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0KB
约9页
文档ID:413479780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_第1页
1/9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李雪莹 经济学2班 3030080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阐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动,提出了出名的比较优势理论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核心字:比较优势 成本 劳动生产率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典型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因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品、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本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出名的绝对优势理论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种例子:表1-1 分工前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53酒/桶35上表阐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 分工后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100酒/桶010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世界总产量增长,增长了2匹毛呢和2桶酒表1-3 交易后产品英国葡萄牙毛呢/匹10-5=55酒/桶510-5=5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长了,世界总福利增长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长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阐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合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大卫·李嘉图懂得,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

但作为伦敦商人,她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卫·李嘉图事实上代表了某一种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这是一种聪颖十足的现代方略,她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合用的先驱李嘉图觉得,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她国家绝对地缺少生产率,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她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和贸易利益如下给出一种简朴的例子:表2-1 分工前呢绒/(人/年)葡萄酒/(人/年)葡萄牙9080英国100120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均生产呢绒和葡萄酒,各自生产呢绒和葡萄酒所需的劳动力(成本)如上表所示在这种状况下,美国在生产呢绒和葡萄酒上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存在,而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存在绝对优势因此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对于葡萄牙而言,这两种商品在国外的生产成本都比在国内自行生产的成本高,因此葡萄牙会选择自行生产这两种产品。

最后两个国家不会发生贸易但大卫·李嘉图觉得在这种状况下两国仍然能进行对双方有利的贸易两国分工状况如下所示:表2-2 分工后呢绒/(人/年)葡萄酒/(人/年)葡萄牙0(80+90)/80=2.125英国(100+120)/100=2.20李嘉图运用劳动成本比例对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进行了比较分工前,对葡萄牙而言,呢绒的劳动成本比例为90/100=0.9,葡萄酒的劳动成本比例为80/120=0.67也就是说,呢绒成本为英国的0.9,葡萄酒的成本为英国的0.67,两者相比,葡萄酒的成本相对于英国更低,优势更大、更明显,因而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分工原则,葡萄牙应当专业化生产葡萄酒,英国专业化生产呢绒由表2-2可以看出,在两国总劳动投入量不变的状况下,由于实际分工导致了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其中葡萄酒增长了0.125单位,呢绒增长了0.2单位由此证明了再不存在绝对优势的状况下,分工可以增长世界总福利,提高劳动生产力表2-3 交易后呢绒/(人/年)葡萄酒/(人/年)葡萄牙1.12.125-1.1=1.025英国2.2-1.1=1.11.1两国以1.1单位呢绒互换1.1单位葡萄酒后,两国均拥有了比分工前的更多的呢绒和葡萄酒,两国的福利通过度工和国际贸易后得到了增长。

以上例子证明,当一国在任一商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国际贸易仍旧可以发生并且双方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各自的社会总福利均得以增长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她的教师赫克歇尔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上,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这一理论可概括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可以比较密集地运用其较富余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就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应当出口能运用其富余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赫克歇尔和俄林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朴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本上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拟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富余,A国劳动力富余。

要素富余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拟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不不小于A国,则B国资本富余,A国劳动力富余;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不小于A国,则B国资本富余,A国劳动力富余两国具有相似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别曲线H-O定理表白资本富余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富余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种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余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少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四、库鲁格曼等人对比较优势的分析1、规模经济的角度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她们建立了一种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互相作用内生决定她们觉得老式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而许多状况下,它是先天获得(内生)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位要素禀赋差别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她觉得老式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可以保持国际贸易平衡,由于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在自给自足状况下,一种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步如果贸易增长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善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事实上,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她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厂商更能有效运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白出口商一般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有关关系2、人力资本角度格鲁斯曼和麦吉从人力资本配备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她们创立了一种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派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她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特性此时,当所有的任务被相称好地完毕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毕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毕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规定具有相似才干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性此时,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毕某些任务,而另某些任务由才干相对较低的人构成的公司来完毕。

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性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五、杨小凯和博兰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杨小凯和博兰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通过运用超编辑的分析措施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沿着斯密市场范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杨格分工——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基本规模报酬递增的、以内生专业化和分工为核心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的框架中她们觉得:人们之间不一定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别或者说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需求的多样化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高效率,但是随着专业化而来除了高效率尚有交易费用的增长,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最有的分工水平,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比较优势,这种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即内生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步随着产生市场容量的扩大、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等等,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为扩大市场容量的有效方式由此产生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长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长,因此将会浮现一种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优势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六、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对比较优势的分析 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奉献她们的观点同老式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似她们觉得, 政府介人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她常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明显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 某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这是由于众所周知的“ 搭便车” 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她性, 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应七、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对比较优势的研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从研发的角度,引入了知识资本从研发的角度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因素,提出融合新贸易理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她们在一种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上,分析了研发产生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这个基于知识资本和差别产品的模型中,假定理念和知识可以在国际间自由的流动,公司引进新产品时会发生资源成本,因此有远见的生产者对具有获利机会的产品进行研发,新产品会不完全替代老产品,从而使得产品的种类更丰富,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就会跨期演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