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本洁来还洁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3728740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本洁来还洁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质本洁来还洁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质本洁来还洁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质本洁来还洁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质本洁来还洁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本洁来还洁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本洁来还洁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本洁来还洁去从林黛玉看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在曹雪芹写红楼梦之前,中国尚未浮现过严格意义上的大悲剧。据周思源专家讲,“中国古代许多被视为悲剧的戏剧,它们的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常常不在戏剧的末尾,有些,如赵氏孤儿甚至置于前部,成为复仇成功,惩恶扬善的因素。相反,故事往往有一种光明或者准光明的结局,使主人公的不幸得到部分甚至极大的补偿。从而大大冲淡了作品的悲剧氛围,甚至使之带上了正剧的喜庆色彩。苦尽甘来、善有善报的故事很难给人带来悲剧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国古代悲剧的另一大弱点是,常常借助超主人公(一般是皇帝)甚至是超人(即天)的力量使现实的悲剧正剧化或戏剧化。从而使悲剧承受者在现实中的痛苦通过抱负或幻

2、想的形式得以减轻、解脱或者得到补偿。” 参照周思源红楼梦魅力探秘第六章:悲剧艺术从此跃上高峰譬如说,典型的悲剧窦娥冤最后借助天的力量,六月天飞雪证明了窦娥的清白,并在之后窦天章的浮现又协助窦娥平反,张驴儿最后也是被凌迟处死,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二人被狠心拆散,梁山伯又死去了,但是最后却又加入了神话的色彩,二人双双化蝶,成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赵氏孤儿中赵氏遗孤赵武杀了屠岸贾报仇雪恨又加官进爵。至于程婴自刎,显得并无必要,故难以起到真正悲剧的效果。相比较之下,西方的悲剧却具有这种“大悲”的特点。 同上例如说,莎翁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以及她的罗密欧与朱

3、丽叶,其主人公最后大多以死为结局,并且主人公的死大多都是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文显得较为顺畅,读者或者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的确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法排解,但也的确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文学评论中常常被同步提及,但是在悲剧性方面,梁祝还是要略逊一筹的。由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先描述了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又给了读者二人会在一起的但愿。甚至罗密欧自己都觉得,幸福即将来临。“要是梦寐中的幻景果然可以代表真实,那么我的梦预兆着将有好消息到来;我觉得心君宁恬,整日里有一种向所没有的精神,用快乐的思想把我从地面上飘扬起来。” 节选自莎士比亚罗

4、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并且神父给二人以非常完美的私奔方案,本来是万无一失的,但是由于约翰和劳伦斯没有能把信件送达,最后导致了二人的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节选自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红楼梦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很难看到有这样的把美好扯破的内容,更多的往往都是在悲剧之后笔锋一转,又一次给读者带来一点但愿。但是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不是这样的。红楼梦中每一种女性人物和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都布满着美好的气息,美丽善良、才华横溢。然而,每一种人物最后都逃脱不了悲惨的结局。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体现她对于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在大观园里的每一种人,

5、最后都情理之中地走进了一种悲剧的结局。例如说黛玉之死,宝钗的寂寞,探春的远嫁,宝玉的出家每个人的结局都令人唏嘘不已,但仔细想想,仿佛也真的没有其她的路可走。也许,就是这种命中注定的悲剧才更加的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其中,众多悲剧主角中,笔者对黛玉的命运最最感到心痛。因此下面将以黛玉为主线,探讨一下有有关红楼梦中的悲剧色彩。(一) 身世之悲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通过一种僧人的话阐明了林黛玉的身世之谜,“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髓,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

6、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谢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她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她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毕生所有的眼泪还她,也归还得过她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她们去了结此案。” 节选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在此段中交代了林黛玉前生的身份以及为后来宝黛爱情作了铺垫。林黛玉本来就不是红尘中人,她只是一棵小草,备受神瑛侍者的滋养和恩宠,故而下世为人

7、,以报答神瑛侍者的恩德。自此,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似乎就已经奠定绛珠仙草柔弱,有神瑛侍者的庇护,而黛玉柔弱,可在那个世界,不管宝玉有多但愿能保护她,都是无力回天的。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甚至都不属于她自己,她只属于宝玉一种;而她的传奇人生又注定了她的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与那个充斥着凡人的人间是格格不入的。她姓林,林者,双木也,前世为草,今生姓林,仿佛命中注定逃不脱这一份悲惨的宿命。就是这种“命中注定”的悲剧才更加令人心痛。(二) 人生之悲应当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对抗精神的女性。在那样一种时代中,每个人都被历史所“格式化”了。她们不敢体现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敢说出心中真实的话,只为自保,只为能在社会里

8、生存。毕竟,在那样一种压抑人性、天理至上的社会中,一种不小心就也许万劫不复。因此就浮现了像薛宝钗那样的人们闺秀,美丽恬静,没脾气、会做人,讨得所有人的欢心的,但是最最可悲的是,她永远没有自我,沿着一条既定的、所有人都走过的路,小心谨慎地前行。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人们在行酒令的过程当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鸳鸯又道:“左边一种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在第四十二回中,宝钗又一次向黛玉提及此事,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

9、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 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但是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懂得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

10、懂得,听你说的怪生的,因此请教你。”黛玉道:“ 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后来再不说了。”宝钗见她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她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兄弟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她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她们看后来大人懂得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因此我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

11、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她,可惜她也把书糟踏了,因此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但是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这一种小小的细节,较好地凸显了黛玉性格中的突破精神,并与薛宝钗的“格式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悲的是,她所处的时代并不容许她的这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正如薛宝钗所说“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

12、但是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的精神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异常的值得同情,是由于人与命运抗争双方却都不肯妥协,以至于酿就了不可转圜的大悲剧。1859年5月18日,恩格斯给拉萨尔一封信,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在信中,恩格斯称:“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规定和这个规定的事实上不也许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红楼梦中很大的体现了这一点。林黛玉对封建意识的抗争事实上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定,但是却由于整个社会的腐朽不堪而事实上使这种思想不能起到现实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一

13、种莫大的冲突,从而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绝望之中,却又无法排解这种绝望。黛玉葬花的情节也着实令人感到心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体现了黛玉的一种对高洁情操的向往。来到人世之时,干干净净,离开人世之时,亦不带走什么,始终保持身与心之净。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为贴合这句词,将黛玉之死设计成为“裸死”,个人觉得这点设计是有些欠妥的。在原著当中的“洁”并不是指赤裸而去,而是离开人世的时候不亏欠,内心干净。但是电视剧把这一精神层面的干净转化为实在的“裸死”情节,难逃庸俗化之嫌疑。谈到黛玉的香消玉殒,难以逃脱谈论她的悲剧人生。在葬花吟当中

14、“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她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同上仿佛一语成谶,揭示了她最后惨死的悲剧结局。在红楼梦高鹗续写的部分中,个人觉得绛珠归天一部分写的比较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她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徐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狭得很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最具悲剧色彩的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正是宝玉宝钗成亲之时。两个相知相爱许久的人,最后都免不了悲剧的结局。黛玉的毕生是孤单的。除了宝玉,在人世上就没有懂她的人。她始终超

15、脱于人世之外,做她自己的梦,梦想着属于她自己的浪漫人生。可现实的残酷却最后扯破了她的梦,破碎了她的人生,而这个结局,是她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三) 爱情之悲在第五回中,有一段为十二金钗所做的曲揭示了许多人此后的命途。终身误一段是写给宝黛二人的,词中是这样写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局限性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究竟意难平。 引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段曲子以贾宝玉的口吻体现了对爱情无法实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伤感之情。红楼梦这部巨著很为引人思考的地方就是诸多矛盾的激化都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因素,是不可调和、不可避免的。在之前的许多故事中,悲剧的诞生往往都在很大限度上由于某个坏到可以的人的浮现,从中作梗,导致了善与恶的剧烈碰撞。例如说窦娥冤中的张驴儿、梁祝中的马文才、白蛇传中的法海、孟姜女中的秦始皇、牛郎织女中的王母娘娘等等。这样的故事编写出来很难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只要不遇到这样的人,就不会产生类似的悲剧故事了,因此也就不能具有很大的震撼力。红楼梦却不是这样的。导致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的不是任何一种人事实上贾府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硬要拆散宝黛二人的,相信读者读者读过之后也有类似的感觉,不管是谁,爱得有多深,只要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