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384103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判断方法之浅析尽管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已有很多年,而且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上规定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立足于“浅易”,但考生对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的,尤其是在文言虚词的理解方面。那么在备考中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帮助考生解决畏难情绪呢?首先,要明确考查内容。考试说明中明确:“(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其次,要研究试题样式或题型示例。对这一点,只要稍作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虚词都有一定的规律:涉及的四个选项八句话中有四句来自所给文段,而其余四句来自教材,都是课文原句,目的是检测考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既然如

2、此,那我们能不能从课内着手,延伸到课外呢?既然,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针对其“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两方面着手呢? 一、知识储备复习好课本中的文言文,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不妨把高中五个必修模块和重点选修模块中的文言文认真梳理一遍,把文中难点和书下注释作为重点,并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迁移。老师一方面要提醒同学回归课本,将课文全面过一遍,课下注释的内容尤其要记牢,课后的文言虚词的练习要高标准掌握。比如:文后的一词多义的练习,我们除了能在所给的句子中对号入座外,还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以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多了,我们才能由已知推未知,才能

3、在陌生文段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做好选择。二、理论依据掌握语法知识,理解词性及作用语法是从大量实际生活语言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它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际的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学习并掌握语法知识,非常必要。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帮助学生知道,词汇的词性及其作用,例如: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构成情况;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作用;代词的作用(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的作用(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的作用(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的作用(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等,讲清了规律,掌握起来自然就方便多了。三、具体方法 代入比较法前面已经提过,辨析虚词意

4、义和用法一题,其例句和考查内容,八句中有四句来自所给文段,而其余四句来自教材。因此,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教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到所要判定的句子中,看二者的意义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排除或确定为答案;若相同,还不能盲目下结论,要综合分析完四项后再作结论。例如:(2009年江西卷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吾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愿学焉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分析:A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为”,其意义是“呢”,代人“何忧为”,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B项“

5、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的“所”,其用法是与名词构成“所字结构”,意义是“的东西”,代人“吾偿博所负”,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C项“非曰能之,愿学焉”的“之”,其意义是“它”,代人“若中心愿之乎”,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而D项“良乃入,具告沛公”的“乃”,其意义是“于是、就”,代人“至夜分,乃散去”,语意不通顺,基本判为不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为D;再如:(2009年浙江卷1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分析:A项“几以捕系死”的“以”,其意义是“因为”,代人“皆以儿戏害其

6、国”,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B项“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而”,其意义是“但、却”,代人“轻死生而重于画”,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C项“君为我呼入”的“为”,其意义是“替”,代人“然为人取去”,与原文比较,语意不通顺,基本判为答案;而D项“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代人“譬之烟云之过眼”,语意通顺,基本判为相同。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答案为C;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并不是就依靠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指出:“虚词所以成为虚词,就在于它的意义是跟着实词变,跟着句子组织变。”这句话就道出了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句话中的虚词用法可能不同。而且有的虚词用法,单

7、凭意义是不能完全区分的,如“与”的介词和连词用法,都存在“和、跟、同”这一义项(至于区分之法,下文有关方法将介绍)。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呢? 二、语境揣摩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用法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并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历数虚词的用法。因而判断虚词的用法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句子组织,不能脱离实际语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教育学生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这就是语境揣摩法。例如:(2009年天津卷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分

8、析:A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的“乃”,其意义是“才”,代人“今乃用之,可乎”,语意通顺,基本可以判为相同。但联系上下文,可知“今乃用之”的“乃”,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应该译为“却”,从而避免了误选。再如:(2009年广东卷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分析:此项中的“乃”,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两句所表达的句意,前后都存在转折关系,故同为副词,其意义是“居然,竟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以上简析使我们明白: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前提是读懂原文,只有联系虚词的上下文,搞清句意,虚词的意义自然就清楚了。“读懂”是关键。然而,并非所有

9、学生都能读懂文章。那是否就意味着无其他途径可言了呢?当然不是。其实以上两种方法,大多从意义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从用法角度来加以判断。三、语法分析法学习18个虚词用法后,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不止一种,这就为我们从语法角度分析或判断提供了可能。利用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要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根据两个具体句子中虚词的位置和使用情况,结合一般规律,就可以很快从用法角度判断其词性,较好地排除干扰项,找准正确项,而且不易出错。例如:(2009年四川卷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

10、征夫以前路分析: C项“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句,主语承前省略,谓语是“作”,而“因民钱”在谓语前,为状语,“民钱”为名词,自然“因”的用法应为介词,可译为“利用、凭借”;“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句,“因”也是用于主语“相如”和谓语之间,但其后并没有宾语,也不能补充出所省略的宾语,自然不是介词用法,据此可知不相同;而D项“问征夫以前路”句,“以前路”介宾作状语,状语后置,“以”的用法是介词;而“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以”用在动词“无”与“来(徕)”之间,用法自然是连词。即使不知道“来”是通假字,也可以判断出来;再如:(2009年山东卷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为鼓以与百姓为

11、戍 洎牧以谗诛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皆且为所虏分析: C项“洎牧以谗诛”句,主语是“(李)牧”,谓语是“(被)诛”,而“以谗”位于其间,自然作状语,“以”的用法为介词;“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句,“以”位于两个动词“为”之间,自然作连词,据此可知用法不同;而D项“ 若属皆且为所虏”句,“且”位于谓语“虏”之前,与“为(之)所”同作状语,用法是副词;而“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句中的“且”也是位于动词前,自然用法相同,都译为“将要”。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为D;再如:(2009年安徽卷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分析:该题错误率极高,大都是由于此选项的干扰。 D项“遂与

12、李及道士别”句,根据语境可知,主语承前省略,谓语是“别”,而“李及道士”是“(告)别”的对象,故“与”的用法为介词;“今君与廉颇同列”句,“同列”为谓语,根据语意,自然不能是一个人,故“君与廉颇”同为主语,“与”的用法为连词。此选项还可以利用介词和连词的不同作用来判断。连词主要连结几个事物,它们都处于同等地位,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因而调换“与”连结的词语位置,不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介词与名词或代词担当的宾语组合构成状语,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方式、目的、原因等,“与”前后的内容调换,与原意不同,甚至相反。用此法来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例子非常普遍,这里就不再赘述。四、结构推断法文言中有许多固

13、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但此方法所说的结构,并非我们常说的“固定结构”,而是指对文结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前者一般是一句中的相对应结构,最少字数一般是四字的并列结构,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旷夫怨女、求全责备、摧枯拉朽、登峰造极、势均力敌、家喻户晓、何去何从、百依百顺、穴居野处等。后者一般是上下两句或几句的并列结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

14、抚夷越等。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释未知、由易知训难知。我们可以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用法,推断出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例如:(2009年湖南卷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分析: C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为对文用法,由“以”的相应位置“而”的用法,可判断“以”的用法为连词,而不是介词;而“不能勉以随人”中的“而”位于动词“勉”、“随”之间,用法也为连词。故据此可得出答案。 再如:(2009年山东卷10)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待公而食 信而见疑分析:此项“信而见疑”句,虽然是名句,可依然有同学不知道其意义和用法,因而对“而”的用法判断失误。“信而见疑”与“忠而被谤”为对文用法,由“见”的相应位置“被”的意义,可判断“见”的意义为“被”;再联系句意,即可判断“而”的用法为表转折的连词。“待公而食”句,根据语境或采用代人法,都可知其用法为表承接的连词,故而排除此选项。 此文所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根据我的经验而论,不一定非常实用。当然,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还有很多,还可能更简便易记,这有待我们今后去努力发现和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