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法制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09675198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宗法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宗法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宗法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宗法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宗法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宗法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宗法制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宗法制度 - 教育文库 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的: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展客观辨析。 3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考虑题: 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络。 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 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 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p ,试述“家天下”政权形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

2、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泼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 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 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4、课外阅读文献: 1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 2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 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 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5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家

3、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一、家族 1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假设干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 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二、家庭构造与家族观念 1中国封建家庭的构造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根本构造。 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

4、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附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低之别。 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1血缘观念。重视稳固血缘联络、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 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上下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那么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浸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

5、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络,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的中央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乱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

6、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那么。 2宗法制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 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那么。 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附属关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那么。 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

7、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利、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根底。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形式吻合不悖。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中国科举制度 1、教学目的: 1理解科举制度的起与演变。 2掌握“九品中正

8、制”、“明经科”、“进士科”、“秀才”、“举人”、“进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 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 2、教学时数: 3课时 3、考虑题: 1何谓“察举”制?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 2何谓“九品中正制”? 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 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 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 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 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10中国科

9、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 4、课外阅读文献: 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 5、讲授提纲: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与演变 一、科举制度的起 1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那么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那么录用官吏,一是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

10、人才的流动。 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公以下高级官吏聘布衣为自己幕僚属官叫“辟”。 3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制度。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低,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等,每10万人推举1人,作为吏部录用的根据。 二、科举制度确实立与演变 1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

11、进士科,实行以试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2唐代科举考试进入鼎盛期,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诸科目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士人注目。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义的记诵。进士科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唐玄宗时将诗赋列入考试内容。进士及第经过吏部选试,合格后授予官职。 3宋沿唐制,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 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定甲第,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一、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 1科举考试向社会全面开放,作为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公正性。文人士子不管出身、地位及家产,都可自由报名考试,无须官员推荐,录取与否

12、的唯一根据是考试成绩。不重门第,只重才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垄断选举的特权。 2考试制度造就了竞争机制,寒门士子苦读修身,以真才实学科举入仕。 3科举制度推动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在人事上保证了文官体系有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科举制度与教育开展 1科举考试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大大调动了各阶层读书做官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进步自己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民智的开发。 2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开展。学校教育是应考的主要渠道之一,科举与学校教育的亲密联络,刺激了官学与私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 三、科举制度与儒家经学 1唐代五经正义作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所遵依的范本

13、,不仅有利于考试内容和评阅标准的统一,而且通过科举考试的价值导向,使教育效劳于政治,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北宋以后四书地位上升,四书与五经为官定教科书。科举考试与儒家经学结合,一方面儒家文化凭借科举制度的力量绵延传承,另一方面科举的制度优势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儒家学说的框架内,难以求得更新与开展。 四、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 1唐诗的繁荣与科举制度有着某种因果联络: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扩大了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行卷之风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助于文学新人被社会所承受。 2宋代科举由唐代的重诗赋转向重经义及策论,排挤纯粹的训诂章句之学,侧重于义理的阐发,对于文风的新变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