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社会学案例_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情感已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相对新颖的主题学者们对情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越来越多,情感社会学理论初见端倪事实上,许多古典社会学家与当代的社会学家在其理论建构中都曾提及情感比如迪尔凯姆曾分析过宗教式情感对团结的作用;韦伯的四种行动类型之一就是情感行动,他还指出科层制发展得越完善,就越容易去除所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霍曼斯的理论中,情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戈夫曼也曾分析过互动中的“脸面”与羞耻感当然,这些社会学家对情感的分析是在其特定的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并未对情感做过系统的研究情感之所以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中处于边缘地位,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对情感的误解过去一般以为情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冲动与本能的现象,因而往往被排除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之外,仅成为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独断的研究对象二是由于理性化的扩张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理性化,是工具理性行动领域的不断扩展,因此社会学家把重点放在了对工具理性的组织与理性行动的研究上不可否认的是中世纪之后,学术传统上理性主义的盛行与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大举扩张,也对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20 世纪中期之后,在心理学对情感研究的进展中出现了情感究竟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争论,认知取向与习得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受到外部世界或情境事件的影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学家研究情感的社会特征提供了依据同时,20 世纪一些西方哲学思潮对理性的怀疑和有限界定逐渐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反思理性行动的假设近30 年来,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入了社会学家的研究视野社会学家逐渐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纯粹的工具理性所驱动的,情感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无法否定的他们从各自的理论传统出发,将其研究领域拓展到情感的主题上来,发展了自己的命题和假设因此,在情感社会学的发展中呈现出理论取向多样化的态势,情感社会学成为互动论、交换论、冲突论等理论中又一个新兴的分支学者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情感做了系统的社会学研究第一,情感的社会根源社会学家不把情感视作一种纯粹的生理现象,他们认为表面看似过分私密与内心化的情感可能会受到社会结构因素和文化规范的形塑第二,情感的社会化人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情感知识、获得了情感能力,并且这种知识与能力根据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和分化。
第三,情感的社会后果某些类型的情感会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动,从而对社会控制与群体团结产生影响情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说明,要对社会行为作完整的理解仅局限于理性行动是不充分的情感的社会根源、社会化与社会后果集中展现了社会学家对情感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贡献,下文将逐一作梳理一、情感的涵义多数社会学家并不追求严格的情感定义比如戈登( Gordon , S.L ., 1981 :556) 把情感定义为感觉、表现性姿势和文化意义的一种从社会角度被建构的模式,该模式是围绕着与一个社会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的某种关系而加以组织的霍克希尔德( Hochschild , A.R.,1979 :551) 认为情感是一个映像、一种思考、一段记忆与身体的合作——一种个体所意识到的合作从他们对情感的解释中,我们总结出大多数定义指的都是情感的组成要素一般来说情感包括了以下几个成分: (1) 身体和生理感觉的变化; (2) 姿势和表情的展现; (3) 对背景或情境刺激的评价; (4) 文化与社会标签身体的感觉包括内脏的和肌肉的感觉,主要是与肾上腺素的流动有联系的自主唤醒的征候:心跳和呼吸的加快、脸发红以及颤抖一种情感在情境中通过一个人外显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来表现。
达尔文认为,某些情感的面部和姿势的表现是普遍的,情感性的表现在人类和较低等的动物之间基本上是连续性的达尔文这种从先天的动物表情向人类表情的概括化受到了米德的批评米德认为动物并不表现它们的情感,而人类却表现人类按照他人的观点向自己指明自己姿势的意义,并按照想使自己的姿势所具有的意义来塑造它们对情境的评价或定义是指行动者对互动的客观条件与先在态度的主观意识在所有的研究中,情境的社会定义都是人们赋予他们身体感觉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完全遵循了符号互动论传统的情感理论强调情感必须在行动者情境定义的过程中被社会性地建构文化与社会标签指的是包括我们如何获得、识别、表达和解释每种情感的词汇、评价性观念与社会维度这些包括处在不同位置的个体可能会感觉到什么和不会感觉到什么,应该表现出什么和不应表现出什么的规则,以及哪些情感能被成功地控制、哪些情感则不能的观念每一种情感都是由某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与我们的身体感觉和姿势的不同结合而构成的社会因素决定着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内何种成分最突出一种情感由身体的唤起而产生冲动,由我们对社会情景的解释而被赋予性质与方向那么情感的社会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主观体验又是如何被塑造的呢?二、情感的社会根源肯普尔( Kemper , T.D.,1978 :32) 指出,关于情感的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即绝大多数的人类情感都源于真实的、期望的、想象的或回忆的社会关系的结果。
情感的社会知识在社会化过程中依赖于情感词汇与情感观念,并受到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积累并内化了一定的社会知识之后,当期望与特定的社会情境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唤起情感对情感的社会根源的研究反映了情感研究最初的发展与日渐的分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取向:社会建构主义与实证主义虽然两种取向所强调的社会刺激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社会建构论者还是实证主义者都在寻求情感的社会刺激根源,他们都试图把社会学的洞察力介绍到曾一度被心理学所独断的领域中一) 情感的社会前提霍克希尔德和肖特(Shott , S.) 是较早发展情感概念的社会学家,他们是社会建构论的主要代表在他们看来,社会规范与文化规则是情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物特征相分离的,只有认知标签和社会场景才能区分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就使得社会与文化规范几乎能独断地决定在既定情境下合适的情感由于情境定义与文化标签是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动而变化的,所以情感亦是如此霍克希尔德(1979 : 551) 说,如果我们重新考虑情感的性质以及我们努力塑造它的能力的性质,我们就会被社会规则极大的施展范围所震撼根据霍克希尔德的情感剧场理论,感知规则(feeling rules) 与展示规则(display rules) 反映了互动所在群体的更广范围的情感文化与情感理念,它们的存在促使人们进行情感运作(emotion work) ,以控制情感,合适地呈现自我。
肖特则遵循了符号互动论的传统,他总结道,在社会规范与内在刺激所设置的界限内,个体建构他们的情感内在状态与暗示对情感体验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它们自己确定感觉,因为给生理状态以情感意义或无意义的是行动者的定义与解释(Shott ,S.,1979 :1323) 简言之,肖特强调了社会规范对情感的解释、表达与唤起的实质作用肯普尔也是情感社会学的先驱之一最初他称自己的研究思路是“情感的社会互动理论”,但很快便转向了实证主义,与柯林斯(Collins ,R.) 共同发展了地位与权力的情感理论,并与肖特等学者展开了对话与交锋与他们的理论取向相似的还有里茨维(Ridgeway , C.L.) 和伯杰(Berger , J .) ,他们发展了地位预期理论总的来说,实证主义者从另一方面把影响情感体验的抽象的结构因素抽取出来,他们反对文化规范决定情感的观点,注重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后果这里的社会结构指的是行动者沿着权力和地位的关系维度相对于彼此的纵向排列权力是指行动者拥有(或试图获得) 强迫其他行动者做他们不希望做的事情的能力;地位是指行动者给予其他行动者的自愿服从,其特征是心甘情愿的尊重、接受和喜爱( Kemper , Collins , 1990 :34) 。
比如肯普尔的权力地位模型指出,相关的权力和地位的维持或改变会唤起个体特定的“结构性情感”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则指出,在互动中具有权力和地位的个体会趋于得到高的情感回报里茨维与伯杰在其情感预期状态理论中强调了地位预期过程对情感动员与运作的重要性实证主义者主张情感与生物学有着重要的关联,不同情感的生理过程是不一样的社会刺激与情感的生理过程的关系就像钥匙与锁的关系:特定的社会刺激开启特定的生理过程,以产生特定的情感,而这种社会刺激就是行动者的权力地位关系换言之,权力地位关系的不同结果引发了不同的生理过程,后者又进一步与不同的情感相关联( Kemper , 1981 :339) 在肯普尔看来,情感的文化与社会规范确实存在,但这些是附带的,只是指出了现象的表面而未触及解释核心文化通过规定处在不同关系中的行动者的权力地位的赏罚,明确说明不同场合的权力地位关系的意义以及具体行为与对象的权力地位关系的意义,从而在真实的(而非经过管理的) 情感的产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论者只说明了管理的情感(managed feeling) 为何如此表现, 却没有说明真实的情感(authentic feeling) 是如何产生的。
所以,根据肯普尔的观点,与其说建构主义者强调的是社会规范对情感的决定和制约,不如说他们赋予了行动者能动的、主观的定义情境与建构、管理情感的能力;而实证主义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的是在客观上决定真实情感产生的结构性因素二) 情感的社会唤起社会建构论者与实证主义者都认为,情感唤起是由在情境中行动者的预期与经历是否一致的程度决定的,当二者高度不一致时,情感唤起就随之发生了但他们所理解的情境对情感唤起的作用并不相同社会建构论者强调行动者主观的情境定义对情感唤起的作用;而实证主义者则强调在经验上与情感唤起相联系的情境范畴比如肯普尔认为权力地位模型可以为理解情感提供一套全面的关系情境的定义和解释,让我们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相关的权力地位的改变来预测特定的情感特纳( Turner , J .H.) 通观了各派的观点之后,指出每一种理论都只阐述了影响情感唤起的某种重要的作用力,缺乏全面的描述与综合的分析所以,在此基础上他对各派观点作了综合与发展,分析了际遇中影响情境预期与情感唤起的主要因素特纳认为情境预期受到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一是人口作用力,即在际遇中在场的他人的人数与类别或性质;二是结构作用力,即包含在际遇中的地位位置的性质、数目与相互关系,尤其是行动者权力与地位的分化;三是文化作用力,即为参与际遇的各方行为提供指导与标准的一套符号系统,比如合适的情感类型与强度或感知规则,或者适当的仪式类型;四是交换作用力,即个体在所有的际遇中所激活的、而且他们在互动过程中所期望被满足的基本需求状态。
这种交换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接受相关资源回报的需求、相信他人会履行义务的需求以及可以预言他人行动的需求等等特纳认为,这些预期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依据公平的标准要求回报的交换需求是与规范和价值标准相联系的( Turner , 1999 :143) 在此基础上,特纳指出由预期与经历的一致性所引发的情感唤起受到以下变量的影响:预期的性质、超过预期或没能满足预期的程度、自我的显著程度以及卷入到一致或不一致的经历中的程度、一致或不一致与他人直接认同的相关程度、对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所做的归因的性质这些变量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唤起了情感对此,特纳总结了16 个命题简单地说,当预期的满足归因于自我,自我就会被积极地评价,而且个体会维持在际遇中与他人的关系;当预期的满足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状态或他人的类别,朝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就会被唤起;当预期的满足归结于情境中的外在原因,情感的积极强度就会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