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学练方案新人教版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8.51KB
约5页
文档ID:409046113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学练方案新人教版_第1页
1/5

《杨修之死》学练方案☆课文导读《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鸡肋(lèi)  沉吟(yín)屯兵(tún)  禀请(bǐnɡ)庖官(páo)  夏侯惇(dūn)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簏(lù)  伺(sì)  谮害(zèn)曹丕(pī)  邺城(yè)  讫(qì)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辕门(yuán)  佯怒(yánɡ)  阜(fù)二、词语释义禀请:禀告请示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佯怒:假装发怒不日:不久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号令:处刑后示众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谮害:诬陷,中伤绰刀:取刀,拿刀高阜:高高的土山三、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四、背景探视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六、文体浅谈“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庖官(  )  食讫( )佯惊( )  伺查( )谮害( )  诈败( )麾军( )  绰刀( )2.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适庖官进鸡汤 ⑵数犯曹操之忌 ⑶人皆不晓其意 ⑷丕如其言 ⑸植然其言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以今夜号令以大簏载绢入急回帐召惇问其故人皆不晓其意操方麾军回战马超方忆杨修之言5.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6.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答如流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二、整体感知1.填空《杨修之死》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 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3.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于哪一种? ( )4.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5.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三、课内阅读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什么?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四、拓展阅读(一)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人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才是第一位的选择标准。

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须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的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摘自《聪明反被聪明误》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杨修依附曹植的原因是什么?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4.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二)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1.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2.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3.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写作小练笔用现代汉语改写文中的一件事,要发挥想像,运用过去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一、1.páo qì yánɡ sì zèn zhà huīchāo 2.D(①中的第一个“号令”是指军队中的命令,第二个是指处刑后示众②中的第一个“进”是指军队向前移动,第二个是指从外面到里面③中的第一个“故”是“因此”的意思,第二个是“原因”的意思④中的第一个“立”是指确定继承地位,第二个是指马上 3.⑴恰逢;⑵屡次;⑶明白;⑷按照;⑸认为……是对的;⑹只要;立即4.A(代词,都指代杨修B项:凭借/用C项:其中的/他的D项:正/才 5.B(“佯”为“吃惊”的意思 6.例:⑴知己知彼;⑵无缘无故;⑶恃才傲物;⑷归心似箭二、1.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 2.D 3.C 4.D 5.虚伪而奸诈三、1.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继承权斗争的旋涡中去了(或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2.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经夜不息3.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4.以曹操厌恶杨修的情绪逐步升级为顺序5.同情杨修,不满曹操的奸诈6.略 四、(一)1.杨修之死的必然原因。

2.杨修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3.议论4.在写诗作赋时,曹操是个大文学家;在处理国事时曹操是个大政治家二)1.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2.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开放性题目)3.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