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 〔会员资料〕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形成一个“超越谱带〞超越问题的理论视域是个体性、先验性、存在性三大原那么超越基于信念〔其中理想性信念基于存在性信念〕;信念基于预设 [关键词]宗教,哲学,超越,信念,预设 宗教与哲学中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假如不加以澄清,我们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宗教与哲学超越〞与“信念〞以及“预设〞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1.问题的提出 〔1〕超越问题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是否具有“超越性〞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中国哲学阐释者们的普遍关注这与另一个问题亲密相关:儒学或“儒教〞[1]终究是不是一种宗教?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现代新儒家学者,愿意相信儒学确实是一种宗教,或者具有宗教精神[2]但是儒学与通常所见的宗教又确实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重要区别,于是近年人们较多地议论所谓儒家的“内在超越〞问题[3]他们认为西方宗教的超越是一种“外在超越〞,即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一种超越性存在者,例如上帝;而中国的儒学也追求超越,但并不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故而是一种“内在超越〞。
这种意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的根底之上的:只要具有超越性的就是宗教或具有宗教性,因为只有宗教才有超越性;儒学具有超越性,因此儒学也是一种宗教,至少可以说具有宗教性或宗教精神本文的任务不在说明儒学终究是否宗教,而在澄清:是否只有宗教才存在超越性问题?超越性的本质是什么?它的观念前提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超越〞并不仅仅是宗教的专利,它与哲学的“超验〞、“先验〞问题直接相关:它们都是transend一词及其一系列派生词的汉译,依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宗教上译为“超越〞,而哲学上那么通常译为“超验〞、“先验〞现今西方哲学研究者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transzendental〔先验论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研究者那么从宗教精神的角度讨论儒学的“超越性〞〔theharateristiftransending〕问题,他们往往自说自话,结果造成了一些理论混乱而不自知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汉语翻译当中带来的问题,西方人自己仍然有这类纠缠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坚决回绝任何“超验存在〞或者“超越性存在者〞〔Transzendenz〕,另一方面却竭力主张“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复原〞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usstsEin〕。
其实,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先验和超验也是某种超越,尽管不是宗教式的超越 〔2〕信念问题 这是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问题:超越问题与信念〔Belief〕问题是亲密相关的迄今为止,人们在议论超越问题时,很少想到它与信念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不管宗教还是哲学,凡超越都是基于信念的因为超越就是超出自身,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然而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无论上帝还是理念、天、道、至善之类,总之,任何终极性存在者,其存在本身都是不可求证的,而只是一种信念信念就是“相信〞某物存在没有这种信念,就谈不上超越,乃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超越的意图一般来说,超越追求基于两种根本的信念:一个表现为事实判断,即相信它是存在的;一个表现为价值判断,即相信它是纯粹的、绝对的、至善的等等事实上,人之追求超越,是必须拥有这种信念的超越就是追求某物,而追求某物的首要前提便是相信它存在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基督教的皈依上帝和向往天国,莫不基于对圣人境界、神仙世界和上帝天国的存在信念谁也不会去追求那明知道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东西 (篇幅:19000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