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098269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62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行项目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二三年二月项 目 名 称: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项 目 文 件:环境影响报告书委 托 单 位:绍兴市城建局评 价 单 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评 价 证 书: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院长、法人代表:章 晨(高 工)总 工 程 师:苏雨生(教授级高工)环 评 专 职 机 构 :浙江省环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执行机构负责人(副院长):陈德全(高 工

2、)项 目 负 责 人 :金永平(高 工,环评岗证第05570号)报 告 书 编 写 :朱煜光(高 工,环评岗证第05515号)周安国(高 工,环评岗证第05490号)赵 多(高 工,环评岗证第05516号)金永平(高 工,环评岗证第05570号)闵一珏(工程师,环评岗证第05497号)审 核:孙 良(高 工,环评岗证第05486号)陈长春(教授级高工,环评岗证第05500号)审 定:陈长春(教授级高工,环评岗证第05500号)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20032目 录1 前言1 1.1背景1 1.2环境影响评价1 1.3环境影响评价依据2 1.4评价内容及重点3 1.5评价范围、评价标准

3、、评价等级及环境保护目标4 1.6评价原则5 1.7环评工作组织简况62 项目概况7 2.1古城内河道整治项目7 2.2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项目 13 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73 环境现状 38 3.1自然环境状况 38 3.2社会环境状况 44 3.3环境质量现状 584 预期的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69 4.1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69 4.2水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78 4.3声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81 4.4对生物的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91 4.5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及减缓措施 93 4.6底泥处置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97 4.7对城市景观、文物古迹的影

4、响及保护措施100 4.8移民安置的影响分析及对策1115 替代方案1136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及总量控制116 6.1社会效益分析116 6.2环境效益分析117 6.3经济效益分析118 6.4总量控制1187 环境机构设置和环境监控计划119 7.1环境管理、监督机构119 7.2环境机构设置要求及职责119 7.3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120 7.4环境监测计划120 7.5人员培训123 7.6环境监测报告124 7.7河道引水泵站运行管理计划1258 公众参与127 8.1公众参与调查内容与方式127 8.2公众意见调查分析128 8.3公众参与结论128 8.4信息发布1299 结论与

5、建议130 9.1结论130 9.2建议13211 前言1.1背景绍兴市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越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人文荟萃,山川秀丽,饮誉四海。绍兴市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优美的水乡风光而名闻中外。为了改善古城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品位,扩大知名度,绍兴市拟实施“古城内河道整治项目”和“古城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改建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古城区的水环境及自然环境,改造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整体地保护古城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居住条件。项目总投资105136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

6、贷款3957.51万美元,国内银行贷款10000万元,其余62328万元由市财政筹措。1.2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我国“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324号文)和世行“环境评价操作政策”(OP4.01)的要求,由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为主,绍兴市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协助,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写完成了本环评报告。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的目的是:在对“绍兴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并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以

7、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该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做好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既能改造好绍兴的城市基础设施,又能保护好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世行OP4.01中有关环评类别划分原则,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和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环评类别定为A类。1.3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3.1相关的环境保护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3、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

8、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监(1993)324号,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年11月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国家环境保护局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国家环境保护局,1997年11月6、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浙江省环境保护局,1991年10月7、世界银行环境评价操作政策(OP4.01)1.3.2项目文件 1、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项目建议书2、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投资2002138号国家计委关于浙江省利用世行贷款城建环保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

9、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2002年1月4、绍兴市人民政府文件,绍市府发998号文5、绍兴市财政局文件,绍市财预199946号文6、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1995.11)7、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8、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1年7月)9、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10、绍兴市绿地系统规划(1998年)11、绍兴市城市污水收集系统规划(1999年)12、城内河道整治规划(1999年)13、绍兴市越城分区规划(1999年)14、绍兴市统计年鉴(2001年)15、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9年)16、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

10、计研究院绍兴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2000年),2001.71.4评价内容及重点1.4.1评价内容 (1)收集和监测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分析项目建设期对地表水、空气、生态、声环境、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利影响。(3)预测与分析项目运行对社会环境和居住可能产生的不利、有利影响因素,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减缓、控制措施。(4)环境经济损益分析。(5)拟定环境管理、监控及培训计划。(6)收集公众意见。1.4.2评价重点 (1)建设期环境的影响。(2)古城内河道水环境整治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3)污水泵站、翻水站、闸门起闭噪声对环境的影响。(4)污染防治与生

11、态恢复措施。(5)景观影响分析。1.5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及环境保护目标1.5.1评价范围及功能区划基本评价范围与工程项目的建设范围相同,即绍兴老城护城河以内,面积8.32平方公里的范围。另包括河道清淤底泥堆填处。(1)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绍兴市、绍兴县地表水功能区划分图”可知,本项目范围内河流均为类水质功能区。(2)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根据“绍兴市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图”可知,老城区均为二类功能区。(3)声环境功能区划:见图1.5-1。1.5.2评价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1、2、3、4类标准。

12、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类区标准。5、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1.5.3评价等级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和世行导则OP4.01中有关环评类别的划分原则,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绍兴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环评类别定为A类。1.5.4评价阶段 (1)建设期:从施工开始至工程竣工为止(约3.5年)。(2)运行期:工程完工投入运行。1.5.5环境保护目标 (1)工程影响范围内城市河网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