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12743878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四平市博达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王立影审题人:王楚佳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

2、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3、。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

4、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

5、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

6、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

7、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13题答案】 【答案】1.B2.D3.A 【解析】 【1题详解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错误,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两者程度上不一样,排除的意思是绝对没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D.“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错,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学的功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B.“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错,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主宾倒置,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D.“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把未然

9、说成已然,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

10、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均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月14日) 材料二: 这些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大范围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原因是有些人觉得此举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可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在过去的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5代10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一人一份。这种饮食方式在往上追溯,甚至可以追

11、溯到史前民族文化时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木质食案,长仅1米,宽30厘米,仅供一人使用,被认为是分餐制的产物。只不过,此后由于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月29日,除了禁食野味,还有一项“餐桌革命”迫在眉睫) 材料三: 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少数人有分餐饮食,而很多人没概念,想分餐或使用公筷反而“另类”。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散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很多人没有建立起使用公筷的习惯,有的饭店会在每个餐位上放两双筷子,但大多数客人都没有将两双筷子交替着用,有时吃着吃着就忘了,对餐

12、饮企业来说,推广公筷的成本不会很高,且无须破坏菜品外形,但之前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采用“公筷制”,主要因为经营者觉得“反正不会用”“放了也是白放”,传统文化也成为一个制约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见外之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公开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分餐制会提升餐厅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装,多为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厨师或服务员分餐的方式,势必会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特殊技艺的菜品需确保上菜时的完整性。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此次疫情之前,不少地方都出台过关于推进分餐制的

13、指导政策,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随着时间推移很多规定和抗疫,最后不了了之。 (摘编自信网传媒3月25日,疫情成推广分餐制契机“舌尖上的文明”需各方同筑) 4.下列关于“分餐制”和“合餐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合餐制”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聚餐中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B.“合餐制”后来成为中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主要是由于漫长历史中生活方式变迁、民族融合等原因。 C.“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D.“

14、分餐制”并非是专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是符合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热闹,认为分餐显得有些“高冷”“不合群”“见外”。 B.“席地而坐,分餐而食”的分餐制是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 C.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更重要。 D.因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的影响,农村地区推广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难度较大。 6.当前分餐制、公筷制难以得到有效推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46题答案】 【答案】4.A5.C 6.个体层面:民众认知不准确,分餐意识不充分,分餐习惯没养成。餐饮企业层面:餐厅成本、菜品样式等方面的考虑,阻碍了分餐制和公筷制。政府层面:政策条例缺乏强制性和实施细则。文化层面:传统文化和习俗、人情根深蒂固的影响,国人更喜欢热闹的合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只要有人感染疾病,就会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说法绝对。原文是“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餐饮业最重要”于文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