众回避健康信息行为在搜寻健康信息时,接触健康信息的同时,公众也会有意回避健康信息的行为。健康信息回避行为包括回避特定内容的健康信息,回避可能获取健康信息的环境以及有选择的接触相关健康信息。3、公众回避健康信息的原因:信息太混杂,质量无法保证、无法判断哪些信息可信知道这些信息会让我感到担心焦虑我已经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即使知道这些也无法采取行动不想改变现在的行为习惯4、健康信息的

10、效用(使用):健康需求和信息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健康信息获取行为的效用(使用)分为:认知效用、行为效用认知效用: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决定的做出、健康信息的满意度行为效用:与医生进行交流,健康行为的改善、5、健康风险信息的传播健康风险信息,也叫做健康风险因素,是指对公众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四类:(1)生理因素,如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3)社会因素,如社会交往缺乏造成的心理问题(4)行为因素,如吸烟、酗酒、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人际健康传播与医患传播一人际传播概述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是指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他们彼此分享着信息接

11、受者和发送者的角色,通过创造意义的相互活动而达成联结。人际传播与传播方式相比较,它具有自己的特点。1、感官参与度高。在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往,人体全部感觉器官都可能参与进来(视觉、听觉),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2、信息反馈的量大和速度快。在面对面信息传播中,很快获得反馈意见,我们可以迅速获悉对方的信息反馈,随时修正传播的偏差。如果有了传播媒体的中介作用,信息反馈的数量和速度都将受到限制,3、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人际传播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获得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非语言符号相对较少。二、人际健康传播的形式:1

12、、个别劝导:个体个体,的传递健康信息、传授健康技能、进行态度说服,帮助建立健康行为,主要形式:医患传播、(这是最重要的人际健康传播方式)家健康教育(家庭的接近性和潜移默化有利于对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指导和监督)、针对特殊人群的同伴教育(孕妇、艾滋病防治、吸毒、自杀、酗酒、青少年生殖教育等)(同伴教育的好处在于身份相同或社会属性相同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经验、体会和知识有效改变其他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它是非灌输性的教育,感同身受的劝说效果较好)、2、讲座培训: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一对多的人际健康传播,内容主要是传递健康信息、传授健康技能为主,一般不适于态度说服。3、健康咨询:以自由问答的形式开展,

13、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现场的,电话、网络的形式都可以开展,主要也是用于健康信息和健康技能的传递。三、医患关系研究医患关系是人际健康传播的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健康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医患关系的概念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上就是指医务工作者与病人及其家属,广义上,医是以医生为中心的各类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人员及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教学工作者群体,患是指以病人为中心的病患、家属、亲友以及相关病人单位的社会群体。在健康传播过程中研究的医患关系主要着眼于狭义范围的医患。医患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医疗过程中人们相互间最基本的关系,自从有了医学,就存着在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也是随着医学实践和社会的经济、

14、科技、价值观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患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区别。1、医患关系模式萨斯霍伦德模式:根据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将医患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模式医牛地位患者地位适用范围类似关系主动一被动主动被动难以表述自己主观意见的患者父权模式婴儿一父母(危重、内向)指导一合作指导合作大多数有意识患者师长模式青少年一父母共同参与帮助者主动参与者慢性病与预防疾病朋友模式成人一成人主动被动模式,适用于昏迷、急性,难以表达的,没有医学知识、参与意识淡漠、消极被动的患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医生的主导作用和能动性,较

15、好的履行医嘱,但却不利于了解患者的感受,不利于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监督,易导致误诊、漏诊。这个模式反应了医患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因而有父权主义之嫌。指导合作模式,是一方指导,一方配合执行,医生的作用占优势,又同时有限度的调动患者的主动性,适用于患者神志清醒、有正常的感知能力,情感、意志和行为都处于正常范围,患者处于身体或心理的不适状态,主动就医,乐于合作,医生适当倾听,患者主动反应病情,医生从专业角度给予治疗方案,患者依照医生决定行事,不能提出异议也不能发对,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共同参与模式,是一种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双方都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从事双方都满意的活动。在这个模式中,医生和患者均为主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都具有治疗好疾病的愿望和要求,适用于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的治疗,医生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每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告知你高血压的日常用药、饮食,督促患者规律生活作息,),最终选择权在患者一方医生只能帮助患者执行治疗方案,这种模式有利于消医患隔阂,减少冲突,建立互相信任与配合的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技巧1、医患沟通是一种核心的临床技巧,是临床能力的要素临床能力:知识基础、沟通技巧、体格检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构成临床能力的四大要素对做好临床工作至关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回访率、增进患者的理解、依从性并可以改善治疗的效果。2、医患沟通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