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变迁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09802369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茶文化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茶文化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茶文化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的变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具至宋代的演变摘要:茶的原产地就在中国,其原生地在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王褒 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茶文化发展的同时,茶具也在随之发展, 茶具的发展和对于茶叶的利用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关键词:茶 茶具 瓷器 引言 茶具的发展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技术水平息息相关,比如瓷器烧造水平的提 升,可以直接的放映在各个时期的茶具上,而青花瓷茶具的出现,则依赖于白瓷 烧造技术的成熟、釉下彩技术的出现以及最重要的含钴釉料的使用,因此,可以 说自隋唐以来,茶具的材质和器型都是当时工艺水平的体现。茶具的发展同样也 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毕竟在中国,自唐朝以后,喝茶这

2、一行为,无论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都被文人雅士所推崇,而掌握着审 美话语权的这些人,不可能不将自己的审美观点附加在这些器具上。因此,这些 人手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件实用器,更是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由此, 可以说茶具演变的历史,是由功能需求为引导,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与 审美观点共同推进的。一、两汉时期 中国关于茶的最早记载,目前认为是王褒写于西汉时期的僮约,虽然这 是一篇带有戏谑色彩的文章,但也可从中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现状,而其中 被认为提到茶的有两处,分别是 筑肉臛芋,脍鱼炰鳖,烹荼尽具,已而盖 藏 牵犬贩鹅,武阳买荼 前者说的是做饭,后者说的是采购,不过关 于前者所提到的

3、”荼“是不是就是茶,现在的研究还存疑,因为和前面提到 的肉、芋、鱼、鳖联系起来的话,将这里的”荼“当做一种食物解(苦菜) 更为合理一些。 关于”武阳买荼“的争议不大,因为如果只是买菜的话, 不用特意跑到武阳去。 基本上中国相对可靠的,关于茶的明确记载,就只 能追溯到这里了,而两汉时期,关于茶的记载,也仅止于此。可以说是相当 的模糊,至于茶具,更是稀少。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其实没什么可说的 不 过转折出现在 1990年 这一年从湖州出土了一件东汉晚期的青瓷罍。 在这个青瓷罍出土之前,基本上认为两汉时期即使有茶具,也是与酒具通用 的器具,而发现这个之后,基本上可以认定,在东汉晚期,中国已经有专用

4、的茶具出现了。 至于这个青瓷罍的用处,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 是储茶,一种认为是痷茶(就是泡茶),支持前者的证据是这东西无流,也 就是不方便往外倒,所以应该不是装液体的,而支持后者的证据是,内层有 釉,由于在两汉时期,施釉的工艺还不成熟,大多数器物还是以刷釉的方式 上釉,而这种器型的内部上釉又比较困难,因此如果没有需求的话,里面用 不着上釉,之所以上釉就是为了储存液体。不过不管这个青瓷罍的作用为何, 将其认定为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专属茶具,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关于茶的文字记载逐渐多了起来,比如吴志韦曜传中记 载:“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

5、口,皆浇灌取尽,曜 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然而不幸的是,在这一时 期,并没有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茶字青瓷罍那样的,能明确认定为茶具的物品 出土。如上文所述,孙皓将韦曜应该装酒的容器中换成茶,也可以认为在当 时,其实茶具和酒具是通用的。 虽然有人认为鸡首壶这类物品可以作为茶 具使用,但也缺乏实际的证据支持,大多数还是认为它是一种酒具。 这一 时期发展出来的另一件物品,被认为和茶有着更大的关系,就是有泉在回答 中提到的托盏,虽然在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南朝青瓷托盏的介绍中写到 茶 煮好后盛入盏中,荼盏放在托盘上,不致烫手。 但如果想要将托盏定义为 专用的茶具,还缺乏更加直接的证据。这

6、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时期,虽然饮茶 的风气在南朝已经比较普遍,但饮茶并没有一套固定的程序,也没有成为一 种文化现象,而只是作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项出现在一些人的生活 中,比如在茶经 七之事中记载,西晋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 中记载:“前得安州乾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憒悶, 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将茶与干姜、黄芩等中药并列,并且说需要茶来 解体中憒悶,由此可见魏晋在这一时期,饮茶还没有从药用中完全摆脱出来, 更没有形成独立的茶文化。 在这一前提下,饮茶所用的器具,自然就缺乏 相应的辨识特点。就像很少有人会在吃饭的饭碗上作出什么特殊的标记一样 这时的茶具,还依然是一种实

7、用器,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怕依然是和酒器、 食器混用的。 比如南朝青瓷五盅盘,就被认为既可以做酒器,也可以做茶 器。而且,当时饮茶这一行为,基本只是集中在南朝(茶叶产区),由于南 北朝对立,大多数彪悍的北方人并不认可茶。所以才会有“酪奴”之称。“肃 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 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常云: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 与酪作奴。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大致可以认为是中国利用茶的起始时期, 而这一时期,恰好也是青瓷烧造技术日趋成熟的阶段,是以,在这一阶段, 无论是可以证实的独立

8、的茶具,还是与食器、酒器共用的茶具,许多都是青 瓷制品。三、隋唐时期 随着隋朝灭陈,终于结束了中原大地上的分割动荡,统一的中央政权,同样 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原本只在南方流行的茶,也逐渐得到了北方人的认 可。 不过,作为一个短命的过渡政权,在茶叶、茶具的历史上,隋注定难 以占到重要的地位,故此,该段所陈述的其实主要就是唐。 在长沙出土的 青釉褐彩圆形敛口碗,由于在碗底有“荼埦”两字,可以认定是专用的茶器, 而类似的器物还有 1998 年从“黑石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青釉褐绿彩“荼 盏子”瓷碗这两件唐代长沙窑的茶碗,前者口径13.5cm,高4cm,后者口 径20cm,高6cm,由这两件器物来看,

9、唐代茶盏和茶碗之间虽然器型上有所 区别,但是其实容积相差不多,在使用上,也没有有太大的差别。而且这个 大小其实是比较符合茶经中关于煎茶的描述的。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 碗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唐代一升约合现在 600ml 左右,600ml分3-5碗,就是每碗120-200ml左右,放在月350ml左右的茶 碗中,大概占容积的 1/2 左右,体现在水位上,应该就是2/3 左右了,正好 是适合饮用的容量。现在说的“茶倒七分”也多半是来自于唐代时候的遗风。 陆羽在茶经 四之器中就茶碗的优劣曾经写到:“越州上,鼎州次,婺 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

10、也;若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在唐代的茶器中,最普遍的,就是越瓷和邢瓷。邢瓷以白 瓷为主,越瓷以青瓷为主,而白瓷在当时不被陆羽所喜,其中除了难以映衬 茶汤颜色之外,也和当时白瓷的烧制技术不如青瓷成熟也有关系。毕竟青瓷 是从两汉时期就开始烧制,而白瓷则要到隋朝才真正烧制成功(北齐、北周 时期的白瓷仍然有青瓷的痕迹),技术的成熟程度不如青瓷也是正常。除了 茶碗之外,唐代所需的茶器还有许多,而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煎茶所需的茶 釜了。日本传统茶道发端于唐代的煎茶法,其中证据之一就是现在仍然在使 用茶釜烧水,只不过不再将茶末放入釜中煎煮而已。

11、出名的平蜘蛛釜虽然原 物已经随着松久永秀从世间消失,但中国出土的文物,大致还是能看出茶釜 的样子中国茶叶博物馆中所存放的茶釜和前面那个茶盏差不多大,由于个体 较小,故应是自己把玩之物。 陆羽在茶经 四之器 中关于茶釜曾经写 道:“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 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 于铁也。” 很显然,以金银所打造的茶器,并不符合陆羽当初对于茶的定 位,因此,虽然以银做茶釜,虽然在功用上得到了陆羽的肯定,但只是因为 “侈丽”,而被陆羽认为并不如铁釜。 不过很显然,陆羽心中茶的精神, 并没有影响唐代君王们的审美情趣,否则

12、,当1987 年打开法门寺地宫时候, 发现的就不会是那些“侈丽”的金银茶器了。四、宋代茶经中没有写的,还有当时所用的“茶瓶”,“茶瓶”可以视为现在茶 壶的雏形。在唐代,茶瓶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茶壶使用,也就是陆羽在茶 经 六之饮中所说的“瓶缶”,“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这时的茶瓶,作用就和茶壶一样,不过一般都是在初唐时期使用,也就是陆 羽还没开始批判这种方法的时候,此外,这种茶瓶大多数是和当时的酒注混 用(前文提到的隋朝的鸡首壶),未必就是专门的茶器。 后来到了晚唐时 期,点茶法的雏形开始形成,也就相应的出现了适应于点茶法的茶具,其器 型也还是如当时的酒注一样,只是已经有部分茶瓶从酒注中独立了出来 。 从河北临城出土的白釉茶器就是晚唐时期比较典型的造型,这套器物虽然在 造型上和典型的宋代茶器还有区别,但基本上已经摆脱了陆羽时代煎茶法对 于器物的要求,只是这时注子的流还依然是沿用当时类似酒注的短流形式, 这种形式其实对于出汤是不太有利的,因此,可以看到,随着时间逐渐的推 移,出土的茶注的流会变得越来越细长,最终演化成为两宋时期典型的汤瓶 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