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音乐律动活动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19KB
约6页
文档ID:411416096
音乐律动活动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_第1页
1/6

当我们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就能够随着欢快的摆动手臂、有力蹬腿 时,我们无不惊异于对生命的强烈作用和儿童与生俱有的潜质之所以能 对婴幼儿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最基本元素流动性、运动性、节律 性能吸引感官不由自主地去跟随它这种“上下翻飞”的美妙声响和有节 律的运动又会进一步刺激婴幼儿的运动神经,而我们知道,运动正是生命 成长的内在动力一、律动活动的教育价值和运动不但与生命成长关系密切,而且与个体的心智发展关系密切 感官一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发生在儿童从出生到四五岁之间它是这个时期 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跟随的身体律动可使幼儿对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 感受和更自主的表达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感知的基本要素,如速度的快慢 力度的强弱、音调的高低、段落的划分乃至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等跟随 的身体律动还能培养幼儿听觉的专注力以及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动作反应 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创造力,等等动作还像一座连接感性和理性的桥 梁,能帮助幼儿理解音调的高低,感知的开始和结束,这些都可为幼儿抽 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二、律动活动与节奏能力发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理论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但是 需要诱发和培养只有以听和做身体动作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本 能。

我们可以通过与运动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儿童对的理解转化为具体 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把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等与儿童运动时 的能量、空间、时间感受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他们体验情绪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是体验节奏的第一载体,节奏是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 量,人体运动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在奥尔夫“原本性”的教育理念里,教育应该融语言、动作、为一体 而能够把它们融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节奏柯达伊提出,节奏的形式及其表现力极为丰富和精细,它可使各种分 散的要素通过组织和规律化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所以节奏感培养不但是 感受、理解、表现的基础,而且能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 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三、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园活动中的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 奥尔夫教育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通过动作开展教育的方法,其中的“声势” 是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方法基本的声势包 括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声势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听辨力 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可供幼儿园选用的发展节奏感的律动活 动形式多样,如手指游戏、原地做动作、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等。

手指游戏较简单,并且深受幼儿喜爱,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 能力例如,配合碰碰眼睛、耳朵、手脚动作的歌曲,不但可以帮助幼儿 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身体并建立起身体意识原地做动作是指让幼儿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探索站、坐、蹲等身体动 作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地做动作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幼儿对 动作的控制则是从控制头部和上半身动作开始,再向控制下部肢体动作发 展的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是指伴随做弹跳、摇摆、跑动、等动作移动位 置的运动丰富了动作样式,也促使幼儿有了更多动作想象和自我表达的机 会例如,可缓慢拖着脚步走,可挺起身子、脚步有力地走,可轻松地蹦 跳,等等通过轻快与沉重的对比,幼儿能够准确地体验到情感的表达 又如,配合不同风格的(轻柔的、欢快的、节奏鲜明的)即兴跳舞可以帮 助幼儿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节奏,体验快乐设计律动活动要遵循幼儿的年龄、心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切合 幼儿的实际能力组织活动时要从他们能够做的动作开始例如,组织小 年龄幼儿开展律动活动时可以让他们先在原地做动作,待他们有所体验 后再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纱巾、彩带、皮球、节奏棒、呼啦圈等道具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 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对节奏感、的理解。

例如可用三角铁帮助幼 儿理解三拍子;用大球、小球的不同排列帮助幼儿理解节拍的强弱规律, 区分不同的节拍;用节奏棒、纱巾等配合即兴创编节奏和动作以帮助幼 儿感知的旬、段划分;用进出呼拉圈的方式帮助幼儿探索空间位置,等等 使用道具辅助律动活动比只做徒手动作更有意思,有利于幼儿把身体的各 个部分都活动开来,也有利于幼儿表达对的感受,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四、律动活动的实践举例1 《小毛巾》——体验稳定拍感《小毛巾》是一首台湾童谣,歌词诙谐,曲调朗朗上口,速度适中, 适合小班幼唱每段歌曲前两句是重复的,“小小毛巾爱玩水,洗了眼睛 鼻子嘴”,幼儿可以做洗眼睛、鼻子、嘴的动作,之后则根据所唱出的身 体部位做动作,如第一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亲亲嘴”,第二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还跟脖子亲亲嘴”第三段的歌词是“还跟耳朵、还跟脖子、 还跟眉毛亲亲嘴”歌唱时既要保留基本动作,又要逐渐增加新的动作, 以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活动更有趣味性理解稳定拍感是感知节奏的重要基础练习时可引导幼儿伴随歌谣或 歌唱做踏脚、拍手、走路、敲击打击乐器等动作,以感受稳定节拍,理解 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特点2 马跑、兔蹦、蛙跳等——体验不同的节奏时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歌唱活动中 自然形成的节奏感来发展他们的节奏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幼儿从“敲 门”“握手”“钉钉子”“补鞋”等动作中发现节奏,可以通过模拟自己 喜爱的动物的跑、跳动作来丰富对节奏的感知① 学习奔腾跑跳动作这既是学习跑跳步,也是学习附点节奏如果 教学对象是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模仿马跑的动作开始 如果教学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可以从各种有关马的问题或故事引入 为了帮助幼儿更加准确地模仿马的奔跑节奏,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围坐在地 板上用手在地板上拍击,然后跟着教师的鼓声在移动过程中做动作② 学习双脚蹦跳动作可让幼儿通过模仿兔子、袋鼠的蹦跳动作,练 习双脚蹦跳蹦跳的节奏可以是四分音符时值,一拍一跳,也可以是八分 音符时值,一拍内两跳③ 学习单脚跳动作可给幼儿看美洲印地安人跳舞的图片或视频,启 发他们发现中单脚跳的形式听着教师的击鼓声,孩子们做出单脚跳动作同时口中可发出“噢、噢、噢” 的欢叫声单脚跳动作的特点是第一拍重音(这一拍也可以是双脚跳),两 只脚按小节交替做动作(一小节一换脚)教师可带领幼儿在四拍子、三拍 子、二拍子的不同节拍形式中练习④ 学习弱起拍的跳跃动作教师可先启发幼儿讨论“青蛙是如何跳跃 的”然后发现青蛙之所以跳得高、跳得远,是因为它有一个准备动作。

它的节奏是,然后启发幼儿跟着教师的鼓声练习,体验这种“弱起”准备 的节奏感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上述各种节奏和运动形式串联起来,配合 鼓和其他打击乐器引导幼儿练习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开展律动活动,教师需了解和掌握幼儿生理和运 动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说来,两岁以上的儿童可以做走、跑、双脚 蹦跳等动作三岁以下的儿童不容易做奔腾跑跳动作,但是可以让他们尝 试跟着鼓声做提肩膀的动作,它同样能够帮助他们感觉到节奏的弹性、跳 跃和向前推进的特点四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不容易做单脚跳动作,他们常 常保持不住身体的平衡,容易感到疲劳四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做出青蛙跳 动作3 圣诞老人的驯鹿——学习渐快和渐慢① 教师和幼儿围坐在地板上教师出示驯鹿的照片,问幼儿:“你们 知道驯鹿最特殊的工作是什么吗”孩子们回答说:“是给圣诞老人拉雪 橇教师又同:“它的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教师和孩子们通 过讨论得出:驯鹿喜欢听铃铛的声音,铃铛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配合起来 很好听由此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进入教学环节② 教师说:“让我们用手来当驯鹿的脚,也跑起来飞上天吧!”孩子 们跟着教师用手拍击地板,经历“慢走——小跑——逐渐加快——快跑— —飞起来”(“飞起来”的时候不再拍击,而用手臂在空中做盘旋飞行的 动作)的过程。

教师说:“驯鹿要降落到某某小朋友的家门口了,它可不 是一下子掉下来的噢,让我们帮助驯鹿慢慢地降落下来大家一起拍击 地板,经历“快跑——小跑——走——停”的过程,体验速度的渐快和渐 慢③ 教师说:“请你们大家做驯鹿,我来做铃铛,现在我们要去送礼物 了!注意驯鹿走路的声音要和铃铛的声音一致啊!”教师可摇动串铃或其他 金属类乐器引导幼儿感知渐快和渐慢的动作特点,当“驯鹿”飞起来时铃 声停止之后可让孩子们轮流敲击铃铛指挥动作④ 做过几次固定位置的活动后,选一个幼儿当驯鹿,让他听着铃声合 拍地在圈外跑动,表示去送礼物其他幼儿继续在地板上拍出节拍幼儿 可轮流当驯鹿⑤ 教师再启发:“驯鹿跑动时除了可以听到铃声,还可能听到其他声 音吗”教师敲击双响筒,模拟鹿蹄声最后,铃声、鹿蹄声和幼儿跑动的 声音、所做的动作融合在一起,完成从固定位置到移动位置的活动,体验 速度的渐快和渐慢不同力度、速度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听觉敏锐程度,感受节奏的 快慢,进而提高运动的控制力未来学习歌唱或演奏器乐时就需要这种音 量控制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和表现能力近年来,很多幼儿园都很重视律动活动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开发 的《我的身体会唱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课程》,以感受、表现为切 入点,引导幼儿快乐参与、大胆表现。

帮助幼儿在丰富的体态律动游戏中提高素养,发展艺术能力我们期待能通过律动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活泼有趣的活动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艺术能力的发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