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KB
约8页
文档ID:409552333
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_第1页
1/8

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 - 教育文库 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 ? 2023-08-09 16:30:49 ——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 陈时龙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the academy group: constitution, principle and formation of Donglin academy work [中文【摘要】:^p ]晚明书院以东林为最著,而东林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孤立的书院,环绕在它附近有一大批书院和文会,从而在环太湖沿岸的吴中地区形成一个书院网络这一网络以克制无善无恶论为其宗旨,以讲会为最常用的联结方式书院网络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东林学派的形成过程,是个人治学手段泛化为群体思维方式的过程 [关 键 词]东林书院/讲会/顾宪成 [作者简介]陈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太湖沿岸的吴地素称人文鼎盛,至晚明犹然这一地区内勃兴的文人社团与书院,是晚明颇值寓目的文化特征而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高攀龙等倡建的无锡东林书院以及随之兴起的吴地书院群,在晚明学术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极不平凡的影响这些书院,以东林书院为核心,通过会讲的方式,严密地结合为一个地域相邻、宗旨相近、成员重叠的书院网络。

一、网络之构成:书院与会社 建成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东林书院的影响是宏大的,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书院《明史·熹宗本纪》:“五年八月壬午,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所谓东林讲学书院,即指东林、关中、江右、徽州四地之书院群,这可视为是广义上的东林书院网络而实际无论是东林,还是江右、关中、徽州书院,都不是指单个的书院,而是指流行于上述各地的书院群以东林而言,那么除东林书院而外,还包括了常州府武进县的经正堂、宜兴县的明道书院、苏州府常熟县的虞山书院、嘉兴府的仁文书院,以及镇江府金坛县的志矩堂,也包括一些文社,它们之间有着相近的宗旨,成员互相交织,并且往来讲学不辍,从而在环太湖沿岸形成了一个书院网络,似可称作狭义的东林书院网络今综合所见的一些材料,对这些书院作一简单的介绍,并指出其网络得以结成的各种联络,或者可以略窥晚明东林书院在吴越地方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稍晚些时候文社的广泛结成之影响 经正堂又称龙城书院,在常州府武进县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欧阳东凤赎地建先贤祠,又创经正堂、传是堂,与诸贤讲学其中,盖避书院之名而举行其实〔注:康熙《常州府志》卷十五《书院》〕讲学推钱一本为主盟。

钱一本,字国瑞,武进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时削籍在家,家居二十年,与“顾宪成辈分主东林讲席,学者称启新先生〔注:雍正《东林书院志》卷八《钱启新先生传》钱一本之号,张鼐《虞山书院志》卷八《会语志》作“起莘”,管志道《问辨牍》元集《答吴侍御安节书》作“启莘”〕 明道书院,在常州府宜兴县基乃常少玉池史公故业,始其议者予同年定所俞公暨文石张公,任其事者旧令南昌养微喻公〔注:邹元标:《明道书院记》,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五《艺文》〕按史孟麟,字际明,宜兴人,又称玉池先生喻养微,南昌人,万历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605—1610〕任宜兴知县且史夏隆《明道书院记》中说:“明道书院,先君子继东林书院而手创者,先君子同高忠宪襄事顾端文修复东林讲会,因朝夕之便建书院于宜城〔注: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四《书院》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中史夏隆作“史道隆”,疑误〕可知书院之建在东林书院之后据《顾端文公年谱》,万历三十八年〔1610〕史孟麟“建明道书院于荆溪”,以为讲学之所 虞山书院,在苏州府常熟县,知县耿橘建书院始于元,后废兴不时,初名文学书院,后改名学道书院,至此乃以地名,改称虞山书院王锡爵《重建虞山书院记》云:“岁丙午〔1606〕,耿侯初令尉氏,以治行高等徙令兹邑,-乃修复言子之祠,辟书院于左,前者为堂,后者为室,而加以重楼邃宇,胪列其次。

〔注:康熙《常熟县志》卷四《书院》〕耿橘,字庭怀,一字兰阳〔或作蓝阳〕,献县人 仁文书院,又作天心书院,在浙江嘉兴府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车大任建据崇祯《嘉兴府志》卷十一《官师》:“郑振先,字太初,直隶武进人是科庚子〔1600〕本邑庠得隽独盛,更设仁文书院车大任《嘉兴县创立仁文书院记》:“顷以辛丑〔1601〕秋领郡,滥竽此中,那么目睹青衿循循雅饬载道之器,乃跃然叹曰:‘文运本于山川渊,得之师友,今天下无一郡无书院者,檇李〔嘉兴古称〕固首藩名郡,独兹缺典,作人之谓何’嘉兴郑君亟图之〔注:康熙《常熟县志》卷四《书院》〕 志矩堂,在镇江府金坛县,为于孔兼讲学之所民国《金坛县志》卷九《人物》:“于孔兼,字元时,幼立志趋,以程朱之学为己任,登万历庚戌〔当为庚辰,即万历八年1580〕进士家居二十年,杜门读书,筑室西郊,颜其堂曰志矩,名其亭曰八卦,讲肄其中又《东林书院志》卷二十二《轶事》:“于景素先生:张秋绍传先生云,先生调安吉州判,一赴浙即投牒归,就邑西郊建志矩堂,筑八卦亭,偕士友讲肄其中,而时过荆溪至锡山与东林讲席按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京察,赵南星被谪,于孔兼等疏救,谪安吉州判所以志矩堂的兴建当亦在1593年后不久。

此外,也许还可以对这个网络作些补充,即这一网络还包括了一些会社,择其要者而言,有邹期桢用于传授举业的文行社,吴觐华的五经会,以及由钱启新、高攀龙主持的慈善机构同善会 邹期桢,字公宁,无锡人,尝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为诸生三十年而未中举,壬午〔1642〕逝,学者称经畲先生《锡山逸史》称“明季邑中名师推荆畲期桢,-弟子之盛无过之者,尝设讲席洞虚宫,室不能容,乃就文昌阁下开轩,可容百五十人,岁以为常,特著文行社,社约三章”〔注:《锡金识小录》卷七《邑中名师》〕,诸负挟邪僻者匿影去〔注:《东林书院志》卷十一钱肃润《邹经畲先生传》;《锡金识小录》卷七《邑中名师》高攀龙曾为之撰《文行社记》 吴觐华,名桂森,字叔美,觐华为其号《东林书院志》卷九邹期桢《吴觐华先生墓志铭》:“先是庚戌〔1610〕谋之两兄弟绍华、见华二公及季君为五经会,召一邑专门名家共相参订,每会奉先师像于堂,集一门子姓尊卑长幼数十人轮讲五经辰集酉散,-俨然杏坛一会矣三年经会竣五经会在1610—16___年间举行,这段时间也正是东林讲会比拟盛行之时钱启新尝讲易于五经会,而华认庵、邹期桢等人亦曾参加〔注:《东林书院志》卷九华允谊《华认庵先生传》、卷二十二《轶事》邹经畲先生条。

〕 同善会,为晚明新兴的一种慈善机构,最早于1590年出如今河南,随后同善会的概念传至江南,不久,钱一本在毗陵〔常州府武进县〕建立同善会,高攀龙曾为此撰《同善会序》《东林书院志》卷八高攀龙为刘元珍所撰《墓志铭》:“乙巳〔1606〕言事归,与顾泾阳先生讲学东林,自喜得归宿地,钱启新先生行同善会于毗陵,东林益畅其义,邑中好义者百余人应之16___年高攀龙在无锡也建立同善会,该会维持至1671年,前后举会86次〔注:此据乔安娜·汉德琳的现点,《东林书院志》卷十一高世泰所撰《施旷如先生传》:“宪副施公字元征,别号旷如,世为无锡人,-邑中同善会倡自启新钱先生暨忠宪高先生,-岁久不无停废,得公踵行之余幸,从公共事按籍给散,计已举八十一会同卷熊赐履所撰《高汇旃先生传》:“先生姓高氏,讳世泰,字汇旃,晚号石屋遗民,无锡人,明倡道东林忠宪公讳攀龙从子先生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踵行忠宪同善会八十六次据此,别无锡同善会由高汇旃举行的次数即有86次万历崇祯年间,江南的同善会超过10所同善会既负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功能,更具有道德上的功能,与会者将要听主持者关于道德修养的演讲正如《东林书院志》卷十一高世泰所撰《施旷如先生传》中所说:“〔同善会〕原以分财教善兼行,当年有会即有讲,讲即有刻。

乔安娜·汉德琳说:“如我们所见书院的繁盛一样,同善会也局部地反映了晚明结会的潮流和为这些组织争取合法性的努力”,而高攀龙的弟子陈龙正“更多地将同善会与那些致力于教育、道德和宗教目的的组织——书院、乡约和放生会——联络起来,而不是与传统的慈善机构相比附”〔注:乔安娜·汉德琳:《同善会:明末清初时期慈善活动的重建》,《亚洲研究杂志》,第46卷第2号,第309-337页〔Joanna F.Handlin Smith Benevolent Societies:The Reshaping of Charity During the Late Ming 第 页 共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