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08926250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题(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 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2、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述的大同世界是个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便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宋史.乐志)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怀着建立一个大一统、和谐安宁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他追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天下,实际便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便要努力将人培养成有相当道德水准、遵礼行礼的“

3、君子”。古人强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认为“德辉动于内”,礼才能使“动于外”,即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才能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显示出来的便是真正的礼义。显然,先哲把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作为毕生追求之目标,因为这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如果转换成现代视角,那么我们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讲信修睦、团结互爱,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安宁。总之,中华传统礼制要求秉持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加强道德自律,培养道德情操,注重行为践履。 (摘编自当代文学橙子辅导论中华礼制) 材料二: 礼记.祭统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剔除其中

4、封建质核,着眼于领导与下属共同维护和遵循礼的规范与准则,将“治人之道”(当然包含法律规范)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上行下效之目的,确实富于启示意义。左传强调:“君子之行也,度于礼。”这是从道德的自觉来谈礼的。国语.楚语上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这是从礼之规定来谈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的。可见,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等级关系之下体现出的社会功效,力图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人际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当然,时代变迁,传统礼制中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传统礼制中所倡导自觉遵礼循法这一原则,是完全可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其实,古代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

5、解称“礼禁乱之所由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显然,古人早就注意到通过礼可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们的目的,发挥礼制防止犯罪、培养君子的作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尝试构建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教育国人,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准,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君子。从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不能重法轻礼,需要礼法结合,礼法并重。过分夸大“法”的强制作用,无法解决国人道德提升问题;夸大“礼”的教化作用,以为礼万能,无法解决国人违法之事。因

6、而,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这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摘编自彭林先生当代工业文明与传统礼乐文化) 材料三: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

7、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构建现代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要做到礼法结合、礼法并重,力求礼法合一。 B.随着时代变迁,强调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礼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该彻底摈弃。 C.礼法合一,既是礼制,也是法制,既强调道德要求,也讲究法律规范。 D.在先哲看来,

8、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王之所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礼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礼具有“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潜在的教化作用。 B.古人认为“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是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和显示真正礼义的前提条件。 C.古人所描述的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大一统且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 D.古人注重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就能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法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9、3.下列选项中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材料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B.中华传统礼制的教化功效和法制规范之用,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C.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开创“大同世界”新局面。 D.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和现实实际,就当今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至少4条可行性建议。

10、 【15题答案】 【答案】1.B2.D3.A 4.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古代文献中关于礼制和礼法的相关阐释,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得出结论,“礼制礼法相结合”,对人们社会国家有积极作用。 5.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 发挥法制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弘扬体现和谐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社会和谐的厚实的物质基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和推断文本信息的能力。 B“应该彻底摈弃”错误,结合“传统礼制中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传统礼制中所倡导自觉遵礼循法这一原则,是完全可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分析,原文是说“可以去粗存精、

11、古为今用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能使”“所以法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错误。结合“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分析,“就能”表述绝对化,且“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并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讲中华传统礼制要求秉持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加强道德自律,培养道德情操,注重行为

12、践履。材料二主要讲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尝试构建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教育国人。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及基本道德规范,推进道德建设。材料三主要讲中华礼制的变迁及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意义。主要从现代社会、中华礼制、作用等方面概括。 A主要讲礼义的内涵及表现,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材料主要观点。 B讲中华传统礼制给我们国家治理启示和借鉴意义。 C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开创社会新局面,强调教化作用。 D讲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再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

13、思路的能力。 先引用“礼记.祭统”“左传”里的内容,得出“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等级关系之下体现出的社会功效,力图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人际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明确观点“古代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然后用“礼记.经解称礼禁乱之所由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里的内容分析,明确“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 再分析“启示”,即“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不能重法轻礼,需要礼法结合,礼法并重”。 最后阐明“礼制礼法相结合”对人们社会国家有积极作用,如“提升国人道德自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

14、及道德规范”等。 先分说,最后得出结论,即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我们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讲信修睦、团结互爱,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安宁”分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不断提升国人的道德自觉,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普及道德规范等。 结合“礼既是道德要求,

15、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以为礼万能,无法解决国人违法之事”分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挥法制规范的作用。 结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分析,我们应该理解古人的关于大同社会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这些体现和谐精神的传统文化。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