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名词解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1082669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生-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病生-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病生-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病生-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病生-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生-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生-名词解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 病理生理学: 是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第二章疾病概论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 趋向疾病的状态,估又称其为诱发病状态。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场生命活 动的过程。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疾病的转归:大多数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结束,这

2、就是疾病的转归。有康复与死亡两种 形式。康复:1)完全康复: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2)不完全康复: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低容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估又可称低渗性脱水。高容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

3、 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估又可称水中毒。低容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余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称为水肿。 脱水热:严重的低容性高钠血症患者,尤其是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儿,由于从皮 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为脱水热。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 紊乱。挥发酸:能形成CO2,从肺排出体外的酸。固定酸:不能形成CO2,只能通过形成尿从肾排出

4、体外的酸。动脉血CO2分压:动脉血CO2分压是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02为4OmmHg,温度38C,血红蛋白氧饱和 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实际碳酸氢盐(AB):实际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缓冲碱(BB):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碱剩余(BE):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碱或酸的量。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0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呈降低 趋势为特征

5、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酸中毒:C0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03浓度升高、pH呈降低趋势为特 征的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碱增加和(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增多、pH呈升高趋势 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 衡紊乱。第五章 缺氧 缺氧: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细胞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血氧分压: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氧产生的张力。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被氧充分饱时的最大带氧量。血氧含量:体内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结合氧和溶解氧。 动静脉血氧差

6、: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反应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02):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SO2=(血氧含量-溶解的氧量)/血氧含量 x100%,主要取决于氧分压。乏氧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即低张性缺氧,又称为低张性低氧血 症。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 氧不易释出而引起的缺氧。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又称氧利 用障碍性缺氧。第六章 发热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

7、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称 为过热。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 物质。第八章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细胞增殖:指细胞分裂和再生的过程,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使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保持 物种的延续性和数目增多。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第九章 应激 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适应反应, 又称为应激反应。应急原:强度足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任

8、何刺激都可称为应激原。热休克反应(HSR):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所表现的以基因表达变化为特征的 防御适应反应。热休克蛋白(HSP):生物机体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新合成或合成增多的一组蛋白质。应激性溃疡:在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休克、败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出血。 心身疾病: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一类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的现象。钙反常:指用无钙溶液灌流大鼠心脏后,再用含

9、钙溶液进行灌流时,心肌细胞的损伤反而加 重,称为钙反常。氧反常:是指用缺氧溶液灌流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造成损伤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 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的现象。pH 反常: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 称为 pH 反常。自由基:系指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称为钙超载, 它常常是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活性氧:是指由氧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总称。它包括 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含

10、氧物质。心肌顿抑:缺血心肌在回复血液灌注后一段时间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再灌性心律失常:缺血心肌在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现象。第十一章 休克 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 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或烧伤使血容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休克。 心源性休克:指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心律紊乱而导致的休克。自身输血: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 血量。自身输液:休克早期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为敏感,

11、 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在各种急性危重疾病(如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时,短 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2 个或 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 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凝血栓。大量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 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包括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但处

12、于完全代偿阶段直至失代偿的全过程,而心力衰竭 则是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因心肌本身的结构性或代谢性损害引起受累心肌舒张性能降低称心力衰竭。 收缩性心力衰竭:因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而导致泵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因在心肌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室松弛性和顺应性减低,使左心室舒 张和充盈能力减弱,需充盈压高于正常水平才能达到正常的充盈量的现象称为舒张性心力衰 竭。低排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排出量低于正常群体的平均水平,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 心脏瓣膜性疾病及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力衰竭。高排出量性心力衰竭: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贫血和妊娠等引起的心排出量不降 反升的

13、现象,此时心排出量虽高于正常,但实际上仍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心室重构:心力衰竭时为适应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及心肌间质在细胞结构、功能、数量及遗 传表型方面所表现的适应性、增加性的变化。向心性肥大:心脏在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大,可引起向 心性肥大,此时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变粗,心室壁增厚,心腔无明显扩大。离心型肥大:心脏在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作用下,舒张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大,可引起向 心性肥大,此时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细胞变长,心室壁略微增厚,心腔明显扩大。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0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

14、PaC02高于50mmHg 的病理过程。I 型呼吸衰竭:只有低氧血症,无高碳血症的呼吸衰竭。II 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合并高碳血症的呼吸衰竭。 限制性通气不足: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指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弥散障碍:指由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死腔样通气:患者肺泡血流减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被被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 障碍,机体可出现出现黄疸、出血

15、、感染、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 不全。晚期称肝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紊乱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 合症。肝肾综合症:指肝硬变失代偿期或急性严重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 能衰竭。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 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称为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 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氮质血症“

16、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升高称为氮质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至残存 有功能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 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 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营养不良:又称肾性骨病,是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 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骨病。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称 尿毒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