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0663515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2、、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

3、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人的正确思想、科学认识都是由于实践的需要,并且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

4、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实践还不断地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实践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在: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

5、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认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6、。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3.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性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7、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论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4. 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

8、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要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事物,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付诸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

9、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事实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

10、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创新。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1、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科学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涵:客观世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实践也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人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和认识反复性及无限性的统一的原理是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

12、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王本海20100413162011年10月2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