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10032728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织金民俗风情大集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悲情三眼萧激情婚恋曲2012-07-27 23:46:53 来源: 评论:O 点击:29这里、是中国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里、生活着一支中国古老而富有传奇色 彩的民族-织金长角发苗。他们因为独特的头饰而得名,他们因为奇特的乐器而闻名。织金长角发苗。化董村位于贵州省织金县西南面的阿弓镇境内,全村共有5个村民组, 是中国长角发苗的主要聚居地,在全国仅存的6000多长角发苗中,这里就生活着将近800 人。走进化董村,好象是置身于一幅时光倒流了的山与水共舞,人与水和声的风景画中,这里 群山环绕,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也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才使得这里的长角发苗较为 完整地保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

2、古朴的民族风情。今年70岁的王顺明老人有一把这个村子里最长的芦笙,这把伴随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芦 笙老人是不会轻易借给谁的,只有在时近黄昏的时候,老人才会细心的把它取出来吹上两曲。 忧郁低沉的乐谱寄托着老人对逝去多年的祖辈们无限的思念之情。照理说,芦笙原本就是苗族同胞的传统乐器,而事实上,在这个村子里,如今会用芦笙 吹奏乐谱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倒是这个村子里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乐器“三眼萧”,还在忠实 地延续着苗族同胞婚恋自由的传统。三眼萧是长角发苗独有的乐器,苗语叫“擀冉”,关于它的来历,直到今天,没有谁能把 它合理的解释清楚,倒是有一个传说,一直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流传着。据说:在很久以前,寨子里有

3、一户财主,财主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家里还珍藏着一 把神奇的扇子,每一次,当四乡八岭的年青人到家里提亲时,财主总是在盛情款待后,将扇 子把他们扇到一座四面绝壁的山上活活饿死。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英俊的苗家兄弟俩,与 财主的两个女儿一见倾情,可是,财主同样也用扇子将他们扇到了山上。在绝望中,兄弟俩随手捡起了两根早已破损了的人骨头吹奏起来,他们哀怨的声音唤来 了一只叫“依”,一只叫“各”的两只神雕,神雕把他们驮到了山下。回到家里后,兄弟俩依葫芦画瓢做成了与财主一模一样的扇子,趁着财主不在家的时候 来到了财主家,巧妙地更换了财主的扇子,这一次,财主的扇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兄弟俩 成功的娶回了财主的两

4、个女儿。为了记住这一永生难忘的经历,兄弟俩仿照着山上吹奏的人骨头,用竹子做成了三个眼 的竹萧。也就是现在的“三眼萧”。或许正是缘于这个伤感的传说吧,三眼萧吹奏出来的声调总是这样的幽怨低沉,表达的 字句总是这样的悲凉伤感。在淡淡的忧伤中,寄托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对婚恋自由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说三眼萧是在充当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倾述感情的“传声筒”的话,那么,我们可以 这样认为:每年的跳年节则是在搭建着长角发苗青年男女相互“传声”的平台。据织金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办公室主任(长角发苗)王洪兴介绍:“跳年节”事实上应该就 是这支苗族的“情人节”,这支苗族有大大小小的寨子21个,每年正月初四到正月

5、十五的这段 时间里,各个寨子里的未婚男青年都会三五成群的结伴在一起,在这21个寨子中串来串去 的,寻找自己心爱的意中人,而大多数的女孩子也都会在家中,等待这些小伙子们的到来,在这种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去挑选自己的心爱的人。在化董村,每年的跳年节,每个寨子里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喜悦的环 境中,他们没有了年龄的差距,没有了辈分的区别,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期盼,对婚恋自由的 理解和支持。在这段日子里,女性是家庭中最忙的人,她们出了每天要操持家务,准备好待客的饭菜 外,还得早早的起床,整理好自己的服饰和头饰,而这种繁复的工序得花费她们将近2个多 小时的工夫。长角发苗至今还保存着远古先民“髻首”

6、的习俗,他们用将近1米长的木制长角,以黑色 麻线掺上亡故祖先的头发缠绕于长角之上,呈横“8”字型束于头顶,形成沉重而巨大的头饰, 重者达5公斤左右。以前,长角发苗男女都是要戴长角”的,现在,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 响,男子已不再戴“长角”了,只有妇女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古老装束。忠实地固守着“长 角发苗”这一原始的称谓。跳年节中,三眼萧始终是整个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男女双方开始接触,到相互交 往,最后缔结姻缘,都有着专门的曲谱,其类别之多,就连上了年纪的长角发苗人自己都说 不清楚。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第斯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一个是犹 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苗族”。在长

7、期的战争和大范围、高密度、长距离的迁徙中,多种 文化的对撞,使得苗族文化既有着相对封闭的因素,又有着相对开放的意识,这种矛盾的统 一,使得苗族同胞首开了婚恋自由的先河。而在这其中,三眼萧不过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一 种辨证法中“扬弃”的产物罢了。最近,我县旅游部门在为上坪寨乡作旅游发展规划时意外发现,在斯拉河畔织金县与平 坝县交界约两公里的地方,在一个天然溶洞内,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棺 村,当地的人们把它叫做“棺材洞”。这个“棺材洞”宽约70米、高约60米,洞内凉风习习,干燥、通风。经过仔细察看,洞 内共有棺材800多具,有船形、圆柱形、墙板形、平墙平盖形和拱墙拱盖形。据了解,棺

8、材的堆放,是按照死者在家族中的分支进行排列的,不分男女老幼和辈分,一律以死亡年代 的先后顺序一层层地往上堆放。这一洞葬奇观,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1987年,我省考古 专家就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从棺材造型、死者服饰及近百件陪葬器物进行分板判断,认为 最古老的棺材已有上千年。后来经过中科院地化所对洞内第516号船形棺进行碳素标本检 测,证实了这-推断织金县龙场镇苗族风情简介2012-07-27 23:46:14 来源: 评论:0 点击:20龙场镇是织金县东部成建制镇历史较为悠久的古老集镇之一,距县城54公里。全镇总 面积80.2平方公里。龙场镇原称腾龙镇,与县内化起镇、大

9、平乡、自强乡比邻,与清镇市 辛店镇、流长乡以及黔西县大关镇隔东风湖相望,集镇贸易极为繁荣,镇内观音阁、寿佛寺、 地母庙等古建筑众多,后毁于文革“破四旧”浩劫之中,龙场镇现存的营上明末清初古建筑群, 建于三面绝壁的悬崖之上,深藏于群山之间,正等待有识之士前来采风旅游,投资开发。龙场镇气候怡人、风光绮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全镇现有人口 28256人,主要居住着 汉、苗、彝、穿青、白、仡佬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苗族是龙场镇 这片土地上的古老居民,苗族人口 704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5%,苗族人口在全镇21个村(居)委会均有分布,其中箐口村为纯苗族村,在全镇192个村民组中,有

10、38个村民组为 纯苗族村民组(自然村寨)。龙场镇的苗族主要为歪梳与长角苗两种苗族支系。歪梳支系主 要居住于龙场镇临东风湖湖岸高山地区,与湖对岸的黔西县、清镇市苗族同为一个支系;长 角苗在镇内分布较多,却主要见于镇内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区域。苗族的刺绣、蜡染、种麻织布以及农耕文化世代传承,因不同的支系而表现为不同的形 式,于是便有了不同风采的苗族服饰文化,从龙场镇的歪梳苗族以及长角苗族这两种支系上 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这种特点,歪梳与长角两种支系的服饰从颜色的选配、图案描绘独有其 各自鲜明的特点,歪梳以黑色为主基调(男人着黑色麻布长衫),本地又以“黑苗”命名之, 长角苗以白色为服饰主基调,(男人着白

11、色长衫),当地又以白苗命名之。龙场镇的长角苗 服饰色彩绚丽,图案取材于苗族大迁徙的历史,一套龙场长角苗族的服饰就叙述着一段苗族 沉甸甸的历史,龙场长角苗服饰熠熠生辉,在苗学界被认定为苗族长角苗服饰的代表。虽然, 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各民族的融合,这些世代传承演绎的服饰文化正在没落与消亡,但 步入偏僻的龙场镇苗族村寨,我们还可以随处看到手工刺绣的苗女,间或看到染布的靛缸、 闲置的老式纺车等。苗族是一个歌舞的民族,龙场镇的歪梳、长角苗两个支系也不例外,在农闲之余,在大 山深处的苗寨里,总会响起悠扬的芦笙旋律,苗族同胞们翩翩起舞,置身其间,令人响起神 话与从前,飘飘欲仙。龙场镇的苗族的婚丧嫁娶平素

12、的自娱自乐均为芦笙歌舞形式,但因支 系的不同而呈现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不同的艺术特色。龙场镇青山干坝的芦笙鼓舞悬羊击鼓史诗般地反应了苗族大迁徙前夜的历史故事, 大迁徙前夜,在中原群雄逐鹿中溃败的苗族同胞先人,在大山之上的苗寨里面临强敌的进攻, 苗族同胞的面临生死存亡的决绝,首领决定率众迁徙,苗族同胞历就是歌舞的化身,机智的 首领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在寨子里挂上了打鼓,把一只羊,挣扎的羊儿用腿不断猛烈地撞 击鼓面,雄浑的苗鼓响彻山谷,山下的强敌以为山寨的苗民正有序聚集,不敢冒然进攻,天 亮强敌突入苗寨,山上的苗族同胞已成功转移,那只擂鼓的羊儿气尽力绝,死于大鼓之上。 从此,为纪念那次有关这支苗

13、胞生死存亡的大迁徙,每逢节庆或是农闲之余,龙场镇的长角 苗同胞们总会吹起芦笙、敲起雄浑的大鼓,男女老少欣然起舞,去触摸远古那段满是心酸的 历史。龙场镇青山干坝苗寨是一个纯苗族自然村寨,该苗寨依山而建,以古铜色的粘土墙茅 屋为主基调,步入其间,犹如回到亘古的蛮荒时代,满目的苍凉。该苗寨原生态史诗性舞蹈 在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摘取了了全县原生态舞蹈第一的桂冠。此外龙场镇长角苗 还有独具特色的苗族“喊歌”,是平素“这山喊来那山和”的艺术浓缩,在2006年的“多彩贵州” 原生态歌曲大赛中曾杀入贵州总决赛。近年来,不断有英、法、美、瑞典、日本等海内外游 客到龙场镇观光旅游、采风活动,其中干坝

14、苗寨在200 7年度就曾接待外国游客近百人次, 在法国2007年法国版的中国西部旅游一书还把龙场镇青山干坝苗寨作为中国西部旅游 魅力村寨推介。苗族的风情文化正成为吸引外界关注的亮点,熠熠生辉。龙场镇苗族的婚姻自由程度比较高,通常在平素的苗族歌舞,以及其他生活交流中,适 龄的男女青年便有互相中意的对象,或双方悄悄对谈,或三五成群结对交往,至今在龙场镇 集镇上就有一条专门为苗族青年约会的小山,环山的小路被街道居民戏称为“苗族青年恋爱 路”,每逢赶场的日子,情窦初开的苗族青年男女吹着芦笙、口琴,三五成群在小山上嬉戏、 打闹,唱苗歌、跳苗舞,互相有意的一对对情侣则悄悄溜出人群,在僻静的地方单独交流去

15、了。此外,苗族的花坡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个好去处,在苗族相对聚居的地方选 取一座或一片大山,种上花树,约定日子,纷至聚集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唱起申请的苗 族山歌,花坡立刻成为欢乐、幸福的海洋。龙场镇及周边著名的花坡有一一二月十八坡,位 于大平乡境内(龙场比邻乡镇、贵州乡镇建并撤前疏龙场区箐脚乡),每年农历二月十八跳 花,属织金县内上万人聚集的花场之一;以支花坡,位于龙场镇与化起镇交界的以支,因于 每年的端午节跳花,故又称五月端午坡;此外还有位于龙场镇六花村的正月初六坡以及比邻 乡镇的二月十九坡、二十坡等等。龙场镇苗族风情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融身其间,我们会寻找到一种心

16、灵的历史回归,触营上古寨:传即将消失的古民居2012-07-27 23:45:24 来源: 评论:o 点击:17也许,对于大多数去过织金营上古寨的人来说,他们大多有过触摸历史与从前的惊讶与 感叹,突兀于悬崖之上的古寨,的确能够在蓦然间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但之后,古寨的 荒僻,古寨的遥远,注定它将成为人们缥缈的记忆。一如那远天的星星,闪耀着辉光,却挂 在我们遥不可企及的地方。然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游走,我却会不时想念起古寨来,想 起岁月还在斑驳它的容颜,它的瓦砾碎落,心里就会有揪心的痛。我们的车子还在乡村道路的砂石上颠簸,沿途山色翠微,空气也越发清新起来。路却越 发陡峭,路边原本欺生的土狗被我们这个会跑的铁匣子吓得叫着跑远,那初生的牛犊也惊得 胡乱闯撞。我们的车在向更为偏僻的所在驶去。终于到了,我们的车在一个乡村小学操场,不,其实是在一块稍宽一些场坝停了下来。 扑入眼帘的还是那座巨石垒就碉堡,只不过在碉堡醒目位置的墙上,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