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案例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1102817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 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幼儿园 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幼儿园 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幼儿园 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幼儿园 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 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 案例分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 1:怎样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幼儿园没有期末考试之类的升学压力,每逢期末,老师们会稍 稍 放松。然而,听过不少家长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与孩子打趣:“忙了一 学期,也不知你忙了个啥。”回味这句话,再对照教育实践,不难发 现,虽说一直以家园联系栏中“一周活动安排”等各种形式,向家长 展示日常的教育活动,但是家长更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学”的具体内 容以及“学”的情况。家长其实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理解幼儿的学习。幼儿 在游戏中学习,但怎样能使幼儿的学习过程、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最 终的学习成果都变得清晰可见?怎样做,才能让家长觉得孩子不是在 “玩”,在“瞎忙”,能“看得见”孩子的学习呢?1 参

2、考答案 :一、创新家园沟通方式,多途径沟通,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园学习情况。1、个别记录递纸条;2、代表座谈求宣传;3、助教充当主人公;二、改良沟通模式,立体化沟通,让家长及时跟进幼儿的学习进程。1、承上启下;2、直观性呈现;3、多角度选择;三、打磨沟通策略,畅通信息衔接,以最佳的方式给家长最想要的 信息。1、一定要给家长说话的机会;2、注意家园沟通语言的具体化、描述性,通过先后对比进行强 调;3、让孩子担当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案例二:熟识的孩子要不 要分开?小班三十多个孩子中,入园前就彼此熟识的几乎占到了三分之 一。所谓熟识的孩子,就是两三个孩子相互认识,有的是亲戚关系, 有的从小一起玩大,还有

3、的居住在一个院里。新生报名时,家长总要 托关系把孩子分在同一个班。家长们想为孩子在陌生环境里找到一个 伴,相互有个照应,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这 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尽人意。两三个人结成的 小团体常常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活动中,小团体成员一定 要挨着自己的伙伴,经常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游戏时,他们会同 时攻击身旁的小朋友。我试图引导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他们 却很排斥其他的同伴,总和自己熟识的伙伴黏在一起。到底要不要分开熟识孩子结成的团体?2 参考答案:陌生的环境中有熟悉的同伴,的确可以缓解孩子初次入园的焦虑 情绪。入园是幼儿社会性

4、发展的第一步,如果为了所谓的“教学秩序” 而强行拆散这些自发结成的小团体,显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应该在组织活动时,将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并重,给小团体 自由交流的机会,满足幼儿表达的欲望。集体活动时,与其把熟识的 孩子分开,以“堵上”孩子的嘴,不如留一段小组分享交流的时间。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小团体成员攻击他人的真实原因,引导小团体 发展成大团体,成功迈出社会性交往的第一步。在小班幼儿心目中, 这个由熟悉伙伴组建的团体相当于心的“家”,这个“家”可以抚平 离开妈妈的伤痛,带来一些安全感。这样,幼儿自然不会任由外人介 入这个“家”,当“家庭成员”可能面临或正受到外来侵犯时,他们 会毫不犹豫地发

5、起攻击性行为,以确保“家”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时, 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幼儿结交新朋友,“你跟谁是好朋友”、“你 喜欢新朋友的什么地方”。老师的正面强化会使幼儿不忘旧朋友又结 识新友。长此以往,这些小团体便会发展成大团体,到最后整个班级 便会成为一个整体,幼儿也成功地迈出了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案例三:高举的小手这次镇上的教研活动中,我精心准备了猴子学样一课。课堂 上,按我的设计,课进行得很顺利,当我提问“猴子把老汉的草帽拿 走了,你有什么办法帮老汉要回帽子呢”,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甚 至平时不爱发言的刘亮也把小手举得很高。我高兴极了,叫他起来回 答。可他看着我笑了笑,用小手挠挠头,什么也不说。

6、我表扬他勇敢 举手了,只是还没想好,请他坐下再想想。可当我问下一个问题时, 他又高举自己的小手,我让他回答,他还是刚才的反应。我鼓励他继 续努力,下次想好了再举手。过了一会儿,我给了刘亮第三次机会, 他的反应依然没变。接下来的活动中,刘亮还是高举自己的小手,可 是我没敢再让他站起来,因为我怕他还是什么都不说。虽然这节课很成功,也受到了好评,但我心里总觉得不痛快。刘 亮今天怎么回事?孩子的自尊心要用心呵护,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没有批评他,同时还鼓励、表扬了他,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反应,我的 引导怎么就不见成效呢?以后遇到高举的小手,我应该怎么办呢?3 参考答案:我们最容易从 3 种常见的角度来寻找

7、原因和支持策略。原因 1:心里想说但不会说从案例来看,平时的刘亮“不爱发言”,自然得到锻炼和引导的 机会偏少,可能影响了他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水平和态度。教师可以 变简单的表扬为具体的引导:“刘亮举手了,老师可高兴了,小朋友 们都会觉得你很能干!你可能想说对吗? ”肯定的同时,表达对 幼儿“什么也不说”的理解,并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和语言,助其“开 口”。教师还可以请刘亮来到教师身边,对着老师的耳朵悄悄说,再 经老师提炼后,鼓励他和老师一起大声说。原因 2:自信不足而不敢说刘亮第一次高举小手,宋老师虽然表扬了他,但接着说:“还没 想好,坐下再想想”,在刘亮第二次、第三次站起来时,宋老师的鼓 励是:“

8、继续努力,下次想好了再举手呦”;最后,刘亮还是一再举手, 只是宋老师没敢让他再站起来。我们需要充分鼓励幼儿,并借助眼神、 语气、甚至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等,用更有安慰性、期待感、信任 感的体态举止,给幼儿以认同感,让幼儿有勇气、有信心。同时,给 予幼儿不同的表达机会,例如对好朋友说、在小组说,先简单复述、 再有创意表达等等。原因 3: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幼儿行为的改变,内因是关键,外因是动力。诚然,鼓励是幼儿 进步的催化剂,但其个体间的年龄、生理、心理差异,我们也应充分 认识并尊重。我们要分析,刘亮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阶梯”水平, 再分析该如何支持和引导他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而分析的前 提

9、就是观察。我们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 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 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但对幼儿教师来说, 看到个别幼儿的成长和进步不难,难就难在从整体上把握每个幼儿的 发展。只有在教师专业品质上不断自我提升,我们才不会错过教育现场中任何一只“高举的小手”。案例四: 如何让家园联系栏得到有效利用? 平时,我总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家园联系栏中的每个小栏目,尽量 考虑家长的需求,挑选合适的内容,打印相关的材料,及时更换家园 联系栏中的相关内容,力求将科学育儿的信息传递

10、到每个家庭,满足 家长的需要。比如,小班入园之初,我们从“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 虑”的角度来选择内容。比如,冬季,我们会针对幼儿经常出现的咳 嗽、感冒等症状给家长们下载一些饮食调理的办法。但我逐渐发现, 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很紧张,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关注这些内容, 有些接送孩子的老人由于视力原因或自身文化水平有限,阅读这些书 面文字内容很困难;还有些家长没有关注的意识,很少主动浏览相关 知识。我担心家园联系栏成为“摆设”又开设了班级QQ群,为家长上 传“每日所学”、“育儿知识”以及相关活动的照片等,方便家园沟通, 效果似乎比家园联系栏要好些。但是,看到“形同虚设”的家园联系 栏,我还是很困惑

11、,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家长能在网络上浏览大量的 家教类信息,家园联系栏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做出新意和特色, 使其价值最大化呢?4 参考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长参与家园联系。一、体现家园互助 以往,家园联系栏的内容全部由教师“唱独角戏”,家长参与的 较少。因此,我们首先应向家长预告本学期家园联系的具体内容,并 向大家长约稿。其次,我们除了粘贴育儿经验和教育教学内容以外, 还增设了“值得一看”“值得一玩”“值得一吃”等有趣栏目,请家长 推荐、搜集并整理适合亲子游玩的地方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出 来。这些短小精悍的内容使家园窗散发出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吸引 了更多家长参与互动。

12、二、推动亲自激励适当的奖励策略能推动家园和谐,同步跟进。为此,我们尝试将 家长的留言与幼儿的评比挂钩。另外,我们开设了“家园天使来信啦” 的互动栏目,以书信的方式及时表扬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的家长。三、保证阅读时间每天离园时,幼儿园打开大门后,家长们蜂拥而入。但我们并不 马上打开教室门迎接家长,而是继续组织孩子进行有序的游戏,并选 派一名热心家长担任“窗长”,负责提醒门外等待的家长先去了解家 园窗的内容,特别是了解临时增加的各类通知或活动安排。5 分钟的 集体阅读时间也保证了家长能充分阅读。案例五:谎,是圆还是拆?在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时,我让小朋友调查家中成员的职业 情况,并填好调查表。第二天,

13、孩子们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晨间活 动时,很多孩子三五一群地拿着调查表,在相互介绍。有的孩子说: “我妈是医生,治病救人,她要用听诊器。”有的孩子说:“我爸是厨 师,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还有的孩子说:“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 离不开书和粉笔。孩子们情绪髙涨,语言丰富。这时,洋洋小 朋友站起来说:“我爷爷是警察,专门抓坏人。”突然有几个孩子指着 他说:“你撒谎,你爷爷不是警察。”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他 爷爷根本就不是警察”,“他爷爷是搬运工人”。洋洋脸涨得通红,低 着头,慢慢坐回椅子上。洋洋父母离异,被判给了爸爸,但爸爸常年 不在家,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的爷爷确实是个搬运工人。此 时

14、,我该怎么帮助洋洋呢?5 参考答案我们要用爱来化解“谎言”。作为教师,我会有如下做法。 第一,当务之急是平息同伴对洋洋的职责,保护洋洋的自尊,化 解洋洋的窘迫和恐慌。我会问全体孩子:“你们喜欢警察吗?为什 么?”“你们愿意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吗?”然后说:“其实,洋洋和你 们一样,非常希望爷爷是一名警察。对吗?”第二,不要纠缠洋洋说谎的情况,将幼儿的兴趣点引向对职业的 认识,把洋洋的错定位在表达方式,而不是道德品质,应该能够稍稍 缓解洋洋的窘迫。之后,可组织谈话、参观、体验等活动介绍各种各 样的职业,着重引导孩子们了解警察和搬运工人同样辛苦付出,搬运 工人和警察同样有巨大贡献,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职

15、业没有贵贱之 分,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受到尊重。第三,遵循“积极关注,尽力关怀”的原则,细心观察洋洋的行 为表现,给予理解,采取宽容的态度,逐步化解孩子的消极情感。面 对全体幼儿,教师要一视同仁,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感染他们, 为孩子创设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良好、关爱的集体氛围更能抚慰洋 洋的心灵。第四,加强家园协作,共同为洋洋创设一个关爱的环境。家庭离 异导致家园沟通和合作更加复杂,需要教师讲究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对于洋洋来说,要加强与其爷爷奶奶的沟通,并通过家庭成员的联系 要求洋洋爸爸定期给洋洋打电话,通过电话了解洋洋的近况,并使洋 洋感受到爸爸的爱,尽可能的使家庭成员多陪伴洋洋一起活动,

16、让孩 子感受到家庭幸福,把离异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鼓励孩子扩大交 往范围,学会爱护保护自己,提高与伙伴的合作,保证单亲家庭孩子 情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案例六: 怎 样给孩子分组?班上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做什么都很利落;而有的孩子正 好相反,做什么都拖到最后;有的孩子总爱指挥其他小朋友干什么, 而有的孩子总是跟着别人活动。为了发挥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影 响的作用,我在活动时常常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弱地孩子分在一个组 里。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发现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突出的孩 子更突出,拖拉、被动的孩子也没有很大的改善。其他老师提出这样 的孩子应该通过个别关注、个别帮助提高,但我认为分组是好办法, 关键是怎么分法。对此您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吗?6 参考答案分组是形式,关键是指导。我的观点是:分组确实是好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