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沽口炮台大事记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85KB
约6页
文档ID:412435429
大沽口炮台大事记_第1页
1/6

大沽口炮台大事记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大沽口海河南岸,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 障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 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清政府在大沽 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 灌浆非常坚固南炮台高度约为1丈5 尺,宽9 尺,进深6尺,台 顶周围26丈5 尺,走道宽3 尺,马道宽1丈5尺5 寸、长27丈7 尺 5 寸北炮台较南炮台稍小,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8 月, 英军8 艘军舰北上天津大沽口外,封锁白河口(即今天的海河)清 廷十分惊恐,遂令在南炮台修筑防御工事,炮台前添筑土垒,土垒前 添筑土埝,土埝内筑土炮台,官兵达2000-3000 人9月因天气和 疾病原因英军离开大沽口南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成大炮台5 座、土炮台12 座 土垒 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了《南京条约》1856年4月(第一次大沽口海战)英、法军队在美、俄的支持下,以交涉修订《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为借口,进攻大沽口炮台,大沽口地区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炮台沦陷。

1858年5月——联军首次入侵天津,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天津 条约》清咸丰八年(1858年)——吃过苦头的清政府任命僧格林沁作 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 座,其 中 3 座在南岸,2 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 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此外,还在 北岸新建炮台 1 座,称“石头缝”炮台,以备后路策应1859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海战)——英、法、美三国公 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文本,率舰队抵达大沽口外, 炮轰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战争新建炮台发挥了强大威力,敌军惨败这是鸦片战争后清军抗击外来侵略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1860年8月 1日(第三次大沽海战)英法军队出动舰船200 余艘,兵力25000 余人集结大沽海面.僧格林沁缺乏整体防务理 念,撤掉北塘防务,将海防要塞置于无兵把守的境地在坚船利炮的 掩护下,乘虚在北塘登陆,先占领北塘炮台,后包抄大沽炮台我国 守军个个勇敢,在一场惨烈的战斗后,大沽炮台失守英法联军进犯 津、京,清政府与英法签定了《北京条约》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 十分重视大沽口的军事防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加固。

同时增建了平 炮台三座光绪元年(1875 年),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欧洲购买了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等武器装备,使大沽口成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1900年(第四次大沽海战)英、俄、德、日、美、法、意、奥等国组成八大联军再次入侵大沽口,罗荣光率将士坚守炮台,顽强 抵抗,最后募不敌众,以身殉国1901 年——根据《辛丑条约》第八条规定:“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天津临时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从1840 年至 1900 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 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 年、1859 年、 1860 年、1900 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 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大沽地区军民,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用自己 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 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1919年,1954 年——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大沽口炮台,体现 了伟人对大沽口炮台的重视和关心。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