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5KB
约6页
文档ID:410187206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_第1页
1/6

三个区位论的内容及应用一、 韦伯工业区位论针对如何以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的原则选择厂址,韦伯先后 对其作了分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 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 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 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 3 个一般 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 3个阶段:第 1 阶段,假定工业生 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 (基本格局)第 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 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 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 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① 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 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 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 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 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 时,生产地多 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 1 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 确定工业区位② 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 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③ 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 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 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3. 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实例:越南辰星水泥厂,位于越南境内建江省,它与瑞士霍尔德班克公司联合投资建了一座 新厂即 Ho Chong 水泥厂在距新建的 Ho Chong 水泥厂 5-6 公里处有三座石灰石矿山,一座粘土 矿和一个海运港口,该水泥厂使用的石灰石来自于靠近该厂的三座矿山,其它的原料成份,粘土 来自于工厂附近的粘土矿。

根据韦伯区位论这是接近原料地,使原料运费最小化其它的原料例 如铁矾土年用量 70000t 来自于东南省 Bien Hoa 城(氧化铁)年用量 70000t 的石膏来自泰国和 来自越南本国北部 150000tph 的煤,这些原料都是用船运抵现场的 由于靠近海运港口,原材 料运费也较低,同时生产的水泥运到港口运费也低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纺织业和精密机械 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 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 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 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 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理论模型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 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

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 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 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 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三)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1.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 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 的圈层结构表现3.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 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4. 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运用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 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 农 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 水果乃至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 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 导地位。

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 村, 由于交通闭塞,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 农产品只能 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 也有外部供应 的) 在这些地区, 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 世 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 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 从市场特点来讲, 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 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 场信息不灵通, 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 的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 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 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 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 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 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 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 发达和很不 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 多山地和高原, 交通运输相对落后, 这 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 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 不同高度要求 种植不同作物) , 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

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 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 但运输手 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 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 术水平低, 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 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 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 状况来看, 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三、中心地理论(一)产生背景20 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 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 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 布,数量和规模等级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 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 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 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中心地理论概念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 地理论产生于 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 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塔勒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 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 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 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 模关系加以概括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 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 能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 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 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 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

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 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 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 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 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 离的大小中心地的等级性: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 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 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 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 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 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 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 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 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中心地三原则:1.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 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 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 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x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 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 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 K=3 序列,即在一级中心 地所属的 3个二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