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古代中国农村长期以来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是农村社会经济的 细胞这种情况在元代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女织”的物质内容却在变化之中在越来越多 的地方,家庭棉纺织手工业正在代替传统的丝纺织和麻纺织手工业棉花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唐代时候,棉花己从北路传到新疆,从南路传到两广、福建从十 三世纪上半叶起,南路棉花开始传入长江中下游,不过这一带比较普遍种植棉花是在元代;同时, 北路棉花也传到了甘肃和陕西棉花的种植是棉纺织手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也会增加对棉花的需求,从而促进棉花种植的推广元代正是我国手工棉纺织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 的时代在说到元代棉纺织技术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起黄道婆今天,在黄道婆的故乡上海县华泾镇 北面的东湾村有一座黄道婆墓在当地的一座黄母祠里,有一尊黄道婆的塑像:一位辛劳而慈祥的 农村妇女,手持棉花,头扎布巾,凝视端坐,朴素而又庄重那一带的民谣唱道: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黄道婆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棉纺织家她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一户贫苦 的农家她的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南宋末年和元世祖、成宗时期,即十三世纪中叶到同世纪 末。
乌泥泾土地贫瘠,是很穷困的地方黄道婆幼年时因家境窘迫而流落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 崖县)去谋生当时,海南岛黎族的棉纺织技术是先进的黄道婆在那里度过了整个青壮年时期, 学会了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元贞年间(一二九五—九六),她怀念故乡,从崖州回到了乌泥泾 她看到家乡的人们还在用手剖剥棉桃籽,用“线弦竹弧”拨弹棉花,便把从黎族那里学到的技术传 授开来她教给大家“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以及“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方法她还传授了相当 高级的提花技术,使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呈现出“折枝、团凤、棋局、字样”,光彩美 丽,看上去就象是画出来的一样不久,乌泥泾一带织出的崖州被便以“乌泾被”名闻各地,有千 余户人家依靠织“乌泾被”为生黄道婆传授的捍、弹、纺、织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已难以详知但正是她回到乌泥 泾的十七、八年后,王祯在一三一三年完稿的《农书》中记载了当时的棉纺织工具,其中有手摇两 轴轧挤棉籽的搅车,有竹身绳弦的四尺多长的弹弓,有同时可纺三锭的脚踏纺车,有同时可绕八个 棉纴的手摇軠车,等等这些工具的制作和运用,大多当与黄道婆的传授和改进有关至于织机,《农 书》上所记载的很是一般,黄道婆所用的可能还要进步一些。
她的提花技术至少说明她已能熟练地 使用花楼在黄道婆传授和改进技术的基础上,乌泥泾及其周围地区——松江府各地——的棉纺织业很快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的先进技术又逐渐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元人熊磵谷所写《木 棉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当时江南农村中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景象: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是十三、十四世纪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当时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标记,改变着中国广大人口衣着的物质内容,改变着中国农村家庭手工业的 物质内容这件事对十四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可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上述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又为封建统治者压榨劳动人民提供了新的 物质内容在元代,木棉和棉布已列为南方夏税的项目农妇们辛辛苦苦制造出来的棉布,常常被 封建统治者搜括去了,她们以及她们的亲人甚至不能求得起码的温饱生活在这里,让我们读一读 元代诗人迺贤的《新乡媪》,它是写得多么真切和沉痛:蓬头赤脚新乡媪,青裙百结村中老, 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棉花到天晓 棉花织布供军钱,借人辗谷输公田, 县里公人要供给,布衫剥去遭笞鞭。
两儿不归又三月,只愁冻饿衣裳裂, 大儿运木起官府,小儿担土填河决 茅榈雨雪灯半昏,豪家索债频敲门, 囊中无钱瓮无粟,眼前只有扶庆孙 明朝领孙入城卖,可怜索价旁人怪, 骨肉分离岂足论,且图偿却门前债 数来三日当大年,阿婆坟上无纸钱, 凉浆浇湿坟前草,低头痛哭声连天! (选自黄时鉴主编:《中国历代史话》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9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