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50KB
约11页
文档ID:412189313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_第1页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质量控制一、概述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指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 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 桩侧注浆阀注入水泥浆, 使桩端桩侧土体(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从而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 ;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 、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 40%— 120% ,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少 30% 左右 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 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该技术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二、 施工要点1 、施工工艺目前后注浆有以下几种工艺:( 1) 在孔底设置注浆室 采用该工艺时钢筋笼需下到桩底 此种工艺比较 复杂,成本也较高,国内很少采用 2) 灌注桩成孔后, 在孔内设置注浆管, 注浆管的下端设出浆口,并用胶带、 塑料膜或橡胶膜包住;并且出浆口的位置要高出孔底 30 — 50cm ;灌注混凝土之前, 先向孔底到入碎石或块石, 使出浆口埋入碎石或块石内, 然后再灌筑混凝土。

此种工艺主要用于桩底加固,在国内已有过多次实验或使用 不过要注意此工艺容易发生出浆口堵塞而导致注浆失败 3)将注浆管固定在钢筋笼上 (钢管或黑铁管),出浆口采用单向截流阀并 压入桩底土中 30 — 50cm 此工艺由于采用单向截流阀作出浆口,进行桩身混凝土浇筑时浆液不会灌入阀内, 注浆是浆液也不会回流,注浆成功率达 97% 以上,且压力相对稳定,注浆效果显著因此,一般应采取此种工艺2、工艺要点( 1) 注浆管制作注浆管一般应采用钢管 其结构分为三部分:端部花管、 中部直管及上部带丝扣的接头花管段侧壁一般按梅花形设置出浆水孔,孔径通常为 6— 7mm 直径可采用 Φ25 mm 或Φ30 mm 对于超长桩,考虑到管内摩阻力对压力的影响,可考虑采用Φ30 mm 或 Φ38 mm 的钢管同时,花管段一定要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等包裹好,用铁丝等缠绕扎紧,防止渗漏 2) 注浆管安装下放 当采用第三种施工工艺时, 应将两根注浆管点焊在 钢筋笼的内圈上,安装注浆管时必须保证注浆管之间的对接,确保焊缝饱满、连续、密封良好;必须在花管全长范围内用胶带、塑料膜或橡胶膜等缠绕紧密,再用胶皮铁丝包裹扎牢,与宽容与洋人同时,注浆管安装时还必须保证花管端部与钢筋笼 (设计必须是下至孔底)底端齐平,而后管内注满水同钢筋笼一起放入孔内。

另外注浆管顶应低于地面 200 — 300 mm ,防止钻机移位时,碰断注浆管 3) 压水试验压水试验是注浆工艺中的一个环节, 它的作用是预压及疏 通注浆通道,以检查注浆管的可灌性与联能性,为注浆做好准备工作成桩后 3— 7 天用高压水压通注浆通道,压水量一般控制在 0.2 — 0.6 m3 ,压水时间 3— 5 分钟,压水压力 0.5 —1.0Mpa 4) 注浆施工注浆是注浆工艺中的最后环节, 注浆过程要着重控制好注 浆压力、浆液水灰比、注浆水泥量这三个指标注浆压力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指标, 操作者应根据压水试验结果, 结合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地层岩土性状、桩的长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通常以压水压力作为注浆的起始压力, 注浆终压应力为初压的2—3倍 注浆水灰比控制原则是一般先用稀浆, 再用中等浓度浆液,最后注浓浆水灰比控制:地下水位以下(0.45—0.7):1;地下水位以上(0.7—0.9) :1为宜注浆时应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岩土性状和沉渣量等因素, 事先计算所需注浆量注浆结束的标准是注浆压力达到终压, 此时吸浆量逐步变小并稳定在5—15分钟, 完成设计的注入浆液体积, 终压稳定条件下达到大于设计要求的浆液注入量。

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注浆:1) 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2 ) 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 75% ,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改为间歇注浆,间歇时间宜为 30—60 分钟,或调低浆液水灰比: 1) 注浆压力长时间低于正常值; 2) 地面出现冒浆或周围桩孔串浆三、 监理要点1 、方案审查 当施工中采用后注浆技术时,监理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除了要编制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外, 还要编制注浆技术的专项施工方案,提供各种注浆参数后注浆技术是一种新技术,不同的施工单位,因其人员的技术水平、 机械设备及土的类别、 土的饱和度、地层岩土性状、桩的长度等因素不同,选择的参数不尽相同因此,监理人员要依靠掌握的施工技术知识、 实际经验、相关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对方案选取的参数进行认真的审查重点审查方案的合理性,技术组织措施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符合性对于后注浆技术关键是正确制作注浆头, 既要使其在浇灌桩身混凝土时不使注浆孔堵塞, 又要使其在成桩后能用清水顺利开塞, 严格埋设好注浆管,选择合适的注浆泵,配制合适的注浆水灰比,确定合理的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并控制好注浆节奏。

因此,对后注浆技术方案的审查应注意其以下几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1) 后注浆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 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焊接或绑扎固定,桩身内注浆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纵向钢筋2 ) 桩底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根据桩径大小设置,对于d ≤600mm 的桩,可设置 1 根;对于 600mm <d ≤1000mm 的桩,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 2 根;对于 1000mm <d ≤2000mm 的桩,宜对称设置 3— 4 根3) 对于桩长超过 15m 且承载力增幅要求较高者,宜采用桩底、桩侧复式注浆桩侧后注浆管阀设置数量,应综合地层情况、桩长、承载力增幅要求等因素确定,可在离桩底 5 — 15m 以上每隔6-12m 于粗粒土层下部设置一道,但对于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宜设于粗粒土层中上部4 ) 对于非通长配筋的桩,下部应有不少于 2 根与注浆管等长的主筋组成的钢筋笼通底;5 ) 钢筋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不得撞笼、墩笼和扭笼 2、 后注浆管阀应具备以下功能:( 1) 管阀应能承受 1Mpa 以上的静水压力;管阀的外部保护层,应能抵抗砂 石硬质物的乱撞而不致使管阀受损;( 2) 管阀应具备逆止功能。

3 、 浆液配比、终止注浆压力、流量、注浆量等参数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 浆液的水灰比应根据土的饱和度、渗透性确定,对于饱合土宜采用 0.5 — 0.7 ;对于非饱和土宜采用 0.7 — 0.9 ;而对于松散碎石土、砂砾土宜采用 0.5 — 0.6 ;对于低水灰比浆液宜掺入减水剂,当地下水处于流动状态时,宜掺入速凝剂;( 2)桩底注浆终止工作压力应根据土层性质、 注浆点深度确定,对于风化 岩、非饱和粘性土、粉土,宜为 5 —10Mpa;对于饱和土层宜为 1.5 —6Mpa ;软土取低值,一般不超过2Mpa,密实粘性土取高;桩侧注浆终止压力宜为桩底注浆终止压力的1/2;( 3) 注浆流量不宜超过 75L/min ;( 4) 单桩注浆量的设计应考虑桩的直径、 长度、桩底和桩侧土层的性质、 单桩承载力增幅、是否复合注浆等因素确定通常可按下式估算:Gc =ap d+ as nd式中 :ap、as分别为桩底、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p =1.5 — 1.8 ; as = 0.5 — 0.7 ;对于卵、砾石、中粗砂取较高值;n 桩测注浆断面数;d —桩直径( m );Gc 注浆量,以水泥重量计( t )对于独立单桩和柱距大于 6d 的群桩和群桩初始注浆的部分基桩的注浆量,应按上述估算值乘以 1.2 的系数。

5) 后注浆作业开始前, 宜进行试注浆, 优化并最终确定注浆参数4、 后注浆作业起始时间、顺序和速率应遵守以下规定:( 1) 注浆作业宜在成桩 2 天后开始注浆作业离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 于 8 — 10 m ;( 2) 对于饱和土中的复式注浆顺序宜先桩侧, 后桩底;对于非饱和土宜先 桩底,后桩侧;多断面桩侧注浆宜先上后下;桩侧、桩底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 2 小时;( 3)桩底注浆宜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4) 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2 、材料设备审查在正式施工前, 监理工程师应按照要求, 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和设备报审表进行审查,检查水泥、钢筋等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设备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时, 也要按照要求进行审查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包括: 水泥材质检验报告、 钢筋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等3 、施工过程检查与控制 采用后注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控制,就是旁站监理监控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重点控制的环节如下:( 1) 控制钻孔主要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94 的相关要求进行控制,重点控制孔深、孔径和垂直度,了解孔壁情况,同时要求及时了解孔内情况,是否有塌孔、漏水等现象,以便在后注浆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 控制注浆管制作、注浆设备等对用于注浆的高压注浆泵、拌料机 等设备必须进行检查高压注浆泵的工作参数要满足方案要求;在使用前对高压注浆泵及管线的密封性必须进行试运行; 对注浆管,要检查注浆头的长度、出浆孔径、孔距是否符合方案要求;安设注浆管时,要检查注浆管与钢筋笼连接是否可靠、牢固;注浆头是否用合适的橡胶膜等封闭包裹;注浆管各节连接是否牢固、密封,及注浆管上端是否有良好的封堵,以防止杂物进入堵塞注浆管等 3) 控制浇注混凝土 当检查孔底沉渣厚度和泥浆的密度在满足设计规 范标准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混凝土,同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初灌量,控制好混凝土灌注的充盈参数,一般应保持在1.1 — 1.2之间,并记录浇混凝土情况 4) 控制开塞时间与压水试验在浇注混凝土后的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