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第一章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 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 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3.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题是管理 者3)管理的人物,职能与层次 4)管理的核心是出理好人际关系4.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必要性, 社会属性—目的性,5. 掌握管理两重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 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6. 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7. 管理学研究的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于 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 方法8.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 的观点 5)保持体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 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地方法,意义 在于: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 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1. 霍桑试验:1924—1932 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器公司合作进行 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 试验2. 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 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3. 全面质量管理: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 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以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4. 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 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地内部环境5. 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有哪些,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 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 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 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户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 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 上实行例外原则6.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考 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 准则为指导。
7.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 目标的过程 2)管理职能的过程有五个,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和控 制 3) 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 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8.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1)讲求战略 2)有领导远见 3)扁平的组织结构 4)员工活性 化 5) 信息在组织内分享 6) 有呛得组织文化 79 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 领导作用 2) 以顾客为导向 3) 有组织的和个人 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 理 9) 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 重在结果和创造 11) 系统观点10. 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组织领导履行的职责有哪些,1)创造以顾客为中 心的价值观,明确使命和存在的价值 2)制度发展战略.方针目标.体系和方法,指 导组织活动,并引导组织长远发展 3)调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改进.学 习和创新 4)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个人魅力起到典范作用,形成领导的权威和员工 的忠诚,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11.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为?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 效果好坏为评价标准;?使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 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数量方法 及管理手段12.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 性决策13.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 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企业应采取新型的领导方法14.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 世纪初泰罗科管管 理理论出现到20 世纪 30 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这一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 科学理论;20 世纪 30 年代到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阶段时间,主要执行为科学理论 的形成发展 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 和精确性等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 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 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 5)全面质量管理;20 世纪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 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被 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6)学习型组织理论第三章1. 经济环境: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 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2. 具体环境: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 接相关的要素。
3.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次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 承担的职责和义务4.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5. 举例说明组织环境的类型: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例如容器制造商,软饮料 生产企业和啤酒经销商就处于这种不确定性很低的环境中,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不确定程度随着所面临环境要素的增加而升高, 3)简单和动态的环 境,因为环境中某些要素发生动荡变化,使得环境的不确定明显升高,如唱片公司. 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就处于这种环境中,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不确定性最 高,对组织管理者的挑战最大,如电子行业.计算机软件公司,电子仪器制造商就 面临这种最难以对付的环境6. 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一)一般环境: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 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二)具体环境: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第四章1. 计划工作:指制度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 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 目标的方法,2. 许诺原理: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越大,所需 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3. 灵活性原理: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事件引起的损失 的危险性就越小4. 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 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5.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6. 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 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估量计划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条件 4)确定可选 7.计划工作的程序:1 择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 6)选择方案 7)制订派生计划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 化8.计划工作的原理:一、限定因素原理 所谓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组织目标实 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他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这些因素,就可以影响组 织目标的实现程度限因素原理可以表述如下: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 起主要限制作的因素,就越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限定因素 原理时又被形象地称作“木桶原理”二、许诺原理 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 期限应当有某些规律可循许诺原理可以表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 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 小。
这一原理涉及计划期限问题一般来说,经济上的考虑影响到计划期限的选 择每项计划的许诺不能太多,因为许诺(务)越多,则计划时间越长三、灵活性 原理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 小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太大的代 价,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意外事件引起损失 的危险性就越小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 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例如执行一个生产作计划必须严格准确,否则就会发生 组装车间停工待料或在制品大量积压的象四、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工作为将来 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 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第五章 目标与战略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 预测与决策1、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作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 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2、预测的作用:?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肯定性,使对未来的无知降到 最低限度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事先 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3、预测的步骤:(一)提出课题和任务;(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三)建立预 测模;(四)确定预测方法;(五)评定预测结果;(六)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4、决策是为到达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 析判断过程5、正确决策的特征:(一)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二)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 基础;(三)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四)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五)追 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6、决策的类型:按决策对象的 其优点是:?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最有性、可靠性;?可以使领 导者、决策者从常规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专门集中在关键性、全局性的重 大复杂的战略决策方面,这帮助了领导者提高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2) 局限性在于:?对于许多复杂的决策来说,未见可以运用的简便可行的数学 手段数学手段本身也太深奥难懂,很多决策人员并不熟悉它,掌握起来也不容 易采用数学手段或电子计算机,花钱多,不直接用于一般决策问题第七章 组织工作概述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 程2、组织工作的特点:?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工作要 充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 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4、责权一致原则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 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 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 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7、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技术、环境、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及战略等8、简述组织工作的原理1) 目标统一原理;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