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1066412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课堂练习学生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课堂练习、5一、文字梳理水经1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2。”郦元觉得3下临4深潭,微风鼓5浪,水石相搏6,声如洪钟7。是说8也,人常疑之。今以9钟磬10置水中,虽11大风浪不能鸣12也,而况13石乎!至唐李渤始14访15其遗踪16,得双石于潭上,扣17而聆18之,南声函胡19,北音清越20,桴止响腾21,余韵徐歇22。自觉得得之23矣。然是说也,余尤24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25,何哉? 1、水经注作者为 朝代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23、 24、 25、 郦元觉得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1六月丁丑2,余自齐安舟3行适4临汝,而长子迈将赴5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6得观所谓7石钟者。寺僧使8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9。余固10笑而不信也。至莫11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12壁下。大石侧立13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14欲搏15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16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17笑于山沟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18欲还,而大声1

3、9发20于水上,噌吰21如钟鼓不绝。舟人22大恐。徐而察之23,则山下皆石穴罅2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25而为此26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27,可坐百人,空中28而多窍2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30之声,与向31之噌吰者相应32,如乐作33焉。因34笑谓迈曰:“汝识之乎?3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1、元丰七年是 纪年法2、六月丁丑是 纪年法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4、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余固笑而不信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沟中者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洪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1,而臆断2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3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5虽知而不能言6。此世因此7不传也。而陋者8乃以斧斤考9击而求10之,自觉得得其实10。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11,而笑李渤之陋12也。1、 2、 3、 4、 5、 6

5、、 7、 8、 9、 10、 11、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因此不传也。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二、文言知识归纳1、词类活用:圈画活用的字词,并作分析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而此独以钟名C.桴止响腾D.目见耳闻E.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古今异义: A.自觉得得其实 其实:古义 今义B.虽大风浪 虽: 古义 今义C.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 古义 今义D.将入港口 港口:古义 今义E.空中而多窍 空中:古义 今义F.余方心动欲还 心动:古义 今义G.有大石当中流 当:古义 今义H.与风水相吞吐 风

6、水:古义 今义3焉的用法:A.例:心不在焉。 B.例: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D.例:1于是余不叹焉。2如乐作焉。 E.例:硿硿焉。 4、通假字 A.南声函胡:B.至莫夜月明: 5、句法: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此因此不传也。石之铿然有声者。得双石于潭上。古之人不余欺也。而大声发于水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沟中者得双石于潭上三、综合练习(一) 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2文中是如何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通过实地考察,作者

7、觉得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3第三段的哪句话体现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精确懂得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二)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体现了如何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三 ) 一词多义的辨析1鼓 微风鼓浪( )噌吰如钟鼓不绝(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殆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

8、人之议也(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发 而大声发于水上(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何 否则,籍何以至此( )徐公何能及君也( )水何澹澹(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豫州今欲何至( )6.云 A.水经云: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是当为什么伯妇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E.水面初平云脚低 F.世皆谓之天门云 7. 至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客初至,不冠不袜 D.无由会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 F.至莫夜月明 8. 察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小大之狱,

9、虽不能察,必以情 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 E.明察秋毫 9. 乐A.如乐作焉 B.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E.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10绝 A.噌吰如钟鼓不绝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佛印绝类弥勒 D.满座来宾莫不伸颈觉得妙绝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0、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5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五)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对的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鼓动,动词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读y,遗留,动词C汝识之乎识,结识D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本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达的关系不相似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1、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4选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似的一项()A郦元觉得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因此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觉得得其实5根据翻译的规定,译出下面五个句子。(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因此不传也。6填空。苏轼,字_,号_,宋代出名文学家。其散文与并称“欧苏”,其诗与_并称“苏黄”,其词与并称“苏辛”,是_词派的创始人。7用原文里的语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