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初步设计说明书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1第一节 矿井概况 1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 4第三节 矿井开采现状 13第二章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15第一节 矿井资源/储量 15第二节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第三章 井田开拓 18第一节 井田开拓方式 18第二节 井口、主要大巷位置及水平划分 21第四章 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 22第一节 井筒 22第二节 井底车场 23第三节 主要硐室 24第五章 采煤方法、工艺及采掘机械化 26第一节 采煤方法、工艺及采煤机械化 26第二节 巷道掘进及掘进机械化 31第六章 井下运输 34第一节 井下煤炭运输 34第二节 井下辅助运输及车辆配备 39第七章 通风与安全 41第一节 设计依据 41第二节 矿井通风设计 43第三节 灾害预防及安全装备 46第四节 抽放瓦斯 53第五节 安全监控、监测 54第八章 矿井主要生产环节设备选型 57第一节 主井提升设备 57第二节 副井提升设备 64第三节 矿井排水 69第四节 主通风机选型 72第五节 压气设备 74第九章 生产地面系统 77第一节 煤质及产品方案 77第二节 地面生产系统 77第十章 总平面布置及地面运输 81第一节 总平面布置 81第二节 竖向布置 82第三节 地面运输 83第十一章 供 电 84第一节 电源和负荷 84第二节 地面供配电 84第三节 井下供配电 87第十二章 监控、通信及计算机管理 89第一节 监控与计算机管理 89第二节 矿井通信、信号与计算机管理 89第十三章 地面建筑、给排水和供热通风 92第一节 地面建筑 92第二节 给排水 92第三节 井上、下消防除尘洒水 96第四节 采暖、供热及通风 97第四节 井筒防冻及锅炉供热 99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101第一节 概述 101第二节 环境保护设计 101第三节 管理机构及投资 105第十五章 工业卫生、消防及节能 107第一节 工业卫生 107第二节 消防灭火 107第三节 节 能 108第十六章 建井工期 111第一节 建井工期 111第二节 产量递增计划 113第十七章 经 济 114第一节 劳动组织及定员 114第二节 经济分析 115附件:1.设计委托书2.《采矿许可证》3.《检验报告》 - 1 – 前 言一、概述山西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位于XX县XX镇XX村,经济类型属有限责任公司。
井田属XX煤田XX矿区XX区勘探区同意煤矿井田依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整合办字[2009]72号文件《关于对XX市XXXX丰泰煤业有限公司等九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山西XXXXXX煤业有限公司由山西XX煤业有限公司(15万t/a)、山西XXXX兴达煤业有限公司 (15万t/a)、山西XX德安煤业有限公司 (9万t/a)等三处矿井兼并重组而成兼并重组后生产能力为60万t/a,净增21万t/a新批准《采矿许可证》为XXXX号《采矿许可证》批准15号煤二、设计编制主要依据1.煤矿建设设计协议2.XXXX号《采矿许可证》3.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检验报告》(编号2006-0882);X6.矿方提供的生产现状资料三、设计指导思想本报告依照国家能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编制,严格按照安全标准进行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选用先进设备,做到经济合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回收率,达到安全高效的生产目的四、主要设计方案经现场实地踏勘,全面对地形地貌、场面、井下开拓部署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因该矿井由三个多年生产的老矿井整合而成,主要生产采区集中在原山西XX德安煤业有限公司井田范围内,提出井口选择方案比选已经意义不大,本着安全、高效、简单、经济的原则,提出一个主井井口位置方案,主要内容为,利用山西XX德安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场地,可减少投资,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生产设施,运输、供电、供水、通信等条件都比较成熟,土建工程量少,易于早日建井投产。
根据矿区范围、煤层赋存条件等因素,设计提出两个井田开拓方案供比较选择方案一:利用山西XX德安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场地,在现主井西部新配二支斜井,一支作为主井,用于提升煤炭,兼作进风井;另一支作为回风井,原回风井关闭,原德安煤有限公司的主井变更为副井,用于升降人员、下放材料等主井见15号煤层后与回风井贯通,然后向正西方向开掘,至井田中部,按南北方向布置胶带、轨道、回风大巷各一条,形成一采区直接布置单翼回采工作面回采后期利用山西XXXX兴达煤业有限公司开凿的一对斜井作为回风井开采二采区方案二:在现主井西部新配一支主斜井,用于提升煤炭,兼作进风井, 原主井变更为副井,用于升降人员、设备、材料等,兼作进风井,利用山西XXXX兴达煤业有限公司开凿的一对斜井作为回风井开采全井田15号煤层两方案主要特点比较:①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较前期井巷工程量小,易于早日投产;②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较通风距离短,通风阻力小③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较投资少④方案二主要优点是,全矿井建成后,矿井生产在所有服务期内不再进行井筒设施的建设,方案一则需要矿井变更一次通风系统综上所述,方案一优于方案二,推荐井田开拓方式为方案一五、井田开拓主要技术特征1.煤层及储量井田内可采煤层为15号煤层,煤层厚度在厚4.94-8.04m之间,平均6.74m,地质储量2924万吨,可采储量740.80万吨。
2.井田开拓方式斜井,共建有三支斜井,一支主井,一支副井,另一支为回风井3.提升方式主提升方式为胶带机、辅助提升为斜井单钩串车提升方式4.通风方式中央式5.井下运输方式主运输方式为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为调度绞车6.排水系统采用井底集中机械排水7.供电系统井下供电设计采用10kv高压入井方式8.采煤方法回采工艺为综采放顶,支护方式液压支架,工作面运输为刮板输送机,顺槽为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建设总投资:9303.83万元2.吨煤投资:155.06元3.矿井建设总工期:12个月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矿井概况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山西XXXXXX煤业有限公司位于XX县XXXX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13°35′54″~113°36′04″,北纬 37°45′40″~37°46′14″ 该矿位于XX县城西南5.0Km处,距太-旧高速公路XX入口处4Km,距白羊墅货站12Km,距XX乱流货站20Km,阳煤集团贵石沟矿铁路专用线在矿井北部2km处通过,距东关装车站5km,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详见矿区交通地理位置图二、地形地貌及河流水系本井田位于太行山脉北段西侧,山西黄土高原东部,属低山丘陵地带,井田内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之势,井田内最高点位于西南部边界处,海拔780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冠庄村边,海拔710m,最大相对高差70m。
本区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支流,井田内无河流,井田外北部1km处有南川河,自西向东流过, 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仅雨季有水流过井田内有三个村庄,冠庄村、XX村和水峪沟村(属XX管辖的自然村)三、气象条件据XX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该矿区气候四季分明,春冬干燥,夏热潮湿,秋季凉爽,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1.气温: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15.2℃,平均10.9℃2.降雨量:年降雨量最大866.4mm,最小372mm,平均571.85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3.蒸发量:年蒸发量最大2285.1mm,最小1417.8mm,平均1888.1mm4.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5%5.风向:冬春多西风、西北风,夏秋季常为南风或东南风,年风速平均2.4m/s,瞬时最大风速20.7m/s五、工农业生产情况1.工业方面矿区内较大工业企业为位于井田东部的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位于井田南部同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其它大多为乡镇村办煤矿企业2.农业方面矿区内以农业为主,地形地势开阔平坦,高差不大,大多为耕地,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兼种蔬菜、瓜果等3.建材方面:矿区附近地表出露有大量的砂岩、石灰岩,在南川河床中沉积有大量河沙,山坡上还有大量黄土,均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可为矿井建设就地取材提供便利条件。
六、地震烈度按山西省城市(县城)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区属七级基本地震烈度区七、矿井水源目前,矿井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深井水供给,水质、水量满足要求八、供电该矿井为双回路供电,一回接线于大峪变电站供给南坳、冠庄一带的10kv农用线路(线路编号907)另一回接线于冶西变电站供给该矿的10kv专用线路(线路编号535)九、周边矿井开采情况井田南部为同意煤业有限公司,开采15号煤层,原设计能力为30万吨/年,兼并重组后提升至90万吨/年,井田西南部为兴峪煤业有限公司,开采15号煤层,原设计能力为21万吨/年,兼并重组后提升至90万吨/年井田东部为XX县冠庄垴煤矿(已关闭),北部、西部均无矿井第二节 井田地质特征一、地质条件(一)概述1.井田勘探程度本井田属XX矿区扩区(XX区)苏峪勘探区煤矿,本区普查勘探、精查勘探工作均由山西煤炭管理局地质勘探局119队进行,于1970年提交了《山西省XX煤田XX矿区扩区(XX区)苏峪勘探区最终地质报告》本井田勘探程度较高,井田内有钻孔5个,周边有可利用钻孔2个,另外,本矿井及其相邻矿井有多年积累的开采资料可供参考2.地质特征本井田地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倾向向北,向斜轴部反向,倾角平缓,一般不大于10°,局部变化较大。
(二)地层井田内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第三、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现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中奥陶系峰峰组(O22f):本组为煤系地层之基盘,主要为灰岩及豹皮状灰岩,其次为泥灰岩及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为厚层角砾状泥灰岩,下部岩溶较发育本组厚约178m本组地层的石灰岩质较纯,易为水溶蚀形成卡斯特溶洞,在重力作用下上覆地层陷落,使煤系形成陷落柱,给矿井生产带来很大困难,甚至不能正规开采2.中石炭系本溪组(C2):本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地层之上,本组地层平均厚35-40m,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由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石灰岩、细砂岩组成,含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1-2层,底部有一层鸡窝状山西式铁矿,其上有一层灰白色铝土岩3.上石炭系太原组(C3)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本溪组连续沉积,主要由煤层和四节石(K2)、钱石(K3)、猴石(K4)三层石灰岩及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7层,编号8号、9号、11号、12号、13号、14号、15号,15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厚煤层,其余均为不可采薄煤层本组地层厚67.84~130.03m,平均112.55m4.下二迭系山西组(P11)本组为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为纯陆相沉积,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中-粗砂岩组成,本组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