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资鉴朱清河【内容提纲】现代西方永恒主义教育流派,高呼“回到古希腊、柏拉图去”的标语,力图以古代文明的绝对原则解决现代文明的问题,尽管难免在诸多问题上陷入矫枉过正的泥淖,但其教育的中心在于道德教化,使一切人都成为国家“可信赖的公民”等观念,在当下市场逻辑、技术主义左右新闻教育改革取向的语境下,特别具有反思作用与纠偏意蕴核心词】 永恒主义;实用主义;价值理性;大学精神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众传媒公共性缺失与应对”(项目编号: 0470028)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跨文化传播时代中国新闻报道观念的合法性建构”(09XJC860004)的研究成果一、 永恒主义教育观的价值脉象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属于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对的新老式派教育,其基本观点是觉得人性不变,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是永恒不变的作为现代教育哲学流派,它又分为两支:世俗的永恒主义与宗教的永恒主义前者又可称作“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以美国教育理论家赫钦斯(RHutchins)、阿德勒(M﹒J﹒Adler)、法国教育家阿兰(Alain)以及英国教育理论家利文斯通((R. Livingtone)等人为代表;后者影响渐趋澌灭,因此笔者本文所探讨的永恒主义重要为世俗的永恒主义理论。
一),永恒主义是对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反叛与纠偏19世纪80-90年代至20世纪代,美国实现了乡村农业国到都市工业国的转变,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在这段时间,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都市,公民个人为谋求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生活金华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对国内实行素质教育的启示》,《大理学院学报》,第2期,第31页这一切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中上层都市白人知识分子的忧虑她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成了以改革为重要目的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它是“美国南北战争后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量移民的需要而浮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构成部分”温静:《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重要观点及启示》,《中国电力教育》,第15期,第218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高歌猛进的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华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几何般倍增,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危机、政局动乱、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人文知识伦理的日益缺失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人们开始以怀旧情绪追思起那曾经放射出璀璨文化光辉的古典文明,渴望以老式文化来滋润干枯的现代工业文明。
一批人文主义学者带着对旧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世纪以来曾长期辉煌的古典文明教育的敬佩与廑念,高举古典文明教育回归的大旗,向只注重实科教育而忽视文科教育、只强调个性而忽视作为共性的人性的进步主义教育发起诘问它们觉得,进步主义所倡导的那种漫无目的、杂乱而无系统的课程,放任自由的教育措施和组织形式、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毫无准则地对个性与需求的尊重以及工具主义、实用性、市场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美国道德修行水准的严重下滑、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破坏了人们以往较为稳定的心理与社会文化,以致引起了资本主义旷日持久的社会人伦与精神危机在这种状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切感到有必要通过教育改革,培养既能发明物质财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同步又具有崇高道德情操,为民主和人类共同文明献身的新型公民,来挽救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加剧的多种危机在美国,这一时期兴起了多种教育思潮和流派,以赫钦斯等人为代表的永恒主义教育学派便是在这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许珂、李化树:《论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第4期,第117页在永恒主义者眼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度垄断阶段,就成了一种动乱混乱、丑陋不堪的世界,失去了文明道统的精神根基与信奉支撑的人们,“没有一种支配自己行动的原则”,不懂得什么是“善”,完全为一时的“冲动”所左右,“常常被现代的潮流卷进去随波逐流”,进步主义教育对此却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永恒主义觉得,要使学生具有支配自己行动的原则,就不能只向其传授某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应当给一切人以更多的教育,这不是纯熟的技术,不是知识,而是自制的能力,抵制意气用事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史发展资料》(1973),第266页并竭力倡导对在欧美各国占统治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进行解构与反省,重新设计一种“更高的教育”,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需要的“永恒的信奉”,以改善人的本性,加强学生人伦、道德、理性的培养,挽救混乱不堪的资本主义世界二),永恒主义以人之理性与至善为终极教育宏旨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本重要源起于古典的实在论基本之上,维护着西方正统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观点和学说中,特别是19世纪英国自由教育的倡导者纽曼的教育思想里,窥视到赫钦斯、阿德勒们永恒主义教育理念的初曙与端倪古典实在论觉得,物质是一种存在的东西,“人是理性的生物,人的本性与物质环境都是永恒的”陈友松:《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1982年版,第121页因此使本性适应环境也是永恒的,在个别与一般关系上,个别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抽象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永恒存在的事物的本质。
亚里斯多德觉得人成其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人具有理性,理性是在进行理论的纯思维的沉思中得以发展的,它不追求功名利禄,仅仅满足于纯闲暇中对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发展始因和终极目的思考,即满足于对真理的摸索最崇高、最有价值的育就是以理性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唯有这种教育才干使人达到心灵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觉得人的灵魂中同步具有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通过教育和培养,使理性在人的灵魂中起领导作用,激情起辅助作用,欲望接受领导,被控制在简朴的有分寸的范畴之内,两者之间和谐而没有纷争各安其分,这种人就是正义的人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辨别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用理性引导、约束欲望,使人超越动物性“本我”,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柏拉图在《抱负国》一书中觉得,“现象世界”自身只但是是一种阴影或错觉的世界,它是不可靠的,只有通过培养理性能力的教育才干进入“理性世界”,才干获得结识最高的理念——善这个予以知识的对象以真理予以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柏拉图:《抱负国》,商务印书馆,第267页这就是说,这种善既是结识对象,也是结识能力人类所生活的世界是一种理智的世界,它建立在能被人所理解的一定原理基本之上。
人具有心灵,可以理智地控制人性和这个世界王维:《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上)》,《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1页永恒主义者非常赞同“人是理性的动物”、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理性,培养人的永恒“理性”是教育的永恒性原则的观点,并强调通过知识传授永恒真理,以使受教者结识永恒的世界,同步又使人性的最高属性——理性得到发展,从而把她们培养为有理性的人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阿德勒们的教育思想逻辑就是如是展开的赫钦斯觉得,从本质而言人是理性的、道德的及精神的存在理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存在于任何历史时期、历史空间和任何社会形态过程中,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是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尽管人类文明源远流长,但在整个人类发展中,总是存在着主宰和支配人类历史进步的内在逻辑和法则,即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实体,她把这种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归结为人类统一的人性或共同的理性她还指出,人类理应追求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发达,但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终极目的,人类应以追求普遍的善为其最后抱负,止于至善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第一位的,特别是由“伟大的”著作家及其著作所代表的东西是第一位的。
永恒主义是为天经地义的东西,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的但凡合乎需要的东西都是永恒的东西正如罗伯特·赫钦斯所说的:“人之作为人的作用,在每一时代每一社会都是相似的,由于它来自作为人的人性教育制度的目的,在这种制度可以存在的每一时代每一社会里都是相似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Hutchins, Robert M.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3. p86.二、永恒主义教育观对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启示国内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这种状况,与一百近年前的美国十分相似,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溯永恒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分析其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对比国内的新闻教育现状,我们从中仍可得到许多启示一、 改革不应消减对学生价值理性的教育引导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注重人,尊重人,关怀人,爱惜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注重人的文化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多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抱负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是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体现人文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对人生的需要、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和关注周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反思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期,53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道德的培养要靠对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获取为了获得理性与永恒真理,永恒主义倡导阅读“典型著作”与学习“包涵永恒真理的永恒学科”,主张“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居于次席,并且觉得永恒真理存在于西方伟大的文化老式中,其中的文化精髓是达到培养理性这一教育目的的最佳课程丁安英:《从永恒主义教学观看当今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研究》,3期,22页这无疑会为目前国内新闻教育人文素养缺失提供一种警示作用国内是一种历来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国度然而,从高等新闻教育产生与发展百年历史进程看,我们对新闻人才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常常不够坚韧与执着,最多也只是差强人意。
在新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上,不管承认与否,我们似乎总是易于走向两个极端:其一,以“政治挂帅”为本,即习惯于把新闻教育看作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政治属性得到充足的体现在相称长的时段内,国内始终把新闻看作政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工具、舆论宣传的工具,主张(新闻)“事实为政治服务”,所谓“又红又专”末了都成了只红不专,因此新闻教育就成了培养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政治教育;其二,以“经济效能”为本,即想固然把新闻教育视为谋求经济效益的手段在由筹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新闻教育又被诸多高校看作经济创收的一种手段,即打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借口,以增收创效为办学目的加之“事业单位,公司化管理”的新闻媒介改革取向,新闻的煽情取悦功能、赋予地位与名利功能、社会麻醉功能等被媒体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最后导致新闻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无限制放大当下,高等教育战线正在“不辞辛苦地”为实现新闻教育经济功能而不遗余力去“鹰击长空,百舸争流”于是,与新闻传播直接有关的“热门”专业在各高校纷纷开办起来,多种各样的媒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