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 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 年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 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 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 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 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 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 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 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 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 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 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 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 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 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 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 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 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 止妇女缠足等总结慈禧执政 48 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 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ni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 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 1885 年在对法战 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 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 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 国丧失重大利权的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 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 败,以及 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 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 任此外,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 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 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因其本身的保守 心态及揽权私欲,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 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 僚在1898 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 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的主持下,顺势从皇 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
于是, 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 即嘎然中止,这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 大的阻力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 革,并宠信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然 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 当义和团大举进京时,慈禧未能及时意识后果并阻 止他们,最终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 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 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 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 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联军入京, 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最终以签订辛丑和约解 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 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 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 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 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 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