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综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1128230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生命科学学院_学院_2013_级_生物科学_专业 姓名_李琰_ 学号_2013090522_(密)(封)(线)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概述 所修课程名称: 综合实践活动 修课程时间: 2015 年 5 月至 2016 年 5 月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6 年 5 月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述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新课程的亮点。本文概括了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历史,并着重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价值、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等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的状况,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理论研究;实践研究;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性突破,“在我国课程行政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随着新课程实施的全面、深入落实,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梳理相关重要理论成果,可以获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历史的清晰认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推进情况和主要存在问题,避免研究

3、无的放矢和重复低效。一、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研究的简单回顾加强课程实践性与综合性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导潮流。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调整课程结构,设置综合实践类课程。比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英国的社会研究和设计学习,法国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简称TPE课程),德国的“自由学习”,日本的“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地区的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活动课程、团体活动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包括对自然现象(问题)的研究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二是社会实践学习,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

4、公益活动;三是生活学习,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2。发达国家和地区重视通过增设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他们注重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和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程体现了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性等基木特征。二、国内研究综述(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历史概述我国古代学者主张教育要反映生活,要与实践结合的理论主张中可以窥见一些强调实践性教育的萌芽,比如墨家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苟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5、等等,都强调实践性学习,但不成系统且主要停留在理论主张的层面上,付诸实践的极少。到了近代,在国外教育潮流的影响和教育救国理想的推动下,教育与实践才真正结合,其中突出的代表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主张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构成,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另一教育家陈鹤琴主张“活教育”,其基木特征是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们的理论注重教育关注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解放后,我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6、研究和探索经历了很长时期,几易其名,从“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第二渠道”“活动课”“活动类课程”,一直到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二)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焦点、难点,从一开始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所以,课程实施尽管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与价值(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的问题,众说纷纭。钟启泉将之与学科课程进行比较后,定义为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乃至虚拟的)学习

7、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3。郭元祥则从课程中师生角色分工的角度切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卜,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4。张华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七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5。文可义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现实生活及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知识、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

8、辅的评价方式的课程6。这种说法融合了该课程的地位、内容、实施目标及评价方式。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各种说法尽管表述上各有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都强调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通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自然或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郭元祥认为该课程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大特点。陈时见认为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活动性、过程性、自主性、体验性、生成性。张华认为该课程的特性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几种看法都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不同在于前一种说法侧重静态描述课程的总体特征,后两种看法兼顾综合实

9、践活动的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课程价值在于让学生发生兴趣、发展个性,发挥特长,最后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发展。而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是多重的,不仅惠及学生,还有作为课程实施条件因素的教师和学校,该课程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转变教师新课程观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上述三方面问题的探讨,主要在课程实施的前几年进行,有助于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认识、理解、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

10、的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的实践研究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理论探讨渐趋于明朗,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课程实施的操作层面,对此问题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通过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获得对课程实施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发现的问题为:零实施与假实施、实施窄化和实施低效化等问题7。问题存在既有课程执行系统方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方面、教师等,也有课程实施过程中内容开发、教学过程指导等操作技术问题8。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认识问题、师资问题、教学条件问题。问题存在原因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

11、课程管理机制未健全、学校管理教师等课程资源不力、责任安全保障缺乏、学习内容出现偏差,教师指导不到位以及过度追求物态技术等9。(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最为关键的是师资问题的解决,据此教师需要构建宽泛的知识结构,培养构建教学模式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合作意识,加强教师管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能力。优化配置师资,着眼师资的校木培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管理制度,这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10。还有人还提出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学校社会家庭协同培养等五种培养师资模式11 。 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利用必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支撑,而课程资源

12、的利用和建设问题仍属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课题。对于课程资源研利用的主要观点有:一、课程资源利用应遵循选优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有: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主体的作用,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整合课程资源使之序列化、层次化,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凸显差异特色。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遵循课程活动设计原则。钟启泉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有两个,一、“凸现生活世界”的价值,二、寻求生活与学术的交融1。这两个原则启发课程实施者把体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整合起来。范蔚考察课程实施全程,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遵循内容组织的相关性、能

13、力训练的阶梯性和实施方式的生成性三原则12,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张华主张从课程实施主体、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利用以及课时的合理使用等多方面设计综合实践活动13。其次,采取适合的课程实施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课改实验区形成了校本开发、区域整体推进、“学校十基地”等实施模式8。陈时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要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教学方法上应以演示、实验、观察、调查、活动作业等方法为主7。 课程评价。合理的评价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促进,而评价往往相对滞后,目前评价仍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颈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对象为学生、教师、学校。尽管围绕着如何评价

14、还有许多争议,尤其是教师和学校评价还没有一整套普遍认可的做法,但对学生评价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评价理念的整体观、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劳动的态度与习惯、活动设计与操作的技能。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可见我国近几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课程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好地回答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性、价值取向等涉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15、。其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许多难点和热点问题,比如师资培训和培养,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挖掘、利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性推进和校木化实施提供了思路。但总的来说研究中呈现“五多”“五少”状况。一是在研究内容上,理论的探讨与阐释多,实践操作研究少,尤其是对具体情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显得迟滞。二是在研究权威主体上,教育专家、专职研究人员居多,地方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脱颖而出的较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实践层面上专家引领的不足,研究型教师成长缓慢。三是在研究对象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教师如何管理课程的研究多,对教研部门如何指导课程实施和学生如何在课程实施中获得发展研究得少。四、在研究范围上,对发达地区关注得多,对偏远落后地区留意得少。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木上化特点鲜明,且多数基于对课改实验区或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的铺开实施,一些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