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论苏轼的序文 1一、 序文文体内涵及苏轼序文分类 1(一)序文文体之内涵 1(二)苏轼序文之分类 2二、 苏轼序文的思想内容 4(一)苏轼的序文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 4(二)苏轼的序文表现了他的哲学观 5(三)苏轼的序文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 7三、 苏轼序文的创新性与审美价值 9(一)苏轼序文的创新性 9(二)苏轼序文的审美价值 10论苏轼的序文[摘 要]在苏轼众多的散文作品中,序文只有二十六篇,其中还包括两个残篇虽然苏轼序文的篇数不多,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苏轼的序文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书序、诗序、赠序以及字序其思想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序文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其次,序文表现了他的哲学观;最后,序文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苏轼的序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重要的审美价值[关键词]苏轼 序文 分类 内容 价值苏轼的各类散文有四千余篇,序文有二十六篇,其中包括两个残篇这说明序文在他的整个散体文中不占主流苏轼的序文虽少,但有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一、 序文文体内涵及苏轼序文分类 (一)序文文体之内涵关于“序”字的本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序,东西墙也,从广,予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2页。
但“序”又常常假借为“叙”以及“绪”段玉裁曰:“经传多假借‘序’为‘叙’,《周礼》、《仪礼》序字注多释为次第是也又“《周颂》:‘继序思不忘’《传》曰:‘序,绪也’,此谓‘序’为‘绪’之假借字”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广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页案《说文解字》:“绪,丝端也从系,者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1页因而“序”通过假借就具有了“论次第”与“述端绪”之义于是徐师曾总结道:“《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所谓序文,其实就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也是对论著进行解释说明的文字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序文得到了后世的大规模运用其中,序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既可以包括交代著述缘起和著者生平、说明出版意旨和编排体例等,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和议论以及借序叙述自己的人生感悟等序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又有一定的模式与规则在魏晋之前,序的位置一般都位于书末,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和许慎的《说文解字·叙》等。
后来,由于书写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书籍装订方式的不断变化,到南朝萧统的《文选》等书,序文才开始移至书前而古人又将位于书后的序文独立取了个名字,称之为“后序”,到宋代开始又称后序为“跋”这样区分之后,序文的定义就更为清晰明确了 (二)苏轼序文之分类从秦朝到唐代,序的家族开始逐步的繁衍庞大起来,因而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序文进行分类前人其实也早已开始尝试,但由于历代研究者的标准不一,分类可谓千差万别或按照创作目的分,如《文苑英华》分作“赠送”、“饯别”等七类;或按照内容分,如《唐文粹》分作“修养”、“天地”、“博弈”、“琴”、“鸟兽”、“果实”等十二类;或按照所序文本分,如《文章辨体汇选》分作“文”、“经”、“籍”、“诗集”、“骚赋”、“文集”、“词曲”等二十四类今人的分类则倾向于将创作目的与所序文本两者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的分类方式例如王玥琳在《序文研究》中是将序文分为诗序、赋序、书序、集序、赠序以及游宴序总之,关于序文的分法十分繁杂,本文采用的是张静在《北宋书序文研究》中的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张静的这种分法从宏观上对序文进行了观照,分类较为清晰明了张静把序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依附性的序文,其内容多为述篇章之所作,言内容之次序;一类是具有独立性的序文,其内容多为叙事件之缘起,抒情绪之所蕴。
其中依附之序可细分为书序、诗序、文序和杂序,而独立之序又可细分为赠序、游宴序、字序和寿序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直观地展现苏轼序文的分类苏轼序文的分类:序号篇目分类1范文正公文集序书序2凫绎先生诗集叙书序3乐全先生文集叙书序4六一居士集叙书序5田表圣奏议叙书序6王定国诗集叙书序7晁君成诗集引书序8邵茂诚诗集叙书序9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书序10徐州鹿鸣燕赋诗叙诗序11南行前集叙书序12送章子平诗序诗序13送杭州进士诗叙诗序14送人序赠序15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序赠序16猎会诗叙诗序17送水丘秀才叙赠序18送张道士叙赠序19送通教钱大师还杭诗序诗序20牡丹记叙书序21讲田友直字序字序22圣散子叙书序23圣散子后序书序24江静子字序字序(以上篇目名称以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为准)通过对苏轼的序文进行分类,我们不难看出书序在苏轼整个序文写作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在《苏东坡全集》中共收录了苏轼的二十六篇序文,除去《醉翁琴趣外编序》和《别天竺观音诗序》这两个残篇,共有二十四篇完整的序文,而其中书序就占了十三篇除书序外,还有五篇诗序、四篇赠序以及两篇字序由此可见,苏轼序文的种类主要包括书序、诗序、赠序以及字序四类。
二、 苏轼序文的思想内容 苏轼的序文虽然种类不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苏轼的序文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其次,苏轼的序文表现了他的哲学观;最后,苏轼的序文表达了他的文艺思想 (一)苏轼的序文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在苏轼的二十四篇序文中,共有六篇直接写到了孔子,分别是《范文正公文集序》、《凫绎先生诗集叙》、《乐全先生文集叙》、《六一居士集叙》、《王定国诗集叙》以及《送杭州进士诗叙》这六篇序文或直接引用孔子的语言,如《范文正公文集序》中直接写道:“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7页又如《凫绎先生诗集叙》中开头的第一句就是:“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9页还如《六一居士集叙》中写道:“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3页另外,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这样写道:“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8页。
在《送杭州进士诗叙》中说:“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310页以上这五篇序文,苏轼都是直接引用孔子的语言来为自己的某一观点作理论支撑除此之外,还有的是间接引用其思想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例如,苏轼在《乐全先生文集叙》中如此写道:“公为布衣,则欣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1页苏轼在此序文中说张方平还是平民的时候,就有了宰相般的气宇从年轻时开始做官,直到告老归来,从没有用言论伤害同类,也没有居高临下喝斥僚属即使是面对君主,也是一定与大道相合后才发表议论诋毁和赞誉都不能使他动摇,得到提升和遭受罢免他都始终如一,真是孔子所说的“大臣以道义辅佐君王”的那种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张方平有了高度的赞誉之后,是用孔子的言论观点来评价张方平的由此可见,苏轼对孔子的观点不仅持赞同态度,而且是积极宣扬的苏轼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在《六一居士集叙》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他在序文开头首先发问到:“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己夸乎?”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3页。
苏轼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认为文章的得失与优劣怎么能够与天并提呢?大禹的功绩可谓经天纬地,而孔子、孟子用一些议论和大禹相媲美,是不是在夸大自己的功绩呢?接着苏轼用史实来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自从《春秋》问世之后,那些逆乱的臣子就深深感到恐惧孟子的言论流传开后,杨朱、墨子的学说就衰微了天下的人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而并不知道是孔子、孟子的功劳孟子死了以后,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的学说出现于世,它们违背道义而热衷于实利,掠夺百姓而满足君主无厌的欲求这些学说非常有害,但是士大夫却用它来欺蒙君主,君主为了不择手段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对他们听之任之甚至,他认为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国家残害生灵,引发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大祸,十之八九的人死于战乱,就是因为世上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的伟大贤者,追究其源流变化,权衡其利弊得失,来开启君主的迷惑之心苏轼认为,当秦朝还没有得到天下时,假如有一个孟子,那么申不害、韩非子的言论不过是空泛的议论而已接着,苏轼继续阐述对此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自从汉代以来,治国大道就不再遵循孔子之说,因此天下乱亡才接踵而至晋朝是因为崇尚老子、庄子而亡国,南朝梁是因为崇尚佛教而亡国。
苏轼每每思及此,都会不由得扼腕叹息道:“莫或正之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4页感叹这期间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纠正这其中的过失此后五百多年才出现了韩愈,苏轼认为学者把韩愈与孟子相配是甚有道理的韩愈死后二百多年,又出现了欧阳修,他在学术上推韩愈、孟子而与孔子相接考究礼乐仁义的实际内容,使之符合治理天下的大道天下士子为此纷纷然尊他为师,其中不论是贤才还是平庸之辈,都不约而同地赞扬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4页由此可见,苏轼对儒家思想是特别认同的,而且这种思想在他的多篇序文中也都有所体现 (二)苏轼的序文表现了他的哲学观苏轼的序文还表现了他的哲学观苏轼认为“水”的形上本质即是不戕害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同时也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的自然之道他在《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序》中云:“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一六合而水可见虽有神禹,不能知其孰为一孰为六也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312页苏轼认为天以一德而化生水,地以六德而合成水上一下六相和,水就显现出来了。
即使是大禹那样的神明之君,也不能弄清什么是一什么是六《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序》中也体现了苏轼与道家的渊源,他在序文中表现出了以华严宗与道家思想相融合的倾向,他在序文中如此写道:“聪又不已,遂读《华严》诸经,入法界海慧今年二十有九,老师宿儒,皆敬爱之秦少游取《楞严》文殊语,字之曰闻复使聪日进不止,自闻思修以至于道,则《华严》法界海慧,尽为蘧庐,而况书、诗与琴乎!虽然,古之学道,无自虚空入者轮扁斫轮,伛偻承蜩,苟可以发其巧智,物无陋者聪若得道,琴与书皆与有力,诗其尤也聪能如水镜以一含万,则水与诗当益奇吾将观焉,以为聪得道浅深之候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312页苏轼认为,思聪如果得道,弹琴和书法同样会与日俱进,诗歌更是如此思聪能够像水面、镜子一样以一点光明含容万物,他的书法和诗歌会更加超凡所谓的“以一含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