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10025950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精编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锂离子电池及其它新型电池专题1. ( 2009 浙江理综, 12)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标记为Li-ion 的电池称为“锂离子电池” 。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 ,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 Li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为:NiO 2放电0.85 NiO 2Li+2Li0.352Li充电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Li-e=Li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B充电时, Li 0.85 NiO 2 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C该电池不能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D放电过程中 Li向负极移动答案 D【解析】 A 项, Li 从零价升至正价,失去电子,作为负极,正确;B 项,反应逆向

2、进行时。反应物只有一种,故化合价既有升,又有降,所以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正确;C项,由于 Li 可以与水反应,故应为非水材料,正确;D 项,原电池中阳离子应迁移至正极失电子,故错。2.( 2009 江苏单科, 12) 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B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6H 12O6 +6H 2O-24e - =6CO 2+24H +C放电过程中, H+ 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 1mol 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22.4 L【标准答案】 B6【解析】 A 项,高温条件下微生物会变性

3、,所以A 错; B 项,负极是葡萄糖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所以 B 对; C 项,原电池内部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所以C 错; D 项,消耗 1mol氧气生成 1mol 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体积是22.4L ,D 错。【考点分析】原电池反应(反应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的移动方向);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 2009 天津, 10,14 分)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下图为电池示意图, 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 请回答:(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用 a、 b 表示)。(2)负极反应式为。(3)

4、电极表面镀铂粉的原因为。( 4)该电池工作时, H2 和 O2 连续由外部供给, 电池可连续不断提供电能。因此,大量安全储氢是关键技术之一。 金属锂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吸氢和放氢原理如下:.2Li+H 22LIH .LiH+H 2O=LiOH+H2反应中的还原剂是,反应中的氧化剂是。1已知 LiH 固体密度为0.82g/cm 3。用锂吸收224L(标准状况) H2,生成的LiH 体积与被吸收的 H2 体积比为。由生成的LiH 与 H2O 作用,放出的H2 用作电池燃料,若能量转化率为80,则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32【解析】 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 ( 1)原电池的实质为化学能转

5、化成电能。总反应为 2H2 +O =2H O,其中 H 从零价升至 +1 价,失去电子,即电子从a 流向 b。( 2)负极为失去电子的222一极,即 H2 失电子生成H ,由于溶液是碱性的,故电极反应式左右应各加上OH 。( 3)铂粉的接触面积大,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4) I.Li 从零价升至 +1 价,作还原剂。 II.H 2O的 H从+1 降至 H 中的零价,作氧化剂。由反应I ,当吸收 10molH2时,则生成 20molLiH , V=m/2=20 7.9/0.82 10-3L=192.68 10-3L。 V(LiH)/v(H 2)= 192.68 10-3L/224L=8.71 1

6、0-4 。20mol LiH 可生成 20mol H2,实际参加反应的H2 为 20 80%=1.6mol, 1molH2 转化成 1molH2O,转移 2mol 电子,所以 1.6molH 2 可转移3.2mol 的电子。3.( 2009 四川理综, 29,15 分)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作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 LiFePO 4)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首选电极材料,它的制备方法如下:方法一:将碳酸锂、乙酸亚铁(CH 3COO) 2 Fe、磷酸二氢铵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研磨后,在 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同时生成的乙酸及其它产

7、物均以气体逸出。方法二:将一定浓度的磷酸二氢铵、氯化锂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以铁棒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电解析出磷酸亚铁锂沉淀。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在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在锂离子电池中, 需要一种有机聚合物作为正负极之间锂离子选移的介质,该有机聚合物的单体之一(用M 表示)的结构简式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磷酸亚铁锂的过程都必须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其原因是。(2)在方法一所发生的反应中,除生成磷酸亚铁锂、乙酸外,还有、(填化学式)生成。(3)在方法二中,阳极生成磷酸亚铁锂的电极反应式为。(4)写出 M 与足量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8、 5)已知该锂离子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阳极的磷酸亚铁锂生成磷酸铁,则该电池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答案 .( 15 分)(1)为了防止亚铁化合物被氧化(2)CO 2H 2 ONH3(每空 1 分,共 3 分)(3)Fe+H 2 P O4 +Li +2e LiFePO 4+2H +( 3 分)(4)(3 分)(5)FePO4+Li +e=LiFePO 4( 3 分)【解析】( 1)亚铁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制备磷酸亚铁锂的过程都必须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其原因是为了防止亚铁化合物被氧化(2)将碳酸锂、乙酸亚铁、磷酸二氢铵在800左右、惰性气体氛围中煅烧制得晶态磷酸亚铁锂、乙酸及其它产物均以气体逸出。

9、根据题意和元素守恒,可得其他产物为:CO 2、 H 2 O和 NH 3 。( 3)将一定浓度的磷酸二氢铵、氯化锂混合溶液作为电解液,以铁棒为阳极,石墨为阴极,电解析出磷酸亚铁锂沉淀。阳极生成磷酸亚铁锂的电极反应式为Fe+H 2 P O4 +Li +2e LiFePO 4+2H +(4)M 具有酯基,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M与足量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考点分析】氧化还原、电极方程式、有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用4 (2009 海南单科, 15,9 分 )Li-SOCl 2 电池可用于心脏起搏器。该电池的电极材料分别为锂和碳,电解液是LiAlCl 4SOCl2。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4Li+2

10、SOCl 2 = 4LiCl +S +SO 2。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池的负极材料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电池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3)SOCl 2 易挥发,实验室中常用NaOH 溶液吸收 SOCl 2,有 Na2SO3 和 NaCl 生成。 如果把少量水滴到 SOCl2 中,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组装该电池必须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3答案( 1)负极材料为Li (还原剂), Li e- = Li +( 2) 2SOCl 2 + 4 e- = 4Cl - + S + SO2(3)出现白雾,有刺激性气体生成SOCl 2 + H 2O = SO 2 + 2HCl

11、 (4)因为构成电池的两个主要成份Li 能和氧气水反应,且SOCl 2 也与水反应【解析】分析反应的化合价变化,可得Li 为还原剂 , SOCl2 为氧化剂。(1)负极材料为Li (还原剂),Lie- = Li +(2)负极反应式可由总反应减去负极反应式得到:2SOCl+S+SO22 + 4 e= 4Cl(3)题中给出有碱液吸收时的产物,则没有碱液吸收时的产物应为SO2 和 HCl ,所以现象应该为出现白雾和有刺激性气体生成。(4)因为构成电池的两个主要成份Li 能和氧气水反应,且SOCl 2 也与水反应4、( 08 江苏卷) 镍镉( Ni-Cd )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

12、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 KOH 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 Cd + 2NiOOH + 2H 2OCd(OH) 2+ 2Ni(OH) 2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时阳极反应:- = NiOOH + H 2ONi(OH) 2 e + OH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OH -向正极移动解析:由充电时方程式中的Cd 和 Ni 的化合价的变化可知,Ni(OH) 2 作阳极,电解质溶液为KOH ,所以电极反应式为:NiOOH H 2O; Cd(OH) 2 作阴极,Ni(OH) 2 e OH-=Cd(OH)2Cd2OH;充电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 Cd 作负2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