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11577970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拆除及恢复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陕片区天丰路改造工程道路拆除及恢复施工方案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川陕片区天丰路改造工程项目部二零一三年三月一、工程概况 大天路隧道主体工程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新建隧道设计起点K0+660,接万石路,终点K1+120,东接规划天丰路,长460m,宽40m,全断面结构。目前,隧道主体已形成,设计要求隧道路面与既有道路顺接, 中央隔离道路缘石设渐变连接。万石路与本隧道连接段相邻部位道路高程 比隧道起点路面高程略高,需将部分道路拆除新建方能保证道路连接平滑 顺畅,根据现场状况,测量数据,需拆除万石路长约20米,宽40米范围 内道路基层及沥青面层,路缘石、路平石,中央隔离道路缘石等,并恢复二、工程特

2、点该部位为项目部出入口,施工机械、人员及各种车辆每日频繁出入, 该部位拆除后,路面必须迅速恢复。万石路与本隧道连接段约20米长范围 内人行道及路缘石、路平石部分破损,局部未完善,本次作业一并拆除并 恢复。三、道路拆除拆除旧沥青路面及水泥稳定碎石阶层总体施工方案是采用风钻机把 路面大致破裂再用挖掘机或装载机清除的方法对路面上的碎裂沥青砼进行 清理,路缘石及路平石等采用人工拆除;(1)施工准备机械配备为:挖掘破碎机1台,PC230挖机1台,装在机1台,15T 运输机1台,洒水车1台。(2)施工步骤1、拆除老路面,均应测定好设计标高,中桩定位,由测量员计算好 现有高程与设计标高拆除高差。2、根据计算

3、好的高差在各桩号上标注好。3、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施工,正常情况下,先用风钻机队就有路面 实施点对点的打孔成缝,使之开裂。4、组织挖掘机,装载车对拆除后的老路面成块废渣进行集中清除, 运至指定弃土场。5、对根据设计标高形成的新路基应复测,复测后,对新路基表层 30cm 内应复松,采用路基分层填筑的碾压方案进行碾压并调平标高。6、拆除旧路缘石及人行道板时,应注意保护现有路面的结构层不被 扰动。四、道路恢复本次施工需要恢复的工程如下:1、道路部分结构(1)车道结构路床碾压,道路基层,因本次道路恢复位于项目出入口,需要迅速恢 复道路结构,利于通行,道路基层不选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强 度及刚度均

4、较低,需经过至少一周的养生方能行车,无法满足迅速恢复通 行的要求,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板,采用厚度25厘米C25混凝土,内配 12150钢筋网片防裂;道路路面结构砼隧道路面结构相同,4cm细沥青砼 面层+5cm中沥青砼面层(2)人行道结构为30*30*6cm彩色道板铺设+3cml:2.5号水泥砂浆度座浆+15cmC15砼垫层(3) 人行道路缘石采用15X35X100cm C30预制砼路缘石,中央隔离 带路缘石采用15X50X100cm C30预制砼路缘石;路平石采用10X30X 100cm规格C30预制路平石,绿化带嵌边石C20混凝土 10X30X100cm;道 路拆除及恢复范围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

5、,工程量以实际发生为准。五、安全工作措施为保证施工路段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施工,采取半幅施工半幅通车有 力保障措施:1施工现场设置“施工重地,闲人免入”;施工范围杜绝围观村民或 是停留的社会人员,保障现场绝对安全的施工环境。2施工路段前后各一名专职安全员,中间施工员负责现场安全,通 讯指挥用步话机联系,前后加强沟通,对现场的弃土运输车辆及过往车辆 人员进行有效引导,避免单线通行塞车情况。3运输车辆紧跟挖掘机步骤,前挖后装,弃物一并运输到指定弃土 场,应该集中堆放,不占用通车路段。4、旧路面挖除的地段应立即恢复好地面的平整,并做好适当压实工 作;有必要的地段修筑好道路两旁的排水,防止路面被冲刷影响通行安全。5、加强半幅路面施工期的安全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对过往司机、 人员及时提醒。六、文明施工、环保措施1、路段保护所有清除的废土用加遮盖物的运输车运至指定弃土场,沿 线不得将任何废土倒至其路旁和其它不允许的地方,注意保证老路拆除后 的路面正常通行。2、废弃物场应规整几何样式,禁止随意堆砌,有必要进行合理绿化, 护砌;保证不造成任何水土流失和杜绝污染自然环境事件的发生。3、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应使用遮盖物,配备好洒水车,运输道路经常保 持湿润,避免尘土飞扬造成生活环境受污染;构建施工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和谐一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