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0982703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出处】世界汉语教学【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02【原刊页号】2738【分 类 号】H1【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0【标 题】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标题注释】拙文写于数年前,久置箧中。后有机会在几种学术会议上宣读,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指正。陆俭明先生的指正和鼓励使我有勇气在略加修订之后将其公之于众。在此谨向曾经指正拙文的各位,特别是陆俭明先生表达感谢。【 作 者】丁启阵【作者简介】丁启阵男,1963年生,浙江临海人。1980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于1984年、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研究生学位。1987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任教,斯间赴澳门、

2、韩国任教。1995年起任副专家。重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学、中国古代文学。【内容提纲】本文使用“近指远指、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已然未然、实指虚指、肯定否认、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一二称第三称、来去”这八组概念系统地描写“这”系列和“那”系列指代词语的不同分布和用法。【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关 键 词】批示代词/ “这”/ “那”【 正 文】一引论现代汉语里单独的“这”、“那”或由“这”、“那”后边加其她成分构成的词(注:重要有如下某些:这那、这会儿那会儿、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样(办)那么(办)、这样(办)那样(办)、这样样那么样、这样(大)那么(大)、这样(大)那样(大)。),研究者至少达

3、到了如下三点共识:1)属代词类;2)两者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指代系统;3)“这”、“那”分别用于近指和远指。根据对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考察,我们觉得,1)、2)两点是站得住的(注:第一点属于词类划分的问题,有的人将其划归“代词”大类,有的人将其划归“指代词”大类,但“这”、“那”两个系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小类,称为“指代词”或“定指指代词”。第二点,下列两个例子可以用来阐明:a.人家不图这,不图那,就图你是个八路军干部,人品好。(袁静)b.而你由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按倒葫芦起来瓢”,才总是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邵燕祥)a中的“这”、“那”相加指所有条件,b中的“这样”、“那样”相加涉及了所有的错误。

4、),第3)点却是不精确、不全面的。提到“这”、“那”两个系列词语差别的语法著作,一般都只是拿“近指”、“远指”两个概念阐明它们之间在语义关系上的对立。这里边存在两个问题:1)“近指”、“远指”的概念自身是模糊的、笼统的,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所故意义只在于指出了“这”、“那”两个系统具有一种高度抽象的对立关系;2)没有考虑到语言使用时的引申现象。就像其她某些语言单位同样,“这”、“那”两个系统之间的对立,在实际语言中也不也许一成不变地只有远近的差别,也会延伸、转移。这就像实词,除了本义之外,往往尚有引申义。事实上,“这”、“那”之间的差别早已不再局限于远近的对立了。语言的比较(涉及不同语言单位的比较

5、和有关语言现象的比较),事实上就是特性的比较,而几乎所有的语言单位和语言现象往往都不是只具有一种特性,而是多特性的。这就规定我们在进行对比之前,必须找出它们的所有特性,至少是重要的特性,只有这样,对比的成果才也许达到精确、全面。特性来自对实际语言的调查与归纳。根据我们对“这”、“那”两个系列词语用法的调查,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如下特性作出描写:A.近指远指(其中涉及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三种)B.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C.已然未然D.实指虚指E.肯定否认P.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C.一二称第三称F.来去这八组区别性特性就是我们用来描写“这”、“那”两个系统差别的八组概念,具体含义下边将随文阐

6、明。二分布状况2.1近指远指语言里的远与近固然是相对的,无法作出量的规定。例如,100里的距离,相对于1000里是近的,而相对于10里则是远的,孤零零的100里,我们无法评价它的远近。相对的远与近,从理论上说应当由第三点来拟定。如果有A、B、C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我们以A为出发点(第三点),ACAB,因此,C比B远,B比C近。这里可表达为:1)AB0;例如,“天津这边的天气跟北京差不多,上海那边就比北京热得多了。”以北京为出发点,天津近,上海远。但是在语言里,尚有另一种状况,即2)AB0;例如,“北京这边的天气比上海那边凉爽多了。”事实上,语言里边,2)式常用,而1)式并不很常用。因此,所谓的

7、近指往往就是零距离,顶多但是是以“发话人发话时”为圆心“几米几分钟”为半径画个圆圈的一种时空范畴。此外就都是远的范畴了。古语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因此,不妨仍用“近”涉及零距离。除了空间、时间的远近之外,语言里尚有心理的远近。心理的好恶、情感的亲疏,都会转化为一种引申意义上的距离。好者近,恶者远;亲者近,疏者远。这就是心理的远近。2.1.1空间距离表达空间距离近的,用“这”或“这里”等。例如:(1)有人指着一种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鲁迅)(2)许多公司高薪聘我去干汽车修理厂、去挣大钱,我觉得在这里人们更需要我,便回绝了外聘。(3)日本的卡拉OK歌舞厅遍地都是,每天均有6

8、00万人来这里“一展歌喉”。(4)你在哪里?我在这里。例(1)中的刘和珍当时的站位一定是接近发话者(一种学生)和受话者(我,即鲁迅)的,例(2)、(3)、(4)都是零距离。表达空间距离远的,用“那”或“那里”等。例如:(5)那是什么?是飞机。(6)海风轻抚着她的脸颊,她的长发在空中飘舞着,好静静地迎风立在那里,宛如一朵湖中洁白的睡莲。(7)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承认,“美国国会那里有点麻烦。”(8)她每年要回香港四至五次,打理她在那里经营近年的婚纱影楼生意。(发话人的出发点是澳大利亚)事实上,从上下文和平常生活知识上看,例(5)至(7)可以说是“有距离”,例(8)才够得上“远(距离)”。2.1

9、.2时间距离表达时间距离的近及在这个近的时间范畴内发生的事情,用“这时”、“这个时候”、“这”等。例如:(9)怎么这时才下班?(10)前年这个时候,沈阳的雪有二尺厚。(11)有人觉得,联合国不应当像目前这样庞大混杂。(12)何小茗细细想来,大潮能维持到如今这个局面,还真多亏了刘星文!(13)当我们完毕了寻找史册上失踪的一位伟人的任务之后,这才想到,叶帅给廖乾五划定的籍贯区域是对的。表达时间近时,往往不是有话语以外的情景提示,就是有“目前”、“如今”等的提示。这里的例(10)值得注意:有了“这个时候”,“前年”也不属于远的范畴,由于这个格式重在表达“同样时间”(如月日)的意思。远的时间,也许是将

10、来的,也也许是过去的。一般用“那”、“那时”等。例如:(14)等到那个时候啊,我就老。(15)像我这样年轻而又经历过那个红色年代末期的青年人,是从小唱着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开始上学,开始向往北京的。(史铁生)。(16)1962年在科技大学开专门化课程:极限理论。我那时想,这是我一辈子的专业方向了。(17)在我还是一种年轻人时,我有幸与当时已57岁的杰西谈话。那次短暂的交谈始终烙在我的脑海里。(18)时隔六十近年,朱云霞才懂得那位军法处长李时雨本来是中共地下党员。过去、将来的时间用“那”,过去、将来发生的事、结识的人等等都用“那”指称,如例(15)中的“那首”,例(17)、(18)中的“那次”、“

11、那位”。2.1.3心理距离表达关怀、关切、爱慕等的情感时,一般用“这”。例如:(19)南非奥委会主席拉姆萨米说:“当我们行进时,人人都看到黑人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是少数,虽然她们占人口的大多数。这将是多么悲哀。”(关切)(20)记者看到,甭管是“良士多”便利店、明珠市场这样的国有店,还是在和平里、关东店北街这样的集贸市场,大米、原则粉、富强粉以及馒头、切面等价格合理,品种齐全,充足的货源可以让居民们任意选购。(注重)这里,例(19)说的未然之事,按说用“那”更为常用;例(20)表达列举,一般状况下人们用“这样的”、“那样的”以求得错综的修辞效果,这两例都不按常规,用了“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不难揣摩

12、的。至于表达不关怀、淡漠、讨厌、鄙视、仇视等情感时,则一般用“那”、“那”去指称所关涉的人或事。例如:(21)“那只是人生的一道难关,”奎洛特轻描淡写地说着那场火灾,“都过去了,我更想谈一下眼下的事。”(不关怀)(22)秦的亲戚冷冷地说:“那是你自己的事!”(淡漠)(23)此时此刻,那些身着警宪服装公开维持秩序的宪兵、警察几乎所有不知去向。(轻蔑)(24)外地人吵了几句就偃旗息鼓,但那个北京人却不依不饶,脏话如流,没完没了。(厌恶)按照下文话题回指用“这”的规律衡量,例(21)至(24)都应当用“这”或“这”,用“那”、“那”完全是心理需要。2.2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指代话题是“这”系列的一大重

13、要用途,而“那”系列一般不用于指代话题。因此,与否可以指代话题,就成了“这”与“那”两个系列的分水岭。请看例句:(25)如果把这悖理的不孝之子描绘出来,让它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形成鲜明的对比,予以鞭挞,而不像目前的构造,四个子女个个孝顺。(固然也写了罗西的不孝顺,但那毕竟是副线,并且是儿媳)(26)那头牛是1993年4月从法国北部出口到英国的,在1994年6月被诊断患有疯牛病,是在这头牛达到英国14个月之后。科学家们说,疯牛病毒的潜伏期历来不少于22个月,因此这头牛肯定是在法国染上疾病的。(27)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正在从共产主义制度向自由民主制度转变的国家,在美国出口市场占了大概40%,并为美国提供

14、了数百万劳动力。1990-1995年,美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了987亿美元。例(25)中括号里的“也写了罗西的不孝顺”,是作为话题之外的一种插进阐明,自身并没有成为话题,因此用“那”指代。例(26)、(27)两例都展示了从非话题或非话题成分向话题或话题成分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形式标记就是:那这。拿例(26)为例,在所引文字之前,话题是笼统的,“带有疯牛病毒的法国牛已出口到英国”,只捎带提及有一头在法国出生并潜伏着疯牛病毒的牛已出口到英国。该疯牛尚未成为话题,这时只能用“那”指代,而“那头牛被诊断患有疯牛病”一句,就确立了它的话题地位,因此,接下去就改为用“这”指代了。根据“这”所指代话题的位置,可以划分为前指和回指两类。2.2.1回指回指就是指话题先于“这”系列词语浮现的状况。回指又可以分出回指整个话题、回指话题中的某个部分两种。(28)目前世界上8亿人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满足她们的基本需求,这是“不能接受的”。(29)虽然是在客流集中的春运期间,发送人数仍然下降,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30)命题还设立了难度合适的文学知识题和文学鉴赏题。这对此后文学作品的教与学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31)从前景来看,我们可以作三种假设。第一,在联合国改革和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上,美国和加利达到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