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题1. 森林培育与森林培育学的概念与内涵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内涵:生产过程(物质、环境)、建设事业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实质是栽培学2. 我国的林种包括哪几类?每一类又包括哪些类型?用材林:一般用材林、专业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海防林经济林:油料、燃料、饲料、药用薪炭林:阔叶树薪炭林、灌木薪炭林特殊用途林: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3.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因子包括哪些?(1) 物理环境因子①气候:在同一热量带内,水热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使森林植被类型的种属组成和森林的生产力发生变化大气候决定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分布,小气候明显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局部分布②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坡型和小地形③土壤:土壤种类、厚度、质地、结构、养分腐殖质、酸碱度等④水文:包括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极其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期等。
2) 植被因子:从大的森林类型到林下植被,从不同生态特性的建群树种到一些非建群植物种分布,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反映着森林生长的环境特征3) 人为活动: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由于人为活动因子的多变性和不易确定性,在森林立地分类中一般只作为其他立地因子形成或变化的原动力之一进行分析,而不作为立地条件类型的组成因子4. 森林立地主导因子的确定方法包括哪些?主导因子:是在造林上对林木生长起决定作用的因子确定方法 全面筛选法 极端限制法5. 森林立地分类的概念及其考虑因子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规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式 (把生态上相近的立地条件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狭义)(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归类:广义)6. 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直接评价: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和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地位指数的间接评价:一般用多元统计方法构造数学模型,以表示地位指数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用以评价宜林地对其树种的生长潜力。
7. 什么是立地指数?多元地位指数法的基本做法立地指数:指林分在基准年龄高峰时的优势木高多元地位指数的基本做法:采用数量化理论I或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树种的立地指数与各项立地因子及立地本身特征之间的回归关系,根据各立地因子与立地指数之间偏相关系数的大小,筛选出影响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说明不同主导因子分级组合下立地指数的大小,并建立多元立地质量评价表,以评价立地的质量,不同立地因子的组合将得到不同的立地指数,立地指数大者立地质量高8. 密度与森林的关系密度在森林成林、成长、成材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1) 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2) 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树高生长 直径生长 单株材积生长(3) 密度对林分生长量的作用(4) 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5) 密度对林分生态功能的作用9. 种植点配置概念、方式及其适用条件种植点的配置:是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1) 行状配置 正方形配置:主要营造用材林、经济林 长方形配置:利于行内提前郁闭及行间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 品字形配置:在山区和沙区造林中普遍采用 正三角形配置:在不减少单株营养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达到高产。
2)群状配置:适应恶劣环境有显著优点,故适用于较差的立地条件及幼年较耐阴、生长较慢的树种10. 林分结构的概念与类型林分结构是指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主要取决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树龄等因素人工林分的结构:可以经过人为设计和培育而得到较充分的调控天然林分结构:其形成更依赖于自然因素但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营林措施来实现有效的调控11. 不同林种的树种选择要求分别是什么?1)用材林:速生、优质、丰产、稳定可持续2)经济林:速生、优质、丰产、能够很快进入结果期3)护林:农田防护林:①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在次生盐渍化地区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②生长速度,树体高大,枝叶繁茂,在冬季起防护作用的林带应配有常绿树种③深根性树种,树冠狭窄,对农作物不利影响小④寿命长,和农作物没有相同的病虫害⑤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水土保持林:①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②生长迅速,枝叶发达,树冠浓密③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能笼络土壤,④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固沙林:①耐干旱瘠薄,枝叶要有旱生型的形态结构②抗风蚀沙埋能力强,植株具有根蘖能力③耐瘠薄能力强,特别是一些具有根瘤菌的树种。
4)薪炭林和能源林:(薪)生长迅速,生物产量高;木材热容量大;具有萌蘖更新的能力;适应性强;其他:兼顾饲草、饲料、小径材、编制材料和发挥防护效益能)生物产量要求比薪炭林高,并采用集约的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以满足高产要求5)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园林绿化的要求、树种的特性、主要功能综合考虑12. 适地适树的标准包括哪些?适地适树的标准根据造林目的确定对于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有一定的抗御能力从成材的要求出发,还应该有一个数量标准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有3个: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立地期望值13. 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1) 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2) 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选择造林树种,使之达到更适地适树的要求,是最基本的途径14. 混交林种间关系的发生途径有几种?(1) 机械作用:混交群落中一种树种对另一种树种造成的物理性伤害2) 生物作用:不同树种通过杂交授粉、寄生等方式发生的一种直接作用3) 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树种在其自身周围形成的特殊生物场,对接近这一生物场的其他树种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
4) 化感作用方式:一树种通过其产生并释放于环境中的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15混交林的混交方法及其适用的对象1) 星状混交:有杉木或锥栗造林(2) 株间混交:多适用于乔灌木混交(3) 行间混交:适用于乔灌木混交或主伴混交(4) 带状混交:适用于矛盾较大,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5) 块状混交: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6) 植生组混交:多用于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和治沙造林15. 混交林的类型及其特点作用依经营目的划分(1) 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2)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3) 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4) 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的混交依树种类型(1) 针阔混交(2) 阴阳混交16. 水土保持林的任务及其树种选择的要求主要任务是拦截和吸收地表径流,涵养水分,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要求:第一,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第二,生长迅速,枝叶发达,树冠浓密,能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以避免雨滴直接冲打地面,保护地表第三,根系发达,固结土壤,在表土疏松和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选择根蘖性强的树种或蔓生树种第四,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性状,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17. 固沙林的任务及其树种选择的要求主要任务是防止沙地风蚀,控制沙砾移动以减轻各项设施或生s产事业的危害,并合理利用沙地的生产能力要求:第一,耐旱性强第二,抗风蚀沙埋能力强第三,耐瘠薄能力强18. 林分密度的确定原则与方法有哪些?(1) 经验法:决策者应当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经验2) 实验法:通过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结果来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及经营密度3) 调查法:通过大量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生长发育状况,然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类似与密度试验林可提供的密度效应规律和有关参数4) 图表法:对于落叶松、杉木、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已进行了大量的密度规律研究,并制定了各种地区性的密度管理图,可通过查阅来确定造林密度19. 种子产量的预测方法包括哪些?基于种实预测(近期预测)(1) 标准地法:在采种林分内,设置有代表性的若干块标准地,0.25~0.5公顷,每块标准地内有30~50株林木,采收全部果实并称重,测量标准地面积,推算林分结实量精度高,费时费力2) 平均标准木法:(3) 标准枝法:10~25株,在每株树冠阴阳面的上中下层,分别随机选长1m左右的枝条为标准枝,统计枝上的花或种实的数量4) 物候观测法:在开花期、种子形成期和种子成熟期观测母树林的结实情况。
5) 可见半面球法:估测法,50~60株(6) 球果切开估算法:上中下部位、里、中、外基于花芽估测(1) 嫩枝估测(2) 气象学估测(3) 开花强度估测20.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适用条件烘干法,水分速测仪测定21. 种子成熟的类型及其概念种子成熟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有胚根、胚芽、子叶、胚轴的完整种胚的过程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种胚具有发芽能力,这时种子含水量高,内部营养物质处于易容状态,种皮不致密,种子不饱满,抗性弱,种子采后不易贮存,易丧失发芽能力形态成熟:内部生物化学变化基本结束,营养物质积累结束,这时种子含水率降低,酶活性减弱,种皮坚硬、致密、抗害能力强,耐贮藏具有发芽能力生理成熟:多数树种是在生理成熟之后进入形态成熟,在形态上已表现成熟的特性,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发芽能力,成为生理后熟22.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子都包括哪些?种子寿命: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生活力的时间指标:种子半活期 是指50%死亡所经历的时间1) 内因:①种皮结构:种皮坚硬致密而不易透水透气的种子活力更强 ②种子内含物:含脂肪蛋白质多的种子寿命较长 ③种子含水量:含水量高,酶处于活化状态,呼吸作用强,代谢旺盛,促使种子发芽或养分大量消耗,种子生活力的保持时间越短,寿命越短。
④种子成熟度与损伤程度2) 外因 ①贮藏温度:影响酶活性 ②贮藏湿度:自由水 ③通气条件: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 ⑤害虫23. 简述北方生产中最常用的种子贮藏方法坑藏法:坑的位置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和管理方便的地方坑的宽度1~1.5m,长度视种子数量而定坑深原则在地下水位以上、土壤冻结层以下,一般为1m左右贮藏时在坑底铺一层厚10~15cm的湿砖、卵石或粗沙,再铺一层湿润细沙,在坑中每隔1m插一束秸秆或带孔的竹筒,使其高出地面30cm左右,以便通气然后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容积比混合,或种沙分层放在坑内,堆至距坑沿20~40cm,上面覆一层湿沙沙子湿度约为饱和含水量的60%最后覆土呈屋脊形,覆土厚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且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