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11521234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干什么,怎样干等问题及时提出了指导方针,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为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政协委员的人才智力优势,市政协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调研内容。年初制发了市政协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由政协班子成员为组

2、长的五个调研小组。3月至9月,五个调研小组先后赴我市一八个镇处及32个市直部门、单位,就如何搞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了深入调研,期间,召开议政会、恳谈会、党政干部座谈会、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会等各类会议100多次,参加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及回收各村调查问卷811份,收集各类资料200多份。在详细的了解目前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下,分析了制约我市新农村发展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搞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总如下: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

3、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招商引资成果显著近几年,我市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了各类园区的建设,实行镇、村招商,引进了一大批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项目,较快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截止今年初已有4000多家企业落户我市,全市823个自然村庄中429个村庄有企业。如,胶西镇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进行招商,目前已落户外资项目33 个,投资5500多万美元,内资项目88个,投资58000多万元,吸纳劳动力8200多人,累计实现税收2亿多元,2005年镇财政收入达到36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75元。李哥庄镇在新农村建设过

4、程中,整合现有园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大沽河工业区,分三个区域,各有侧重,全面招商。同时,快村级工业小区建设,使全镇70%左右的村庄建有工业小区,其他村庄有工业点和商贸区。目前,大沽河工业区一、二区配套已经全面结束,三区供水已于6月底完成,有六处村级工业小区正在建设之中。营海镇坚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村级招商,坚持“大项目进园、小项目进村”,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积极推进村级招商,镇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出资100万元扶持大洛戈庄、马家庄民营工业园建设,目前,两个民营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些企业的落户对转移我市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工资性收入已逐步成为我市

5、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705元,占收入的46.6%,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52%,超过家庭经营收入的41.6%。其中,在本地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1696元,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人均400元。(二)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一是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蔬菜、畜牧、水产、花木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格局。粮食生产方面,规划建设了以马店等地为主的一五万亩粮食示范区,和以里岔镇等为主的一五万亩花生种植基地。蔬菜种植方面,在原有40万亩种植基地的基础上,今年又围绕“五河”流域规划建设一五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区。畜牧养殖方面,全市建设

6、了洋河磨山、塔山、莲花山3处万只肉羊养殖小区,形成了以营海等为中心的生猪规模化生产区域。花卉苗木方面,全市共有花卉苗木生产企业35家,规划建立以北关等为主的3万亩花卉苗木示范区,以铺集镇等为主的10万亩果品生产示范区。水产养殖方面,全市目前有对虾养殖面积2.6万亩左右,杂色蛤养殖面积2万亩,梭子蟹养殖示范基地5000亩。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按照“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的思路和“因地制宜、示范先行、分类发展、逐步普及”的原则,规范管理现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鼓励创办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户自觉、自愿加入协会,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7、。目前,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突破100个,协会成员达到2.5万人,带动农户6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30.6%。三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61家,规模以上达到277家,其中大洋公司、福生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顺通公司、品品好粮油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全市农副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一三7万吨,占农副产品常年产量的54.8%。四是农产品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我市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培育了大白菜、羊角辣椒,北梁蜜桃等特色产品。今年上半年,大白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了国家、省、市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白菜原产地证明商标于今年4月份正式批准。洋河“

8、艾山”牌土种鸡、山鸡蛋、小杂粮、食用油、大白菜等农特产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利用较先进的加工技术,创造出“福德米”牌洋河特产烤鸡蛋,填补了国内空白。五是特色镇村建设不断推进。各镇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建设方针,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的特色镇、村建设。如:胶莱镇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第一镇”,该镇的沙梁三村,每年仅土豆收获季节日交易量就达6000多吨。有着传统铸造业的九龙镇积极打造“铸造之乡”牌子,引进台湾立准金属有限公司等一批外资铸造企业落户,吸引周边更多中小铸造企业,该镇仅匡家岭一个村就聚集了大小铸造业户上百

9、家,安置就业人员1200余人,年产值8000多万元。(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了农村道路建设。着力实施“一环四线”、“村村通油路”等公路建设工程。近三年来,累计投资9576万元,硬化乡村道路83条,共计228公里,通达村庄243个,通达率累计达到83%,初步构筑起沟通城乡、连接内外的现代交通网络,推动了城乡发展。如新南外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10几个村庄活跃起来,拓宽了发展门路,铺集镇筹资100万新修了镇工业园的道路;张应镇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朱戈刘至里岔等三条道路;今年又硬化寺前至前官庄等共计10.4公里道路,率先完成“村村通”工程。二是加强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对农

10、村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等线路和网络的改造程。网通公司今年将对全市范围内的通信线路和通信网络进行统一改造,新增电缆投资950万元,光缆投资510万元,接入网3个,投资220万元,预计总投资约1680万元,在各镇处实现“村村通光纤、村村通宽带”的接入目标,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公司在资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了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农村宽带接入资费,逐步提高宽带在农村的普及率。在我市广大农村,电话、电视已基本普及。在对我市19.5万户家庭的统计中,已经安装电话的有一五万户,所占比例76.8%;已购买电视的家庭17.6万户,所占比例90.4%。三是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近年来各镇处积极

11、加强对农村水利实施的建设。如,洋河镇投资280万元,对洋河河道、大村河段河道进行了治理,新建橡胶坝一座,该工程不仅扩大了灌溉面积,提升了河道周边地下水位,而且还改善了周边环境;同时,积极实施人畜吃水工程,完成了朱季、芍药洼等11个村庄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营海镇北赵村投资16万元安装了自来水净化设备,使全体村民喝上了高质量纯净水。据统计,目前所调研的一八个镇处共修建了水利设施3066处,有水利设施的村6一三个,占75.6%。另外,市水利局今年将投入2111万元,完成最后103个村庄的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一是不断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12、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逐步理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各镇处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投入。如,各镇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将生源少、条件差的中小学进行撤并,新建、改建学校50多处。李哥庄镇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设标准化中学和小学各一处。市教体局今年先后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952平方米;更换D级课桌凳1万套;为50个农村小学解决了热水、热饭问题。目前,全市已有普通高中5处,初级中学24处,小学121处。全市拥有微机室328个,多媒体教室64个,配备微机7024台,安装语音设备23套,安装闭路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06个,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

13、计算机课程,部分农村学生也用上了电脑,四十多所学校实现了“两机一幕”进教室。二是不断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从2005年至2007年市政府每年将拿出300万元作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各镇处也积极改善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保证卫生的正常运转。如洋河镇投入100多万元新建病房大楼,改善医疗条件。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5年,全市农民参合率达95.3%,共为17196名农民报销了住院补助金,补助费用达1764万元,人均报销住院费用为1031元,比全国人均报销费用747元高出284元,列五市之首。农村卫生改革取得新成绩。面对基层卫生院的生存困境,部分镇卫生院不等不靠,通过改

14、革探索出一条镇卫生院发挥特色优势、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如:胶东卫生院“自主经营”改革成效明显,短短几年由原来的经营上亏损、管理上混乱,年收入不到30万元的破烂摊子,变为拥有12名专家,2005年业务收入300多万元,门诊达1万多人次,服务半径覆盖周边县市。马店卫生院成功引进内资项目,由一名村医牵头投资400万元,盖大楼、上设备,外引内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双丰收。三是不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我市农村低保的工作。制发了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低保资金实现社会化发放,低保救助面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市已列入低保范围的困难家庭有4800户,低保专项补助金按照1:0.

15、5:0.5比例由三级财政负担。低保标准也于今年1月起提高到了每人每年1080元。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我市在五市中率先进行被征地农民新农保的成功试点,先后在南关管理村、花园村和胶莱镇前韩村按暂行办法,顺利完成了养老金收缴和发放工作。以“情满-”活动为载体,加快了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了“政府主导、民政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慈善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整合了资源,对农村低保实施“分类救助”,保证了救助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四是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工作力度。我市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惠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到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

16、,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市有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31个,具备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0人的能力,几年来,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转移农村劳动力10多万人,并保持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各镇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洋河、张应两镇还建有独立的、能容纳千人以上的电影院。李哥庄、铺集、胶莱、营海、胶东、洋河等镇建有文化广场(公园),广场(公园)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所调研的一八个镇处811个村,共有文化大院297个,文化宣传队168个,有文化大院的村286个,占35.3%,有文化宣传队的村142个,占17.5%。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的不断发展,让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如,胶东镇建立了柳腔、茂腔、京剧、秧歌四个剧团和门球、健美等36支文体队伍。北关办事处的东庸村、杨家林等村成立了健身秧歌队,建起了溜冰场,为广大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健康娱乐场所。二是加强农民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