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其策略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KB
约7页
文档ID:409790991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其策略_第1页
1/7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的误区及其策略作者:夏建生    文章来源: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主要内容】“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其本身“营养”上的不足,出现了许多出误区和偏离,本文则例举了当前常见的一些现象,并试图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学生、任务三者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认识关键字】 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现象 反思 策略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由于其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有人开始提出质疑:“任务驱动是不是万能钥匙?”我们不应忽略其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仅从目前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现象进行解析任务过大、过小或太烦、太简【现象】案例1:写西湖游记这是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第四册第10课(义务教育教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下载相关信息,并完成一份西湖游记师:你知道,电脑可以有哪些用处?生:打字生:放电影生:玩游戏生:搜索信息师:教师给你们一个主题,你会搜索吗?生:会。

师:说说是怎样搜索的?生:略师:请大家上网搜索有关“西湖”的信息,并完成一份讲稿来介绍西湖看谁的介绍不但详细而且画面漂亮案例2:我们的学校任务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但不能脱离教材例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15课我们的学校,是用画图软件画一出自己的学校如下图)【反思】这样的任务合适吗?案例1 这个教学引入是自然的,教学理念也是开放的,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任务有点过大,一整堂只有一个任务,而学生在探究和完成任务过程中,老师没有对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层或剖解,只是一唯地在教室里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当下课钤声响时,往往会出现许多学生还没有完成任务,有的即使是完成了任务,质量也不高,教师更是匆匆点评了事  案例2中校舍是立体的几何图形,在数学学科中要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给出这么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显然太烦,老师应参考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操作水平,把它分解成几个层次,或适当将低难度对策】任务要注意重点和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

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有的知识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如在案例1中,教师可以把任务进行细化,你对西湖的哪方面比较感兴趣?西湖的历史、西湖文化、西湖的风景等等,学生再从中选择某一个方面进行学习任务目标过于片面【现象】案例:整齐的教学楼这是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第一册第7课(实验教育教材)师:(出示上图范品)你能说说画这幅作品用到了哪些工具吗?生:直线生:矩形生:填充生:椭圆师:在绘画时,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要注意些什么?生:因为窗户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复制生:要注意大小生:要注意高低生:相连的地方一定要碰牢,不然会漏的师:大家讲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开始动手操作!【反思】技术教学是我们的唯一目标吗?该任务在实践前,教师想得十分周到,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从中体会可以运用哪些工具进行创作,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在创作过程应该注意的地方但该教师在给出任务的过程中只重视了技能目标的落实和达成,而忽略了其本身所应具有的人文素养。

对策】任务驱动要与其它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上述教学为例,通过寻找校园的风貌,将校园文化和美术教学融合到信息技术课,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建设家乡的观念如果该教师能问一问学生:这幅作品美丽吗?它美在那里?我们的校园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等问题那就更好了任务评价过于单一【现象】案例:会变的图片这是(义务教育教材)第一册第三10课《会变的图片》,要求学生用改变大小、翻转、拉伸和扭曲等动作来对图片进行处理通过学习,进入学生展示间段师:说说你的图片是片样处理的?生:我用了翻转生:我用了拉伸生:我用了改变大小和扭曲师:这些方法大家都学会了吗?教师这里还有一幅画,请大家课外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完成反思】教学评价是为了什么?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检验,也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舞台。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等其它因素的限制,往往有走过场的形式本应该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却成了课堂的收尾和结束,教师往往叫二三位学生上来演示一下,做便匆匆下去,在点评时也只注重了技能知识,却忽略人文素养的评价;重视了任务完成的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略了任务解决过程的评价;重视了“成品”的评价,而忽略了 “半成品”的评价;重视了优秀作品的评价,而忽略了不佳作品的鼓励和表扬总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人与集体,技能与人文等多方式,多维度的评价更是少有对策】评价要多形式多维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总是要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以及被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相互接触、交流,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上述案例如果能在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上,多下些功夫,如:小组评价、师生互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比较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评价的导向和交流功能来提高任务的质量和效率任务缺少合作【现象】案例:用WORD编一份小报这是(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第8课《用WORD编一份小报》,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份简单的学习队报。

由于时间比较紧,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师: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生:一个搜索资料、一个文字输入、二个排版生:一个小组长全面负责,一个设计版面、一个汉字输入生:一个排版左版,一个排版右版,一个排版中间师:请大家按照小组内的分工进行操作排版反思】分工就是合作了吗?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目前突出的合作就是假合作条件好的学校能达到人手一机的,要么大家都单干,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二人一机,所谓的合作就是二人轮流上机还有的教师索性叫几个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干部充当“救世主”,帮助其它小组或成员来完成任务这样长期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躲在“救世主”的背后,养成依靠思想,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作更深入的探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策】合作要和谐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评价具体的分工,更要监督其操作和实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产生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任务缺少真实【现象】案例:使你的文章漂亮起来这是(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第14课《使你的文章漂亮起来》通过对古诗的来学习文字的一般修饰,任务设计如下:望庐山瀑布 (居中,黑体二号字,蓝色)日照香炉生紫烟, (左对齐,宋体四号字,黄色)遥看瀑布挂前川 (右对齐,楷体小四号字,红色)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端对齐,宋体三号字,加下划线)疑是银河落九天 (居中,斜体加粗,仿宋五号字)【反思】这样的任务有实际意义吗?任务完成后,整个版面杂乱无章,这违背了排版的基本规则,不符合实际学生只学会了操作,却失去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任务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对策】任务设计要联系学生任务有其本质的规律性,它来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事世界,反映了与学生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生所学习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使学生与任务的交互就是学生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产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在教学时,即使课堂中的操作,学生原先已有所掌握,但在讲解时教师最好还是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梳理。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都能专心致志且有所获益上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教育理念上存在的误区把任务当作外在的、孤立的静止的事物,把学习当作任务来驱使学生完成,从而使驱动异化为驱使,教师自上而下地充满了控制和权威的驱动,学生刚处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的流水线上显然这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认识:一、      深化对“任务驱动”教学的认识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想要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欲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这样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相互协作、相互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人与人的交往;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认真仔细地听别人发言也是对别人的尊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养成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从而体现出任务驱动式教学它所特有的深刻内涵。

二、“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知识点不可涉及太多,因为信息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般应该突出重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常有一个循环往复过程,如课堂实例中保存时,可让学生把WORD文本保存在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和操作可告诉学生有些知识只需了解,而有的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对不同的知识点区分对待,可进行效率较高的教学三、         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整合或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