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1234924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新版)济南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调查和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视频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学生:收集资料, 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

2、、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视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导入:同学们,通过视频,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季节写下这首诗的吗?一年中的什么时候青蛙处处鸣叫?鸣叫的是雌蛙还是雄蛙?鸣叫有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质疑、作答:(季节可能有说春天,夏天的,鸣叫有说雌蛙或雄蛙,鸣叫意味着繁殖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即可,对于学生的错误后面解答)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了回答,那么,大家回答的有没有疏漏呢?今天我们学完青蛙的生殖发育,这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两栖动物的生殖课件出示探究问题:1.鸣叫的是雌蛙还是雄蛙?你在什么季节听到蛙鸣?鸣叫有意

3、味着什么呢?2.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什么?3.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了什么?排在什么地方?排出的在水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青蛙的生殖分几个过程?5.青蛙的生殖有何特点?教师点拨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课件展示学习成果:1.春末夏初,雄哇鸣叫为了吸引异性,进入繁殖期。2. 抱对有利于提高受精率。3. 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了受精卵。4.青蛙的生殖过程包括:鸣叫、抱对、排卵、受精。5.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卵生。(二)两栖动物的发育过渡: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紧接着就是发育过程了。一颗小小的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青蛙的呢? 播放视频:青蛙的发育过程 1.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

4、妈妈的故事,结合视频,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小蝌蚪为什么老也找不到妈妈?(蝌蚪的形态结构与成蛙有很大的差别)2. 比较蝌蚪与青蛙的特点,分析蝌蚪和成蛙各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教师走进学生,点拨指导:比较蝌蚪成蛙生活环境水中水中、陆地外形特征有尾没有四肢有四肢没有尾呼吸器官鳃肺、皮肤 (蝌蚪有尾,能在水中游动;成蛙有四肢,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在潮湿的陆地上跳跃。呼吸器官等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3.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终于登上陆地,这是质的改变!回顾青蛙的一生,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时期?课件出示“青蛙发育过程图片对照图片,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5、讨论并解决设疑的问题,并达成共识:(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4.蝌蚪与青蛙在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别,你认为青蛙的发育属于什么发育?播放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视频,教师点拨:结合昆虫的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发育类型,称为变态发育。青蛙与昆虫都是变态发育。但昆虫的变态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栖动物则没有这两种变态发育之分。)5. 有人说:“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该观点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试着说一说两栖动物的概念以及生殖发育的特点?学生讨论,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及其生

6、殖发育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的动物叫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有性生殖,变态发育)6.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哪些呢?课件出示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中华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过渡:像青蛙这样的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它的存在为科学家研究动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全世界6000多种两栖动物有一半濒临灭绝,你知道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收集到资料和课件出示的畸形动物图片学生阅读资料,观看图片分析讨论:学生讨论,

7、畅所欲言,各抒己见1. 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这些青蛙在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说明:青蛙的产卵必须在水里进行。2.科学家根据地质学和生物学相关知识推断,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如下表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3.45亿2.25亿年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2.25亿年至今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上述事实说明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

8、地进行生殖发育;同时环境的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数量和种类减少。3.出现畸形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被污染造成的,因为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生物或物质。4.上述事实和图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不要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四、教你一招)小明想观察从蛙卵到成蛙的详细过程,他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怎样的环境条件?学生讨论,交流,总结:(1)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有一些水草(如金鱼藻)。(2)

9、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注意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3)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三、总结收获,反思提升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看看你学到了什么?四、挑战自我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青蛙繁殖行为的是( D )A、抱对 B、鸣叫 C、排卵 D、冬眠2.下列不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B )A、蟾蜍 B、金龟子 C、大鲵 D、蝾螈3. 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D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

10、蛙4. 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A )A.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 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C. 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 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 蝌蚪不仅用鳃呼吸,还用肺呼吸,因此称为两栖类动物 B. 青蛙雌雄抱对,进行体内受精C. 青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成蛙三个时期 D. 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二、非选择题如图是青蛙个体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D 。发育过程的正确顺序是(用图中序号表示): DBCEA 。其发育方式为 变态 发育。2.图中B表示的个体用 鳃 呼吸 (选填“鳃”或

11、“肺”)。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在 水中 进行,其受精方式为 体外 受精。五、课外实践,体验感悟写调查日记: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它们的数量是不是在逐渐减少?如果是,我们应当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雄蛙鸣叫抱对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的发育: 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特点:变态发育 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会影响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就大胆放手,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在两栖动物的发育这一板块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形式,这样培养了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则采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中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