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校矛盾冲突及化解策略摘 要: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催化了家校矛盾的突出和尖锐学校教育需要宁静,更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亲密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敢于直面纷繁复杂的家校矛盾,科学地认识家校矛盾的表现形式,合理地分析矛盾的形成根源,灵活地应对和化解矛盾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赢得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当下家校矛盾冲突具体有哪些表现、其根源何在、学校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化解等问题,作为一线教师也是学校管理者之一的笔者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探讨关键词:家校 矛盾 冲突 化解 策略家校矛盾,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等但不论哪种形式的家校矛盾,都是因学生的教育问题而起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纷杂,催使家校矛盾越来越复杂,同时也越来越尖锐,甚至造成流血伤亡事故而由家校矛盾演变成的冲突事件被媒体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些家校矛盾引发的冲突和导致的事故,既败坏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声誉,又影响了家长、学生、老师及教育相关参与人员的心情和相互之间的感情,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班级的学习生活状态,甚至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断送老师和学生的美好前程因此,家校矛盾冲突中没有赢方,伤得最深的肯定是懵懂无知的学生无论从教育的家庭私利性出发,还是从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出发,我们学校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的成败很大部分依赖家庭教育配合的亲密好坏,从这点上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个高度的统一体,所以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教育统一体内部的矛盾(并非敌我矛盾),只有在统一的前提下双方相互理解,互相宽容,理性处理,妥善化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需要宁静!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就更需要探讨当下家校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这些家校矛盾根源何在?如何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理性化解家校矛盾?一、家校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家校矛盾冲突现象多种多样,但究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两大类1、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是指家长与学校或老师,因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发生面对面的正面冲突。
这种家校矛盾一般具有表达直接、刺激激烈、挫伤身心,倾向暴力等特征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有:⑴家长对孩子所在班的任课教师、学校相关领导以及与自己孩子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发生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⑵家长对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的同学(甚至家长)发生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⑶学校教师、领导或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家长实施面对面的语言或肢体上的人身攻击;⑷家校双方均对对方实施语言或肢体上的面对面的人身攻击;⑸家校双方通过法律手段对簿公堂的矛盾冲突等2、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是指家长或学生与学校或教师,通过间接手段发表自己对教育中的意见、解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一般具有渠道复杂、参与面广、影响面大、真实性差等特点间接冲突式家校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有:⑴家长或学生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职能机构、相关社会团体等反映的教育矛盾;⑵家长或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反映的教育矛盾;⑶家长或学生通过渲染社会舆论反映的教育矛盾等二、家校矛盾的根源浅析不管直接冲突矛盾,还是间接冲突矛盾,一旦矛盾形成,乃至发生演变成冲突,都会伤害教育体内的任何一个成员,也会损伤教育的社会形象,给教育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矛盾不可能不发生,因此我们只能将矛盾给予及时的化解在萌芽状态,或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家校矛盾的根源何在?从家校关系上看,催生家校矛盾的参与者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1、家校矛盾产生的家庭原因据相关专题研究结论和教育实际调查,笔者认为家校矛盾产生的家庭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⑴家长不关心学生的教育这样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管他朝九与晚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甚至当孩子的老师与其交流也只是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思考也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提出的教育方法也不运用⑵家长认为教师决定学生的一切有这种认识的家长往往对学生的教育不会关心,孩子获得成功时自不言语,但一旦孩子遭受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时就会全归罪于老师的问题⑶家长担心学生在学校的处境这样的家长往往有溺爱孩子的教育思想,总是认为孩子没有长大,在学校也如在家一样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担心孩子在学校的这,提心孩子在学校的那,稍有不顺就归罪于学校或者同学⑷家长对教师的不良印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难免有误,而面对教师的错误家长应该抱有宽容和等待的心态,友善地帮助我们的老师但有的家长总会因教师的一次误码而留下积怨,或因某位老师有这样的错误而涂黑所有老师的印象。
⑸家长教育思想不当有的家长给学生灌输“在外不能吃亏”的思想,要“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处理与同学的矛盾时,动辄以武力解决,发生殴斗,一旦吃亏,又会迁怒于学校和老师,造成矛盾冲突⑹家长法制水平不高现代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许多家长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少部分家长又处于似懂法实不懂法的状态,在发生冲突时,常常以似是而非的法律知识与学校、教师纠缠、争吵,造成矛盾冲突家庭中对教育的以上不良因素一旦实施或表现在家长的言行中,都会无法避免地引发家校矛盾2、家校矛盾产生的学校原因⑴教师缺乏服务意识,对家长不尊重教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为学生服务就必须同时为学生的家长服务,因为从教育体内的成员的亲近关系上讲,学生与家长的利益更统一,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教师的天职就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观念可惜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服务理念,甚者用家长作风对待家长和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而又不尊重家长的教师在工作中难免造就家校矛盾⑵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长这样的教师不在少数,常听我们的老师讲某一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么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智力差;要么是家长不配合,水平低也许家长和学生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从不检讨老师自己的原因,而把学生的问题全部归因于家长,应该是有失公允的。
⑶教师利用学生作为人质给家长提供这样那样的要求老师“请”身居官位的家长办事,“请”经济富裕的家长捎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师很容易让家长产生厌恶情绪⑷教师与家长的角色不同引发的矛盾一个是师生,理智胜于感情一个是亲子,感情胜于理智一个是普遍性,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个是特殊性,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这样两个不同角色的成人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矛盾就在所难免⑸教师声望下降前段时间由于国家没有依法兑现教师的合理待遇,确实确实造成了教师生活拮据,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生活困境,许多守不住清贫的教师确实也想方设法收费补课、违章办班,加之个别教师的不法行为,确实造成了教师声望下降,使教师在教育和社会中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学校中对教育的以上不良因素一旦实施或表现在教师或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中,都无法避免会引发家校矛盾3、家校矛盾产生的社会原因⑴商品经济社会的影响商品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间的一切都可以以金钱来衡量,“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深入人心,花钱买优质的服务,如果顾客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就会提出不满,就可能与商家发生矛盾冲突而前一段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又使学校的收费标准大幅攀升,同时为争夺优质生源,有些学校又提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错误口号,进而扩展至整个教育界,这样原本纯洁的、有长幼尊卑的师生关系,一下子变成了金钱的、长幼颠倒的商客关系,这怎能不起纠纷?⑵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独生子女数量激增,这些独生子女在多代长辈的溺爱下,养成的较为严重的娇骄二气和霸气,势必被带到学校孩子的霸气,在家里,父母可以迁就,在学校,则会受到老师的疏导、压制,甚至打击,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冲突⑶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对教育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没有指导规范,造成处罚不当,从而引发冲突现在的许多教育法规都是从大面上规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细的规则却没任何文字依据如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规定不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但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以什么为辅呢?没有规定,以致造成许多“负责任的优秀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因而引发矛盾冲突如果能像韩国一样制定体罚规范,在什么场合下,由谁使用什么工具对学生什么部位打几下这样矛盾也会减少许多⑷法律法规不健全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家关系,需要全社会公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完善规范对学生的处罚制度,使教育的责权利更加明细,依法照规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家校教育行为和谐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在家校矛盾冲突中的原因,笔者赞同有关专家对家校矛盾的归因分析:即,尽管教师与家长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在各自的社会角色、对教育手段的理解、与学生的亲密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会产生矛盾。
1.角色差异引起的矛盾教师对学生及家长存在着一种公务关系,而家长对孩子是亲子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及其学生家长,采取的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就可能产生与家长对孩子富有人情味的态度之间的矛盾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期望,是骨肉之情,亲子之爱他们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理所当然对教师寄予厚望家长对孩子常常情感重于理智,而教师对学生却常常是理智重于情感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感情否则,就可能轻率地责怪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其结果,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2.交往障碍引起的矛盾教师与学生家长各有不同的工作,而且都繁忙、紧张,双方客观上工作时间的重叠和空间上的距离以及通讯渠道的不畅等原因产生障碍;主观上也可能由于各自身体状况、性格等差异而产生交往上的障碍这些障碍也往往成为矛盾产生的根源 3.缺乏对对方角色开展的工作情况的深入了解引起的矛盾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家长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不知道影响教育的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不了解许多因素是教师难以控制的因此,每当学生的成绩不能使他们满意,或学生表现不好时,学生家长就对教师产生不满,责怪教师同样,教师可能因为过多重视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从而责怪家长没管好孩子,没有主动配合教师工作。
这样由于缺乏换位思考,也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4.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引起的矛盾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似乎都形成了处理问题的功利性态度,即学生有了问题双方才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教师或家长才会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这种功利性的冷冰冰的联系方式由于缺乏人际之间应有的感情色彩(人情味)而使双方产生对对方的不满情绪 5.印象失真引起的矛盾由于学生的传播失误,而引起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对方印象的失真,形成双方在直接交往前的消极定势,因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产生交往的正确动机,如由于孩子的诉苦,使学生家长误以为教师对自己孩子不热爱,不负责;抑或由于学生表现出任性、散漫、满不在乎,使教师认为家长对孩子过于娇生惯养,没有家教,从而形成了心理上先入为主的失真的印象 6.对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引起的矛盾教师与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了解不一样,对其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教师主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各科教师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课堂表现,对学生作出的评价也侧重在这些方面学生家长则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存在着极不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