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

上传人:62****1 文档编号:412763373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鸿门宴精品教案设计壹 通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单元导读部分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提示部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该下歌) 实力强大的项羽最终败给了一度弱小的刘邦,落得乌江自列的结局。其原因何在?从鸿门宴中,你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的史识和文学才能。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所说:“鸿门之宴写

2、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史记札记) 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时,要注意体会上述特点,还可以从材料安排、叙事技巧、描写方法等方面作些比较分析。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阅读时也应加以关注,如人物相互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等。这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单元学习任务部分二、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

3、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 ),写出自己的看法。四维教学目标文化层:理解人物相互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中蕴含的“礼”文化,加深对两汉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的认识(与春秋时期做比较);文学层: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时,要注意体会上述特点;文章层:关注人物的

4、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文字层: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意”“幸”“谢”“举”“置”等文言实词和“因”“以”等文言虚词是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的;本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非常典型,要记住典型例句。(结合高考分析教材得出)贰 通过分析知识确定教学手段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知识问题一:史记五体: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问题二:史记的语言艺术(文言层)(一)从不同称谓入手,把握人物性格1、“鲰生”和“小人”沛公知道项羽想要进攻霸上时,便与张良商量对策。张良问道,谁出的距

5、关, 毋内诸侯计谋?沛公说:“鲰生说我。”所谓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 卑微。次日在新丰鸿门的宴会上,一见项羽便开宗明义的谢罪、做解释“今者有小人 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小人,人格卑下之人。2、“将军”和“项王”鸿门宴开始,沛公先是一番谢罪,准确抓住项羽虚荣自大的心理,表示自己 和项羽是“勠力攻秦”;又说自己根本就没想到能先破秦入关;接着又将项羽“击破” 他的责任甩给了“小人之言”。每一句话中,沛公都只称项羽为“将军”,“臣与将军 勠力攻秦”、“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将军者,高级武将也。表面上看沛公低眉顺眼、俯首称臣;事实上在项羽面

6、前,他谄媚中仍然不卑不亢。而在宴会中途,他准备逃走跟张良做交代时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在自己人面前他是不隐瞒保留的,直接说出内心的想法,不称“将军”,却称“项王”。说明项羽在他心目中还是有实力的。不同称谓表现出刘邦的狡诈性格。3、“君”和“公”在宴会前和宴会后,刘邦对张良的称谓也是不同的。当张良将项伯所言“具告 沛公”后,两人展开了交谈。刘邦三次称其为“君”:“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常用于平辈间。刘邦为主,张良是下属,“君”的称呼是刘邦对张良的笼络,以求其献计。经历了杀机迭起的宴会,刘邦中途逃走,留张良留谢;此时两次称呼张良为 “

7、公”:“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是尊称,常用于长辈,表达对 长辈的恭敬。此情此景,刘邦自降身份,语气近乎请求,是为了保住性命。从“君”和“公”的变化展示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二)从玉名入手,了解人物用意1.“玉璧”,是中央有穿孔、扁平状圆形玉 器。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刘邦把一双白色玉璧献给项羽,明对项羽地位的尊崇,实则为麻痹项羽、投其所好罢了。2.玉斗”是用来盛酒的玉制器具。酒者,久也。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刘邦自 然视其为长辈,进献玉斗是为了显示对范增的尊敬。以玉璧献项羽,拿玉斗赠范增,足见刘邦之攻于心计。3.“玦”,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玦”音

8、 同“决”,古时常用来作为与人断绝关系的象征物品。荀子大略:“绝人以玦, 反绝以环。”范增用玦来暗示项羽,便是要他下决心除掉刘邦。(三)从动词入手,准确理解篇章内容1.“召”和“招”宴席间,范增眼看项羽不肯接受自己杀掉刘邦的建议,只能另作安排。“范 增起,出,召项庄。”召,呼也,以言曰召。范增席间走营帐,叫来项庄,是 以言语施命令授意,故用“召”。同处宴席的沛公面对紧张局势,伺机逃跑。“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招,打手势叫人来。沛公是要隐秘地、不知不觉地离开,离席前只是用手或者脚轻轻示意樊哙,故用“招”。相形之下可见刘邦和樊哙主从之间心照不宣、配合默契。2.“操”、“持”和“奉”刘邦在鸿门宴

9、进行中趁机逃跑,张良问到:“大王何来操?”刘邦回答:“我持白璧一双。”人教版高中语文鸿门宴课下注释为“操,拿、这里是携带”,“操” 字常表手的动作娴熟,有稳固不变、惯常的意义。古代诸侯之间往来赠送礼品是常规做法,所以张良问刘邦用“操”。“持,表示手往上托,向上提。”,表达出刘邦对项羽的尊敬。虽然刘邦心存灭项羽之意,但自知其不是项羽的对手,故表面上还是装出臣服恭敬的样子。刘邦到军营后,张良入谢:“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其 中“奉”字,表示恭敬的双手捧着。张良在面对面进献刘邦礼物时,双手奉上礼物, 表现了一个臣子的恭敬。(四)从句式入手,把握人物性格1.“为之奈何”与“旦日飨士卒”

10、“为之奈何?”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刘邦知道项羽要攻打他时,问张良 “为之奈何?”;随后讨论到刘兵力自不如项时,再次发问 “为之奈何?”;两次“为 之奈何?”的连问,体现了刘邦虚心求教、择善而从的品质。第三次是在鸿门宴进行中,不告而辞,不知如何是好时向樊哙提问 “为之奈 何?”这次询问不一定是他真的没有打算,而是一种礼貌的姿态,借别人之口说 出自己的想法,很巧妙地把自己保护起来。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之后,可谓震怒,冲动之下就说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是早上 5时至 7时,天刚微亮的时候。“这么早吃饭,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躁、急不可耐, 项羽鲁莽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2.“急击勿失”

11、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范增、张良作为谋士,向君王进言献策是应有之义,但两人说话方式的不同, 效果亦是天壤之别。范增献策“急击勿失”,几乎是毫无商量、命令强迫的口气。张良则不然,在与刘邦交流中充满着问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 卒足以当项王乎?”“大王来何操?”,每一个问句都是以对方为中心的互动,通过 提问来获取信息、倾听对方的内心、也将自己建议委婉传达给对方。他沉稳、耐得住性子,用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效果可嘉。问题三:汉代“座次”文化(文化层)资料一: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槐语燕昭王之言有云: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12、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 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于是燕王常置郭槐上坐, 南面居三年。”这个故事的本身虽未必足信,但所言坐次之尊卑必是战国秦汉间的通行习惯,断无可疑。资料二:礼记曲礼上: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如淳注史记孝文本纪云: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 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资料三:许嘉璐:项羽自坐东向,是其自尊自大的表现;范增虽是谋士,却号称亚父,因此南向,司马迁偏偏在这里加上对“亚父”的注解,也有说明他何以南向坐的意思;刘邦北向,说明项羽根本没把他 当成客人平等

13、地对待,其地位还不如项羽手下的谋士;张良的地位更低,当然只能西向,而且 要加一“侍”字。余英时: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因北向坐是最卑的臣位 ,而西向坐尚是“等礼相亢”的朋友地位也 。张良虽据西向之位 , 但史文明说他是“侍”, 身份次第一丝不紊如此 , 斯太史公之笔所以卓绝千古欤!泷川资言引中井曰:“堂上之位,对堂下者,南向为贵;不对堂下者,唯东向为尊。”按,其次为南向、为北向、为西向。问题四:司马迁的“互文法”(文学层)1.史记中的统一律与对照律: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在樊郦滕灌列传中却也不把樊哙写得十分生龙活虎,这是因为樊哙根本并非那样有声有

14、色的人物;至于在项羽本纪 中所以写得那样生气勃勃,乃是为了衬托项羽的缘故而已。”史记的统一律指:司马迁在一篇人物传记之内,通过对人物材料的选择和安排,使一篇作品保持统一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味。史记的对照律指:司马迁在写作时,常常将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增加作品的生动性。2.史记中的互文法:所谓互见法是指将同一传主的不同事迹分散在其他篇章中来写,以本传为主,而散见于其他传记的事迹则起着补充的作用,综合起来则可见完人。北宋苏洵史论文曰:迁之传廉颇也,议救阏与yy之失不载焉,见之赵奢传;传郦食其也,谋挠楚权之缪不载焉,见之留侯传;传周勃也,汗出洽背之耻不载焉,见

15、之王陵传;传董仲舒也,议和亲之疏不载焉,见之匈奴传。夫颇、食其、勃、仲舒皆功十而过一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忠如周勃,贤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赎一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与善也,不亦隐而彰乎!苏洵认为,人难免“功十而过一者”,司马迁以本传记载“功一”,而在他传中记载“过一”,目的是为了维护传主的形象。此后论“互见法”的人渐多,并将其看作是司马迁所独创的一种撰史方法。问题五:楚汉相争与布匿战争背后文化基因的不同(文明层)资料一: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近年来多次撰文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 1800 年。“现代”是指一套非血缘、依法理、科层明确、权责清晰的理性化官僚体系。与秦汉同时是罗马。欧洲史上,凡是追求建立大规模政治体时,无不以罗马为精神象征。从查理曼大帝到神圣罗马帝国,从拿破仑到第三帝国。就是在今天,世界秩序还被人视为“美国治下的和平”,其词源正是“罗马治下的和平”。秦汉与罗马作为两个都建立在农业社会之上的超大规模政治体,都需要处理土地兼并和小农破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权与军阀的关系、上层与基层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的关系。但两者的结果完全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