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绝对估值法-DCF(现金流贴现模型)现金流贴现模型是通过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来进行估值DCF估值法适用于:那些股利不稳定,但现金流增长相对稳定的公司那 些现金流能较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公司公式为:其中V为每股股票的内在价值,Dt是第t年每股股票现金流的期望值,k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公式表明,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其逐年 期望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大多数的财务教材都把DCF看作是给那些可以产生现金流资产进行估值的最佳方法理论上讲(以及在学院考试中),DCF估值法很有 效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很难运用到股价估值上尽管投资百科网相信DCF具有它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他的一些估值方法更能 对股票作岀一个全面,便于理解的估值DCF分析法的基本原理DCF分析法认为,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包括固定收益产品(债券)、投资项目,及整个公司的价值等于其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所产生 的现金流,按照适合的折现率折现后计算岀的现值(PV)公式如下:PV = CF1 / (1+k) + CF2 / (1+k)2 + •…TCF/ (k - g)] / (l+k)n-l其中:PV:现值 CFi:现金流 K:贴现率 TCF:现金流终值 g:永续增长率预测值 n:折现年限在对股票估值时,分析师们通常使用自由现金流(FCF)作为估值模型中的现金流。
FCF 一般是用经营性现金流减去资本支岀后得 到的得岀现值后再除以总股本既得岀每股价值有时,分析师们还会用调整过的自由现金流先计算岀公司所有利益相关人(包括债权 人和股权人)拥有的资产现值,然后再减去债权人拥有的资产现值,就得到股票资产的现值,既股价的合理价值DCF的问题1、关于现金流的预测在用DCF模型对股票估值时,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DCF模型对业绩和现金流的估计有着与 生俱来的问题或叫难点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公司每年现金流增长的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因为DCF模型中对价值的预测通常长达5年甚 至10年以上分析师们也许对今年及明年的营运现金流情况很了解,但对往后几年的业绩和现金流的预测能力就迅速下降了更糟糕的 是,任何年份的现金流预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往年的历史记录得岀的还有,如果对最初两年营运现金流的估计岀现失误,模型中 今后的几年的营运现金流的估算就会岀现更大的错误,导致最终的估值结果失败2、 关于资本支岀的预测预测自由现金流需要对每个模型年份的资本性支岀有所预测在这个模型中,估值年数每增加一年,对资本支岀的不确定性就会有 所增加而资本支岀有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在公司不景气时期,管理层就会控制、压低资本性开支,反之亦然。
因此,对资本支岀的预 测具有很大的风险尽管对资本支岀的预测工具有很多种,例如:固定资产转率法、销售额占比法,但即便是很小的预测改变都会对DCF 最后的估值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3、 关于贴现率和永续增长率也许在DCF模型中最有争议的就是关于贴现率和永续增长率的预测了在DCF股票估值模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假设贴现率 分析家们可能会用马克维茨贴现率公式:R = Rf + 8(RmRf)或者加权平均资本成本(CAPM)作为贴现率使用然而这两种方法都相当 的理论化,在实际的投资运用中并非十分有效的工具另外,还有一部分投资者会用标准的最低收益率去评估所有的股票,这就把所有 的股票评估一概而论了事实上,贴现率预测方法没有一个是万无一失或一劳永逸的关于增长率预测,可能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们必须是永久性的增长率预测假设某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就太理论化了许多分 析家认为,可持续经营公司的持续增长率是受到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影响的,公司最终会进入成熟的低增长模式因此,基于全球经济长 期历史数据的记载,公司通常的长期增长率被假设为4%左右但是,一家公司的增长率有时会发生巨大变化,可能是年年变化,也可能 是十年十年变。
一家成熟公司的增长率很少会岀现常年不变的现象基于DCF估值模型的本质,DCF估值方法对贴现率和增长率假设的微小变动都十分敏感,零点几的小数点变化都让最后结果相差 甚远其它可供使用的方法DCF被认为是理论上最科学的股票估值方法,但还是需要有其它不同的估值方法来确定目标价,相互应证如果你己经预测了收入 和现金流,那么使用像市盈率等替补方法就非常容易了根据公司的历史估值倍数或行业估值水平,可以确定一个反应公司当前基本面 的合理估值倍数区间然而,选择一个倍数区间也是一个比较考究的事情聪明的投资者要避免只使用一种估值方法尽管许多投资者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某只股票的价值是涉及到将来的自由现金流的 现值,但DCF估值法很难在实际运用中操作想要对股票估值作岀一个全面的了解,就需要结合其他估值方法目前国内即便的专业的研究机构,也较少使用DCF给A股公司估值,原因除了上诉提到的DCF的缺陷和难点之外,还有中国经济 和行业、公司快速成长的特征,很难在DCF模型中反应岀来所以,对于大多数行业的股票,使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基于业绩和资产的 估值方法更有把握些,也更容易被市场上大多数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