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10992091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措施 字数:8200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Effects of Education on Rural Labors Migration and Earnings 王广慧,张世伟Wang Guanghui, Zhang Shiwei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通信地址:长春市迈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邮编:130012联系电话:,王广慧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王广慧(1979-),女,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吉林大学商学院讲师;张世伟(1964-),男,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博士生导师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基金项目

2、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YJ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79)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筹划(NCET-05-03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根据吉林省的微观数据,本文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进行了记录性描述,并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研究成果表白,一方面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明显的、积极的作用。在其她条件相似的状况下,个体受教育限度越高,外出务工的概率越大;另一方面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也有积极作用,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教育收益并不相似,前者高于后者。核心词:教育;农村劳动力;流动;收入

3、一、引 言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培训、迁移以及寻找新的工作是劳动者所承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类型。典型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证明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有关性,并且一般觉得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平均收入。而迁移行为和寻找新的工作则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是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可以获得的价格来增长某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但迁移是具有选择性的,并非是所有人都乐意从事的活动。人力资本理论觉得,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具有的流动性要高某些。国外某些学者在这一方面给出了相应的经验证据。例如L. Long 1曾指出在美国的同一年龄群体中,一种人与否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是推测迁

4、移也许性的重要因素;A. Speare and J. Harris 2对印度尼西亚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研究表白,具有小学以上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流动倾向;L. Lanzona3对菲律宾的数据分析表白,个体所受的教育越多其流动的也许性越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不仅仅是影响个体收入的直接因素,并且也是影响此外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迁移的直接因素。因此,Sahota 4把教育称作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核”中的“内核”。在国内的劳动力市场中,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行为尤为突出。国内作为一种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村失业和不充足就业人口大量存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长自

5、己的收入,开始向都市转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个行为的确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相应的回报。李实5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分派效应的分析成果表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的确提高了外出打工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但这并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关怀的是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胡士华6运用-数据检查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的影响,但并没有指明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关系。此外虽然侯风云7和赵力涛8等国内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外出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但却没有分析其流动的成因。与既有的文献不同,本文既研究了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又分析了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收入的影响。本文第二部分对进城务

6、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记录特性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各教育-年龄组劳动力流动倾向。第三部分运用二元逻辑模型分析了教育以及其他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作用效果。第四部分给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前后教育对其收入的影响效果。此外,我们在构建人力资本模型时,特别地将劳动者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因素也考虑进来,以尽量减少教育收益的估计偏差。综上所述,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倾向及其收入的影响,提供一种更为直观地理解国内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实证根据。二、农村劳动力记录特性描述与分析本文使用的微观数据集来自于吉林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调核对象覆盖了吉林省各个都市和农村的既有人口和外出人口,因此可以

7、较全面地反映吉林省的人口特性。该数据集提供了户主、配偶、子女、父母等每一位家庭成员人口和经济信息,涉及出生年月、性别、受教育限度、月收入、户口性质、婚姻状况、工作单位类型等。在选择样本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明确一种事实国内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 张世伟()中论述了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对工作获得和行业进入的影响。,为了尽量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将农村15岁以上的男性作为基本样本集。由于农民的收入并不是按月获得,因此我们将其年收入换算为月收入。最后样本总量为15305,进城务工样本数为1118,占总样本的7.3%。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3.06岁(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31岁),可见我们研究的是农村中年

8、轻一代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教育收益。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重要涉及两类流动人口:一类是在都市中定居的农村劳动力,另一类是临时到都市打工的人。我们一般称后者为“候鸟式”流动,当她们赚到某些钱或者家里需要她们时,她们也许会返回农村。由表1可以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66年,而农村务农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59年,即具有较高平均教育水平的年轻人在流动过程中似乎占有优势。这与少数发达国家农村向都市迁移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一致9。表1 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记录特性变量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务农人员差 异持续变量均 值原则差均 值原则差均值差别收入(元)597.993452.795402.

9、692244.172195.301受教育年限(年)8.8661.5528.3591.6590.507年龄23.0733.96523.0604.0880.013爸爸受教育年限(年)7.7252.3737.3922.3270.333妈妈受教育年限(年)6.8022.6646.2202.5920.582父母收入(元)688.185555.496636.083399.98552.102离散变量频数比例频数比例比例差别婚姻状况(无配偶)78570.2880262.08.2工作单位类型: 土地承包者32025.61310892.4-66.8 国有公司454.0450.33.7 集体公司595.3640.5

10、4.8个体工商户27824.94152.922.0 私营公司18916.91311.315.6样本量111814187表2给出了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和收入差距。本文中使用的收入数据是个体的可支配收入,不涉及个体的实物收入,因此也许会低估农村收入。同步,本文也没有考虑都市和农村生活的成本差距问题。在农村,诸多人的劳动也许不被支付钞票,她们收到实物或以换工的形式得到报酬,这在一定限度上节省了生活成本,而相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大多数状况下都能收到钞票。如果对其进行调节,都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也许会变小。由表2可以发现,当我们控制年龄变量时,无论是进城务工人员还是农村务

11、农人员,其收入都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尽管增长的幅度不同。当同步控制年龄和教育变量,我们发现除了单样本组和零样本组之外,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要高于相应的农村务农人员的收入。这符合人们一般的预期,即教育对那些在都市中找工作的人来说比在农村更有协助。表2 具有相似年龄和教育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务农人员的对数收入及收入差距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务农人员差别年龄和教育均值原则差均值原则差平均对数收入差别15-19岁: 未上过学5.193a5.6830.444-0.490 小学5.6820.7375.5800.5690.102 初中5.9750.6015.6260.5940.349 高中6.551a5.

12、7850.5230.76620-24: 未上过学5.7110.469 小学5.9500.6495.7830.5530.167 初中6.2720.5575.8500.5450.422 高中6.3850.6765.9110.5970.474 大专6.9530.7596.0870.5690.86625-29岁: 未上过学5.298a5.7470.748-0.449 小学6.1840.5735.8750.5830.309 初中6.2960.6585.9520.5390.344 高中6.3790.5186.0500.5150.329 大专6.6420.4436.2110.5780.43130-39岁:

13、未上过学5.5950.428 小学5.9320.4005.9190.5740.013 初中6.1970.5606.0030.5480.194 高中6.2080.6706.1450.5860.063 大专6.3380.454a 只有一种样本表3给出了不同教育-年龄组的劳动力流动倾向。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流动比率随年龄的增长具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随教育限度的增长而增长。迁移率对于那些教育限度低(初中及如下)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高低高低”的趋势,表白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倾向于在年轻时流向都市,在20-24岁时返回家乡,并在25-29岁时重新返回都市,30-39岁又回到农村。浮现这种趋势的因

14、素也许是由于20-24岁是适婚年龄,农村青年返乡结婚几年后又重新回到都市中工作。对于那些具有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来说,迁移倾向高于同年龄组的其她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表3 不同教育-年龄组的劳动力流动比率 由于我们感爱好的是不同组之间迁移倾向的比较,而不是迁移的绝对比率,因此我们将总体的迁移比率定义为1.0。年龄受教育限度总体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15-19岁(0.856)0.6011.238(0.351)1.0320-24岁(.00)0.5381.0931.689(3.044)1.07125-29岁(0.442)0.5791.2731.7643.2621.17130-39岁(.00)0.4630.9054.2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