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102865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果名称-浙江师范大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项目名称推荐单位项目简介2016 年度省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示表基于膜分离和光催化的新型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关键机制浙江师范大学膜法水处理和光催化降解是支撑国家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和浙江省 五水共治 等战略举措实施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尚存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有待解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浙江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界面机制、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水资源利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Water Res.、 Cri. Rev. Environ. Sci. Technol. 、 Appl.Catal. B 、 Bioresour. T

2、echno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学术论文32 篇,总影响因子超过 140。10 篇代表作的影响因子均大于3.0,总影响因子大于50,其中 8 篇为 SCItop 论文, 2 篇为 ESI 高引论文。 10 篇代表作均发表于2011-2013 年之间,截止 2015年 11 月, Google Scholar 总引用超过 300次, Web ofScience 统计总引用超过 200次,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技术发现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1)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污染物在膜面的粘附是造成膜污染的重要因素,而粘附过程直接受膜面界

3、面热力学控制。基于这一认识,课题组创新性地发展了 XDLVO 理论,将 XDLVO 理论与空间几何、微积分和超级计算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膜与污染物之间界面作用能的计算方法,并对膜污染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解析, 为界面作用能的可控调节和膜表面形态的可控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 2 )提出并验证了膜表面污泥层过滤中阻力形成的新机制:渗透压效应和 Flory-Huggins 机制,指出大部分过滤阻力由这两种机制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两种机制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调控策略。这一发现从化学势的角度深入揭示了有机物膜污染的物理化学本质,为膜污染控制提供了新策略。Water Res. 期刊专门发

4、文评论我们这一发现。( 3)设计合成了多种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异质结结构对载流子的有效分离使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污水性能。同时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阐明了其对多种染料废水的降解机制。 这一研究可为新型高性能光催化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4)揭示了典型消毒措施下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关键因子,阐述了其形成机制,构建了针对性的调控策略,为水资源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林红军,项目总负责人,提出了本项目的总体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案,对所有4 个发主要现点均做出创造性贡献。在发现点1,主要贡献为构建了一整套基于超级计算的界面热力学的计算方法;在发现点2,揭示

5、了膜面污染层过滤的渗透压效应和完成Flory-Huggins 机制;在发现点 3,提出了设计合成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思路;在发现人及点 4,揭示了几种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机制。是论文1、2、6、7、10 的通讯作者;论学术文 3、5 的第一作者;论文 4、 8、 9 的主要作者。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贡献何益明,项目主要参与人,在发现点1,主要贡献为采用总负责人构建的方法解析了 2 个因子对膜污染的影响;在发现点2,为新发现的机制提供了2 个方面的实验证据;在发现点 3,负责合成几种异质结光催化剂并进行表征。是论文4、8、9 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及作者、他引情况通讯作者;论文1、 2 的主要作者。占本人

6、工作总量的70%。赵雷洪, 项目主要参与人,在发现点3,负责合成几种异质结光催化剂并进行表征。是论文 4、 5、 8、 9 的主要作者。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洪华嫦,项目主要参与人,在发现点 1,主要贡献为将复合 simpson 方法引入空间微积分的拟合;在发现点 2,为新发现的机制提供了过滤阻力方面的实验证据;在发现点 4,揭示了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关键因子和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控策略。是论文2、 7、 10 的第一作者;论文1、 3、5、6 的主要作者。占本人工作总量的 60%。王方园,项目主要参与人,在发现点2,主要贡献是为新发现的机制提供了化学组成方面的实验证据;在发现点4,参与了

7、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关键因子方面的研究。是论文 2、 7 的主要作者。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1. Zhang Meijia; Peng Wei; Chen Jianrong; He Yiming; Ding Linxian; Wang Aijun; Lin Hongjun; Hong Huachang; Zhang Ye; Yu Haiying, A new insight into membrane fouling mechanism in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Osmotic pressure during cake layer filtration.

8、 Water Research 2013, 47 (8), 2777-2786. 他引 10 次2. Hong Huachang; Peng Wei; Zhang Meijia; Chen Jianrong; He Yiming; Wang Fangyuan; Weng Xuexiang; Yu Haiying; Lin Hongju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membrane fouling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its implications. Bioresource Technololy 2013,

9、146, 7-14. 他引 8 次3. Lin Hongjun; Peng Wei; Zhang Meijia; Chen Jianrong; Hong Huachang; Zhang Ye, Areview o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s: Applications, membrane fouling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Desalination 2013, 314, 169-188. 他引 58 次4. Li Tingting; He Yiming; Lin Hongjun; Cai Jun; Dong Lvzhuo; Wa

10、ng Xiaoxing; Luo Mengfei; Zhao Leihong; Yi Xiaodong; Weng Weizheng,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visible-light plasmonic photocatalyst AgBr-SmVO4.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3, 138 139, 95-103. 他引 24 次5. Lin Hongjun; Gao Weijue; Meng Fangang; Liao Bao-Qiang; L

11、eung Kam-Tin; Zhao Leihong; Chen Jianrong; Hong Huachang, Membrane bioreactors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a critical review.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2 (7), 677-740. 他引 27 次6. Chen Jianrong; Zhang Meijia; Wang Aijun; Lin Hongjun; Hong Huachang; Lu Xia

12、ofeng, Osmotic pressure effect on membrane fouling in a submerged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ly 2012, 125, 97-101.他引 8次7. Hong H. C.; Huang F. Q.; Wang F. Y.; Ding L. X.; Lin H. J.; Liang Y., Properties of sediment NOM collected from a drinki

13、ng water reservoir in South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Ms and HAAs form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3, 476, 274-279.他引 5次8. He Yiming; Cai Jun; Li Tingting; Wu Ying; Lin Hongjun; Zhao Leihong; Luo Mengfei, Efficient degradation of RhB over GdVO4/g-C3N4 composites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

14、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3, 215-216, 721-730. 他引 36 次9. He Yiming; Zhao Leihong; Wang Yongjiao; Lin Hongjun; Li Tingting; Wu Xintao; WuYing,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VDyOx composite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69 (1-3), 50-57.他引9 次10. Hong Huachang; Xiong Yujing; Ruan Mengyong; Liao Fanglei; Lin Hongjun; Liang Yan, Factors affecting THMs, HAAs and HNMs formation of Jin L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