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滑坡与道德建设 (ENGLISH TITLE)(小三号Arial Black字体)姓 名: 周琴梦 学 号: 系 别: 政治法律系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08级 指引教师: 涂桂华 年 月 日摘 要目前,国内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下滑趋势明显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都浮现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权力腐败现象尤为严重有人觉得,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然而导致道德滑坡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毕现代化,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的道德体系核心词:市场经济;道德滑坡;因素;道德建设Abstract:Key words: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oral decline; reasons; moral construction改革开放30近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内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精神领域却浮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浮现了相称大的反差。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应当以道德的堕落为代价因而进一步探讨目前道德问题尤显重要一、道德概念的新结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对道德的理解存在许多不尽相似的观点比较流行的观点觉得,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社会中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用善恶原则评价的,依托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老式习惯来维系的一类社会现象尚有如,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托社会舆论、老式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体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2〕这些定义都不同限度地阐明了道德的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关系)也指出了道德的特殊性(非强制性),此外,有的还指出了道德的丰富内容(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但是这些定义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道德的,没有突出人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也没有指出道德的基本(利益)这种结识视角对于分析目前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时期的道德现象,就会显得有所欠缺从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性出发,我们应着重从动态角度界定对道德概念的结识: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本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本源于人的利益需要,道德的内容、特性、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的,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究竟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据此我们可以说,目前我们道德生活的变化,归根究竟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所致,即由国内经济关系中的最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所致二、目前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内采用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筹划经济体制,无论是生产、互换、分派、消费,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筹划进行的,人们的生活稳定、生活方式单一,经济收入相对平均,生活水平差别不大,没有或基本不存在剧烈竞争适应这种筹划经济体制,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爱科学、爱惜公共财物等道德规范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的特点是:人们只讲思想政治,忽视经济利益;只讲无私奉献,反对自擅自利;倡导无条件服从,反对个性发展;倡导协作,没有竞争;只讲国家、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只讲社会价值,不谈自我价值,等等由于筹划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于1982年将对外开放政策写入宪法和党的十二大决策,1984年到1989年国内实行了社会主义有筹划的商品经济直至1994年党的十四大才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内目前正处在从老式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其基本特性体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与发展,从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振兴的转型与发展社会转型使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生活于这一经济关系中的人们,就随着对自己利益的结识而不断地给原有道德加进新的内容,或赋予原有的道德规定以新的意义,从而逐渐地使人们的道德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转型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个人利益的逐渐明晰,个人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社会人”和“家庭人”而存在,而更重要的是直接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转型的现实依托即是改革开放的宏观社会环境当老式文化价值观念、工业文明精神和后工业文明精神通过新的生存方式而渗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时,中国民众的伦理精神世界也开始发生冲突和裂变,浮现了新旧交错、老式与现代混杂的道德格局随之,国内的道德文化及道德现象浮现了构造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混乱,道德水平下滑,其重要体现如下:(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变化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从一种封闭的、以农业生产为特性的老式社会向开放的、以工业生产为特性的现代社会转变,导致了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的变化:其一是伦理重心从长者为中心下移到以小朋友为中心。
这一伦理重心的变化,导致了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老式家庭道德伦理的严重失衡,由此而引起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浮现了“敬老局限性,爱幼有余”的倾向,坑老、弃老、虐老(涉及精神虐待)、干涉老年人再婚现象严重,特别是精神赡养的质量偏低,给老人的晚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其二是伦理轴心从纵向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新旧两种道德伦理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家庭道德伦理轴心的转换,增长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夫妻冲突又引起了婚姻危机、家庭失睦与家庭暴力,随着而至的是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与重婚现象严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而大受影响二)职业道德陷入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经济体制由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带来了新旧两种观念的冲突,职业道德失去了精神支柱,爱岗敬业精神受到怀疑,以权谋私等行业不正之风蔓延,诸如医生收取病人红包、商人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等等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责任水平下降,一切向“钱”看似乎成为一种时行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陷入一种迷茫状态三)社会公德失去平衡社会公德既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基石,也是一种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然而,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公德严重失去平衡,被某些人任意践踏。
一方面是违背公德的行为司空见惯,在公共场合随处吐痰、乱 扔废物、乘公共汽车不排队不让座,更有甚者如随意破坏社会公共设施、随心所欲地制造噪音、不负责任地制造污染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对于那些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漠视淡然的“看客”行为,都成为社会公德不尽人意之处四)腐败现象难以有效遏制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腐败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它产生的本源是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官欲膨胀心理权力腐败是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一种重要方面,涉及贪污受贿、贪脏枉法、徇私舞弊、任人惟亲、以权谋私、权力私有化等等三道德滑坡的因素分析(一)从市场经济也许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与筹划经济体制相比,更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更能增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它是积极的、进步的它对道德建设的影响也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如果人们不能对的地看待它,也也许产生悲观的影响这种悲观的影响可概括为如下几种方面:1.等价互换的原则也许导致拜金主义市场经济是互换经济,它以等价互换为基本原则,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使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劳动者可以互相互换自己的产品和劳动;使多种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劳动,也可以互换。
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频繁地起着媒介的作用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对金钱的崇拜,形成拜金主义价值观,以金钱为本位,用金钱、财富来评价人的能力、地位和价值,把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在金钱本位者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金钱是万能的,能买到一切在她们看来,非劳动产品,如权力、地位、感情、荣誉等等都可以通过金钱买到于是,一方面她们以积聚金钱为自己的活动核心,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她们把等价互换的原则运用到非经济领域,如政治领域、道德领域,搞钱权交易、钱法交易等等,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公正,崩溃道德观念和道德约束2.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也许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营是建立在利益主体多元的前提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产生了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或混乱不清的状况,也也许选择错误的价值观例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权主义,等等用这些价值来指引自己的行动,就会产生道德的混乱或道德的否认行为3.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个人利益的肯定,有也许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个人的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独立自主的人格在逐渐形成,许多人不理解个人与社会及群体的关系,不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片面地强调个人的权利,盲目地追求所谓个人价值的实现,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在社会生活中,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损害她人的利益,一心为个人谋取私利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她选择的是个人利益、个人的生命安全,而牺牲集体的利益或她人的生命极端个人主义与独立自主的人格是不相容的第四,道德宽容性的扩大,道德严酷性的削弱,有也许导致道德约束力的削弱,使某些人放松道德修养和道德约束在一段时间内,曾有些单位和部门选拔人才重才不重德,让某些不道德分子有机可乘,做出大量违背道德的事来二)从我们原有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现实分析 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仅仅是也许性,是潜在的,它要转换为现实性,则取决于市场经济的人的原有道德素质和我们原有的历史遗产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市场经济实行之前国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现实1.市场经济在国内历史上还是新鲜事物人们没有受过比较完整意义的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训练,就被投进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之中,特别是我们从“文革”那样极端化的政治社会转到市场经济社会,时间非常急促,人们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来理解市场经济的原则老式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中缺少商品经济的道德资源,当人们按照过去形成的道德习惯行动而碰壁之后,就也许抛弃原有的道德观念、道德信条,同步又不能对的地按照市场经济所规定的道德规范来行动,从而变成无道德或者为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推波助澜。
2.国民素质偏低在长期的筹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还没有完全培养出独立人格,却在一定限度上保存着依附关系和奴化人格《国民素质忧思录》的作者解思忠觉得:怕公仆、靠单位、随大溜,构成了国民人格素质的基本框架公仆”就是领导,“怕公仆”,其实就是对权力的崇拜崇拜权力,一方面以权力执掌者的是非为是非;一方面又拼命追逐权力,一旦掌握权力,便用来谋取私利胆怯领导的另一种变体就是对强权的恐惊,对横行霸道的坏人坏事不敢与之抗争和斗争,就像契诃夫故事《柔弱的人》中的家庭教师同样崇拜权力,是权力腐败的思想本源靠单位、靠组织,是大锅饭培养的心态和病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贪图安逸稳定,不敢竞争冒险,生存能力萎缩随大溜则是在价值观上、在行为选择上的从众性从众的人格特性使得某种观念、某种行为极易流行没有自我的人格与市场经济是极不适应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是道德进步的前提之一,依托低素质的国民是很难实现道德的全面进步的低素质的国民很难理解和接受人类的精神价值,很难超越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很难把握和解决自身与她人、社会的关系道德滑坡与这种国民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3.道德滑坡有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