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与理论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 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 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 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o到了现在,一般研究 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 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 表),这一程序用于10 — 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陌生情境”实验程序⑸次序人的出现情境变化1母亲,婴儿进入房间2母亲,婴儿,陌生人陌生人进来,加入母婴情境3婴儿,陌生人母亲离去4母亲,婴儿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5婴儿母亲离去6婴儿,陌生人陌生人回来7母亲,婴儿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 b型: 安全型(60%-65%), 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2.1安全型(b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 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寻求母亲分享他们的玩耍,母亲离开时, 表现为不安,有的甚至哭泣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接近母亲,并迅速缓解悲哀和不安,恢 复平静继续玩耍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怯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也能很好地与陌生人 交往2.2冋避型(a型)焦虑-回避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情感淡漠与母亲在一起时,多数时间自己玩耍,很少理会母亲;与母 亲分离时,悲伤程度小,能专心做自己的事,当母亲回来时,不积极欢迎,也无明显的喜悦抱 他时会挣脱或身体移开,主动回避2.3矛盾型(c型)焦虑-抵抗这类婴儿对母亲离开非常警惕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母亲离开后极 端痛苦,但当母亲返回表现出矛盾情绪他们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 地拒绝,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在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为不安全性 依恋,是一种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的性质取决于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的 关心程度如果母亲能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 信任、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因此,作为母亲是否对婴儿敏感、有爱心,对婴 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
早期安全依恋的形成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应引起 父母的足够的重视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 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 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 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 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 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 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 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焦虑还会引起 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 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又称离别焦虑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 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有 5%~8%的宝宝“分离焦虑 ”特别严重,对于这部分宝宝,如何引导他们,使之 乐于在家中谈论幼儿园,是疏解其 “分离焦虑 ”的第一步。
不要硬生生地正面灌输,可以采取一些出其不意的办法,比如, “小魔王曲奇也要上幼儿园了,你猜他是怎么去的呢?是乘坐巫婆的飞行毯去幼儿园,还是骑着狮子 王去幼儿园?或者是踩着杂技车去幼儿园? ”每晚上床时,还可以讨论一下: “如果小 曲奇是踩着杂技车去了幼儿园,还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 ”一旦孩子对这个故事产生 了期待感,他同样也会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对幼儿园的排斥和抗拒心理,就被打破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